前幾日有條熱搜新聞,印象頗深,廣東東莞的交警,攔下一名駕車男子,發現他戴了很多口罩,交警心存疑慮,讓他先摘掉,誰知男子一層一層,竟摘掉了十多層,把交警看懵了。男子說隻是過于緊張,為了自保。
此前,國家衛健委專家組蔣榮猛在采訪時就提到,戴兩個口罩都會影響氣密性,并且呼氣的阻力增加,就會使勁吸氣,這樣更易感染。戴多層,還不如把一層口罩戴嚴實。

網友在新聞下評論說這不是炫富嗎?别人買不到,他卻囤那麼多,還大肆浪費。
其實這位男子之是以有這樣的行為,我相信也并不是他真的想“炫富”,而是背後的“過度防禦心理”在作祟。
不光是該男子,疫情之下,有“過度防禦”的人還真不少,各種新聞也是層出不窮。
有人聽說75度的酒精能消毒,就直接就往嘴裡灌;有些社群聽說某戶人家是武漢回來的,無論對方怎麼保證願意自我隔離,還是要去把别人的門給封死;
更有甚者,聽說寵物可能有被傳染的風險,竟私自把别人家的寵物貓給活埋了,而貓主人正在隔離中,回來悲痛欲絕。
其實面對這種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人們産生一定的焦慮情緒與防禦心理都是正常的,這也是預防疾病傳播的一個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
但是當人們做出過度的情緒反應,過度的防禦行為時,它又轉變成了一種“心理問題”,而這種“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到自己和他人,從社會層面來說,也不利于疫情的控制。
那麼,我到底屬于“正常防禦”還是“過度防禦”?過度防禦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感覺自己或身邊有人過度防禦了,該怎麼辦?下面我們一一進行解析。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如何區分正常防禦與過度防禦</h1>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内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内心不安,以恢複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适應性傾向。它有積極的意義亦有消極的一面。
它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提出的,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強大的“本我”沖動會擾亂我們的自我意識,而産生焦慮,而我們的“自我”為了對抗它,部署了無意識的防禦機制,以減少個體焦慮。
心理學發展至今,目前對于心理防禦機制影響最大的,是來自于哈佛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喬治·瓦蘭特的著作,他将弗洛伊德的觀點進行了更新疊代。
瓦蘭特認為,防禦是一種平衡機制,可以減少突發壓力的破壞性作用。人随着年齡的增長,防禦機制也日趨成熟,而成熟的心理防禦,主要是通過增加個體對感覺、想法及其後果的有意識關注,來增強自我的保護和滿足感。
成熟健康的心理防禦主要有這幾種類型:
升華:把緊張的能量轉化為建設性的投射
壓抑:控制負面情緒,以免它們對你的目标和價值觀産生破壞性影響
預期:投資于準備和計劃,以減少焦慮和壓力
利他主義:利用你的資源和才華,在幫助他人中獲得滿足感和意義
幽默:在緊張或可能令人沮喪的情況下,能夠看到事情有趣的一面
顯然,這些正常範圍内的心理防禦機制,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有利于他人。
同時瓦蘭特也提到了一些不健康的,過度防禦的類型,比如:
不經思考的壓抑
無差別的緊張和恐懼(即便在安全的環境也不能緩解)
強迫性行為(反複持久出現的過度行為)
針對疫情的現狀,我們可以根據瓦蘭特的理論,擴充出一些具備過度防禦特征的,更實際的名額,比如:
封閉自我,很難與人正常交流,無法聽進疫情之外的其他話題
專家說一分,我要做十分,總要過度執行才安心
無論從哪個管道聽來的消息,是否經過證明,都立馬照做,并且強迫身邊人一起做
情緒激動,易怒,經常和人為了小事争吵
無法正常工作或好好休息和放松,時刻都要持續關注疫情相關的資訊
難以給予他人幫助,或難以接受他人的幫助
對照上面的名額,你對于自己或他人的防禦級别是否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即便有過度防禦的現象其實也不用過于擔心,首先我們得了解,為什麼疫情之下,會産生過度防禦的心理機制。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為何在疫情之下我們會産生“過度防禦”?過度防禦來源于“過度應激反應”</h1>
2020的年頭,被疫情的氛圍環繞着,本是開開心心回家過年的人,打開各個媒體,滿眼所見的是不斷攀升的數字和各種相關的新聞。
我們在震驚、恐懼、悲憤與溫暖中不斷切換着心情,一時之間,哪裡也不能去了,口罩也買不到了,連門把手和電梯按鈕都成了危險品。
許多人說,自己快要被淹沒在各類負面資訊中,情緒過度代入,感到恐慌、焦慮,但又好像無能為力。隻能從早到晚刷微網誌,看久了甚至會呼吸不暢,胸悶,動不動就想流淚。
其實,這可能意味着我們正在經曆心理學上的“壓力應激反應”。這是一種荷爾蒙導緻的情緒反應。
當你身處于一個具有壓力性的環境—比如經曆過重大的創傷性事件(如SARS、地震、以及這次的新冠肺炎等),就會引發出一系列的身體反應,比如:失眠、作息紊亂、記憶下降、胸悶等。
“應激反應”本身是正常的,它隻是一種下意識的生理和情緒反應,因為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與社會各種事件相連。别說親身經曆,就算是目睹到一些負面事件,人們都會出現類似的反應。
這一點,哪怕是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也無法避免。
隻是這次,如此嚴重和未知的事件,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沒有經曆過。再加上短期醫療物資的短缺,部分病患無法得到及時的隔離,各種謠言又趁虛而入,故意制造恐慌,在這種全國性的情緒壓力下,才會進一步催化了應激反應,緻使許多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就陷入了“過度應激”的狀态,無法自拔。
正是這種“過度應激反應”,導緻了“過度防禦”的開啟,人們才開始有了過度防禦的行為。
那麼面對“過度防禦”的心理,我們該怎麼辦?如何緩解?下面從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具體建議。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面對“過度防禦”,我們該怎麼辦</h1>
1、選擇直面,科學的了解各項真實情況和資料
過度防禦來自于恐慌和焦慮,其根源都是都來自于未知。
現在各大媒體不眠不休的,想盡辦法給我們最及時、最準确的資訊,本質上也是想讓大家了解最真實的資料和目前的進展情況,能夠對疫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我們思考問題自然也會更為理性。
而作為我們自己,在建立科學認知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根據專家的訓示做好自我防護和自我隔離,更嚴格的遵守各項規則和規定。
從心理機制來看,有清晰的認知和有規則的行為,是消除不确定性,減少焦慮的重要機制。
前幾天科普号回形針做了一期關于新冠肺炎的科普視訊,不少人看完表示,知道了一切,心裡反而踏實了許多,也沒那麼恐懼了。
建立了科學的認知後,減少無關的資訊輸入也很重要。
2、減少因資訊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過度防禦”的起始,就是源于我們直接暴露在過量的負面資訊中,又沒有能力去應對,是以控制每天接收資訊的頻率和數量,能讓我們減少很多情緒上的沖擊。尤其是那些未經證明的、非主流媒體報道的、可能引發焦慮的消息。
你可以規定好自己每天刷手機的時間,可以是1-2個小時,并且選擇性的關注幾個靠譜的資訊平台,比如人民日報、各級衛健委的官方平台,新京報、三聯等一線媒體…
關注必要的資訊,減少雜音,長久下來你的情緒狀态也會變得更理性更克制。解決了資訊過載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我們自身的調适了。
3、建立正向的積極思維,減少自己的負面情緒
新聞并不是每天隻會報道那些“壞消息”,也會傳播很多好的進展和溫暖的故事。
在焦慮和恐慌的時候,我們看到專家組在緊鑼密鼓的研究對症藥方;看到國家投入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積極的救治患者;看到很多人痊愈後回家與家人相聚;很多人默默奉獻着自己的力量,每天都有暖心的故事在上演。
這一切,都在促使我們建立正向的積極思維,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你依然會有一些被負面情緒裹挾的時刻,也不用擔心,至少有幾個方法可以去多做嘗試:
及時跟身邊的家人、朋友溝通和傾訴,傾訴有助于情緒的釋放。
給自己制定一個to do list,做好計劃,該吃飯吃飯,該讀書讀書,讓生活節奏依舊如常。你生活的越規律,身心狀态也會越穩定。
找到能讓你自己輕松的點,比如愛聽音樂的去聽音樂,愛吃東西的給自己做點好吃的,或者運動一下,泡個澡等等。
回憶過往能讓你有成就感的事,你戰勝過的那些事,自己的那些高光時刻,給自己鼓勵。
閑暇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把自己看到的一些科學報道轉述給朋友和家人,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和孩子,遇到身邊焦慮的朋友多寬慰安撫,或者把此文轉給他們。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疫情之下,我們在做好健康防護的同時,也一樣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調适,和自我心理救助。
因為各種負面情緒、過度防禦,給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傷害,同樣不容忽視。
病毒可怕,更要理性應對,要關注但不是過度關注,要重視卻不是狂躁到歇斯底裡,沒有分寸的慌亂才是最可怕的。
保護好自己和家人,亦不給他人制造麻煩,不給社會添亂,積極樂觀的面對疫情,或許才是我們能為武漢、為患者和所有奮鬥在一線的人員,能做的最好的事。
我是心理咨詢師艾瑞兒,關注我,你将收獲每日更新的情感心理幹貨,陪你一起認識自己,看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