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五機構一緻看好的十大金股

泉峰汽車(603982):釋出定增預案 加碼産能擴張助力成長

類别:公司 機構: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鄧健全 日期:2021-12-30

泉峰汽車拟定增募資不超過22.84 億元,加碼産能擴張助力成長12 月30 日,泉峰汽車釋出公告,拟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資不超過22.84億元,投入高端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二期)、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歐洲生産基地、新能源零部件生産基地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公司戰略規劃路徑清晰,産能有序擴張為公司長期成長提供保障。我們維持此前預測,預計2021-2023 年公司營收為18.05/23.24/30.06 億元,歸母淨利潤為1.72/2.43/3.51 億元,EPS 為0.85/1.21/1.74 元/股,對應目前股價PE 為56.5/40.0/27.7 倍,維持“買入”評級。

裝置使用率接近瓶頸,新能源業務多點開花,募資擴張助力發展截至2021H1,公司壓鑄裝置使用率接近瓶頸,且公司2021 年起新擷取新能源汽車訂單數目較多,進入到比亞迪DM-i、蜂巢傳動、采埃孚、美資電動車、法雷奧西門子供應體系,擴充産能迫在眉睫,此次募投項目具體包括:

(1)高端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項目(二期):總投資額為10.02 億元,将建設高端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産線,提高公司生産效率和生産能力。

(2)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歐洲生産基地項目:總投資額為4.38 億元,建設地點為匈牙利,将通過在歐洲建立智能制造生産基地有效擴大公司産能,同時縮短産品供應半徑,加速融入歐洲國家供應鍊體系。

(3)新能源零部件生産基地項目:總投資額為4.64 億元,将建設高效、智能的産業化生産基地,擴大公司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能力,助力長期發展。

(4)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貸款6.8 億元,降低資産負債率,增強公司資金實力。

一體壓鑄加快布局,藍海市場孕育新機遇

輕量化趨勢下,鋁合金壓鑄件在汽車主要部件中的滲透率有望提升,車身結構件是鋁壓鑄行業的藍海市場。傳統車身制造以沖壓+焊接為核心工藝,特斯拉采取一體壓鑄的方式改良了傳統壓鑄工藝。一體壓鑄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公司加大研發及資源投入,在國内壓鑄廠商中步伐領先,有望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

風險提示:産能擴張進度不及預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及預期等

招商積餘(001914):收并購接連實作重大突破 構築航空物業深度護城河

類别:公司 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竺勁/黃嘯天 日期:2021-12-30

事件

12 月24 日招商積餘釋出公告,以5362 萬元收購上海航空工業集團物業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12 月29 日公司釋出公告,再度以2.3 億元收購中國南海集團物業管理公司95%股權,收購完成後,公司占95%股權,南航集團仍持有5%股權。

簡評

整合以來首次實作收并購突破,兩單标的項目均優質将有效增厚業績。上航物業與南航物業的相繼收購完成,标志着公司2019年整合以來提出的“内外并舉”發展戰略的正式落地。其中上航物業為商飛集團全資二級子公司,主要為商飛集團及成員企業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管理項目主要分布在上海,在管面積約222 萬㎡,服務内容涵蓋正常服務與延伸服務兩大闆塊。2021 年1-8 月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别為1.1 億元和752 萬元。南航物業為南航集團全資一級子公司,主要為南航集團内部提供物業管理服務。南航物業現有管理項目聚焦廣州本地,服務建築面積約60 萬平方米,服務項目涵蓋辦公類、作業類、居住類等多種物業業态,以作業區、辦公物業服務為主。2021 年1-6 月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别0.9 億元和1537 萬元。僅考慮線性外推,未來每年将增厚公司3.5 億元的營收和0.4 億元的淨利潤。

持續深耕航空物業,專業服務能力構築深度護城河。據公司官微披露,目前公司的航空業态布局已遍布深圳、廣州、濟南、成都等多個城市,服務覆寫民航總局以及中國航發、中航成飛、南方航空、東方航空等多個航司。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除傳統物業管理服務在航空業态的專業化應用外,公司還具備機下服務、機庫維修點服務、場内營運服務等具有特色的專業服務能力,在航空類項目的場内運作、後勤運作保障、機庫管理等方面具有核心競争力。此次成功收購上航物業和南航物業,将進一步助力公司打造行業領先、獨具特色的航空業态全産業鍊布局格局。

維持買入評級和目标價。調整公司2021-2023 年EPS 為0.49/0.66/0.80 元(原預測為0.58/0.81/1.14 元)。考慮到公司收并購落地為重大突破,維持買入評級和23.78 元的目标價不變。

風險提示:外拓不及預期;物管業務利潤率提升不及預期。

百隆東方(601339):棉價上漲+産能複蘇驅動 全年有望超預期

類别:公司 機構: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唐爽爽/朱宇昊 日期:2021-12-30

主要觀點

我們分析,考慮百隆東方在Q4 棉價超預期上漲後的提價能力、以及越南産能使用率恢複至90%的條件下,全年淨利有望超預期,上調盈利預測、重申推薦。

投資建議

短期來看21Q4 業績存在超預期可能:(1)Q4 越南産能使用率已恢複至90%;(2)Q4 棉價超預期上漲、最高突破2.27 萬元/噸,公司具備跟随棉價上漲的提價能力,我們測算,棉價每上漲1000 元有望貢獻業績彈性1.4 億元。

中期來看,(1)公司定增項目将在越南新增39 萬錠産能,我們估計明後年有望分别投産20 萬錠;(2)公司在越南的低價棉花庫存有望持續,根據Q3 資料,我們估計公司棉花庫存約為8 個月左右,進而越南低價棉庫存有望維持到22 年上半年,預計23 年淨利有所下滑主要受棉價成本端提升影響。

長期來看我們更強調的是公司的非周期成長邏輯,即公司份額提升帶來的議價能力提升。此外,關注公司随着第一大客戶申洲的擴張而增長。

考慮甯波疫情以及越南疫情影響Q4 産能使用率,将21/22/23 年收入預測從84.59/93.02/105.37 億元調整為78.59/93.94/110.39 億元,但考慮公司的提價能力帶來盈利能力改善,将歸母淨利預測從11.5/12.7/16億調整為13.20/15.67/14.31 億元、對應EPS 分别為0.88/1.04 /0.95 元,維持買入評級;安全邊際參考公司回購均價(3.7 元)及股權激勵行權價(3.93/4.33 元)。

風險提示

棉價下行風險;越南疫情風險;匯率波動風險;投産進度低于預期風險;系統性風險。

吉電股份(000875):引入國電投增資 綠電發展再提速

類别:公司 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高興 日期:2021-12-31

吉電股份股東增持注資

吉電股份拟引進國家電投實際控制的“碳中和基金”對公司全資子公司吉林吉電進行增資,增資金額不超過15.50 億元,增資後,碳中和基金對吉林吉電持股不超過49.35%。

引進國家電投實控基金,加速新能源業務發展

公司拟引進國家電投實際控制的“碳中和基金”對公司全資子公司吉林吉電進行增資,增資金額不超過15.50 億元,增資後,碳中和基金對吉林吉電持股不超過49.35%。碳中和基金GP1 清潔能源基金公司及LP1 三新基金二期均為國家電投全資控股公司,基金與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國家電投。國家電投為全球最大新能源發電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新能源發電裝機、光伏發電裝機分别超過1 億千瓦、7000 萬千瓦、3500 萬千瓦,均高居全球第一,風電裝機超過3500 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二。我們認為公司本次引進國家電投實控基金,将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發展注入增量資金,有效提升公司新能源業務轉型發展速度,新能源裝機占比有望續創新高。

前三季度經營穩定,淨利率承壓上漲

公司2021 年前三季度累計實作營業收入88.57 億元,同比增長31.14%;實作歸母淨利潤6.77 億元,同比增長57.87%,權重平均ROE 為7.04%,基本EPS 為0.26 元/股。第三季度公司實作營業收入25.53 億元,同比增長18.85%;實作歸母淨利潤-2687 萬元,同比增長21.8%,權重平均ROE 為-0.15%,基本EPS 為-0.0096元/股。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0.38 個百分點,但淨利率同比提升0.68 個百分點。公司毛利率降低主要受今年煤價大幅上漲影響,淨利率同比提升顯示公司經營管理持續優化。

公司資産負債率有所降低,三季末資産負債率為77.44%,較2020年底下降2.42 個百分點。

明确“十四五”發展戰略,裝機規模穩步提升

公司在“十四五”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中指出,未來公司将面向新能源、綜合智慧能源、氫能、儲能充換電四大主線産業,開展8大項目及技術發展。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新增裝機容量108.14萬千瓦,達到上年度公司總裝機容量的10%。截止2021 年三季 度,公司累計裝機容量為1021.1 萬千瓦,其中火電330 萬千瓦、風電270.19 萬千瓦、光伏420.91 萬千瓦,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691.1 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為67.68%,較2020 年末提高3.83 個百分點。

公司計劃十四五期間新增新能源裝機14GW,新能源業務不斷加速有望帶動公司業績持續增長。

明年火電靴子落地,綠電持續貢獻業績增量

明年我國火電将全部進入市場化交易,電價方面,據江蘇、廣東交易情況顯示,明年火電長協電價均有顯著提升;成本方面,發改委政策要求煤炭處于550~850 元/噸區間。整體來看明年火電政策靴子已基本落地,有望保證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積極布局新能源電力營運業務,十四五期間新能源裝機持續增長帶來業績增量。

我們預測公司2021 年至2023 年歸母淨利潤分别為8.07 億元、14.38 億和17.83 億元,維持公司“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煤價上漲的風險;新能源裝機進展不及預期的風險;新能源電源出力波動的風險。

招商積餘(001914)重大事件快評:并購加速推進 非住優勢進一步加強

類别:公司 機構: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任鶴/王粵雷 日期:2021-12-31

事項:

公司近期釋出兩則收購公告:1)2021年12月30日,公司收購中國南航集團物業管理有限公司95%股權,受讓價格為2.3 億元,本次收購完成後,公司将持有南航物業95%股權,南航集團持有南航物業5%股權;2)2021 年12 月25 日,公司收購上海航空工業集團物業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受讓價格為5362 萬元。

國信地産觀點:1)公司整合以來首次落地并購項目,并購的加速推進有效加強非住優勢;2)受益于母公司托底定位,有望從新鮮項目資源中獲益;3)若将重資産部分按賬面價值變現,則對應物業管理業務靜态PE 處于低位;4)公司并購加速推進,業績增長可期,我們預計公司2021、2022 年的歸母淨利分别為5.8、7.8 億元,對應EPS 為0.55、0.74元,對應最新股價的PE 為32.8、24.5 倍,維持“買入”評級。

評論:

公司整合以來首次落地并購項目,并購的加速推進有效加強非住優勢公司非住物管業務發展良好,收并購事宜将進一步加強非住優勢。公司釋出的這兩則收并購是整合以來首批落地的并購項目,标的南航物業與上航物業均為整體運作管理規範、且以非住業态為主的物管公司,能夠提升公司在廣州、上海市場的非住物管服務影響力,符合公司收并購戰略方向。同時,我們按照受讓價格除以2021 年度推算淨利潤的口徑計算,南航物業、上航物業此次股權轉讓價格對應PE 分别為7.5、4.8 倍,收購價格公允。

實際上,公司非住優勢一向明顯。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基礎物管服務收入57.6 億元,占總營收比重76%;基礎物管服務收入中的69%來源于非住宅物業,僅31%來源于住宅物業。收并購的加速推進有利于擴大公司非住物業管理規模,進一步強化既有優勢。

受益于母公司托底定位,有望從新鮮項目資源中獲益

公司受益于大中型國央企開發商母公司的資源優勢。除母公司自身開發建設的大量潛在合約項目資源以外,後危機時代的房地産行業将迎來格局重構,國央企将作為“信用中介”托底行業,行業被動進入“國進民退”。盡管國央企開發商在收并購中不一定能夠“占到便宜”,但其下屬物管公司勢必從新鮮項目資源中獲益,可預見住宅物管會因接管母公司的大規模新樓盤迎來量價齊升。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住宅基礎物管服務毛利率為5.8%,公司非住宅基礎物管服務毛利率11.5%。伴随大規模高毛利住宅新樓盤的注入,勢必拉動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

若将重資産部分按賬面價值變現,則對應物業管理業務靜态PE 處于低位

為更好地專精輕資産業務,公司一直努力推動輕重資産分離。截止2021 年三季度末,公司表記憶體貨價值14.8 億元、投資性房地産68.9 億元,兩者合計84 億元,将這部分重資産剝離并不影響主營業務的開展。基于此,我們假設能将重資産按照賬面價值變現,則目前市值201 億元剔除重資産後餘下的117 億市值;再從2021 年預期歸母淨利潤5.8 億元中扣除20%來源于資管業務的部分,餘下物管淨利潤約為4.6 億元,對應計算出的物業管理業務靜态PE僅25 倍左右,較行業可比公司估值處于低位。

投資建議:并購加速推進,業績增長可期,維持“買入”評級

公司并購加速推進,業績增長可期。我們預計公司2021、2022 年的歸母淨利分别為5.8、7.8 億元,對應EPS 為0.55、0.74 元,對應最新股價的PE 為32.8、24.5 倍,維持“買入”評級。

公司收并購拓展競争烈度超預期,在管面積增長不及預期,毛利率下行超預期。

美的集團(000333):美的工業技術釋出全新願景 關注龍頭B端價值重估

類别:公司 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馬王傑/翟延傑 日期:2021-12-31

2021 年12 月30 日,公司舉辦美的工業技術戰略願景釋出會,“美的機電”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挑戰千億營收目标。

自2020 年末美的闆塊重組成立五大事業群以來,B 端業務已成為美的由消費巨頭邁向科技綜合巨頭,實作未來規模再擴容的重要方向。宥于相關研究資料的缺乏,市場長期對美的B 端業務的現狀與未來缺乏認知。

随着近期披露的細緻深化,公司B 端的圖景與市場潛力正逐漸走向清晰。依照西門子、GE 等工業集團的成功路徑,疊加公司優越的治理體系與底蘊基礎,我們認為美的估值體系将在未來某一時點進行重估,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公司B 端聚焦發力帶來的未來業績增量。

美的工業技術雛形完善,釋出高增目标彰顯信心複盤美的機電發展,從1996 年第一台空調壓縮機下線,到2015 年合并威靈電器,2017 年收購以色列高創,自主布局汽車主驅電機、空調、壓縮機等産業,至2020 年收購合康,美的已具備提供核心部件和解決方案的工業技術企業的雛形,2020 年美的工業技術總産值為325 億元。

值此時點,公司釋出高目标五年規劃,希望通過5 年時間增長3 倍,總産值達到千億目标。同時除原有業務外,也将布局從太陽能發電的內建,到電池、儲能等系統和核心零部件的賽道。

分闆塊拆分來看:

工業技術領域:公司已在家電行業積累了控制電機、精密機器等技術,并将橫向拓展到汽車工業自動化、綠色能源等領域。基于高創帶來的技術積累,合康帶來的市場基礎,美的将在工業技術領域逐漸顯現競争力。同時公司也将切入光伏發電的內建、新能源、儲能電池賽道。碳中和是未來三、四十年的黃金萬億級賽道,空間巨大格局仍未落定,公司也将逐漸進入并發力拓展。

家電核心部件:全球家電的發展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地處熱帶的印度年空調出貨量僅600-700 萬台(對比中國8000 萬台),全球看仍然具備增量,同時國記憶體量業務絕對值仍較大。

汽車核心部件領域。美的在2017-2018 年開始布局汽車産業鍊相關業務,目前衆多産品已在今年開始量産,目前德國大衆已經給予美的汽車空調壓縮機、二氧化碳空調壓縮機的定點,國内三大造車新勢力也已全部成為公司客戶

方向上看,美的采取高舉高打戰略,量産的車型均價均在20 萬以上,從高端車型向下下沉。目前所有産品均為自主研發,核心聚焦在新能源車的增量部件,布局三大闆塊:

①電驅系統:作為傳統車動力的更替,美的布局的産品已成功實作量産。

②熱管理系統。新能源熱管理系統較油車更為複雜,單車價值量高且與美的原有業務協同性強,公司重點布局熱管理領域的核心零部件,尤其是以壓縮機為代表的龍頭産品,承接市場旺盛需求。

③智能駕駛:基于已有積累,目前主要布局智能駕駛的執行和控制部分,包括轉向、刹車、以及懸架相關産業,未來也會從目前的以硬體為主到軟硬結合,從以目前的電動化為主到電動化加智能化這個方案去轉型。

公司系家電闆塊的優質龍頭标的,傳統業務地位穩固,海外+ToB 業務有望引領新一輪成長。基于B端業務的高速發展,我們認為公司估值體系将在未來某一時點進行重估,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公司B 端聚焦發力帶來的未來業績增量。預計公司2021-22 年分别實作營業收入3325、3714 億元,同比增長17.0%、11.7%;歸母淨利潤292.2、349.1 億元,同比增長7.3%、19.5%,對應PE 分别為17.1X、14.3X,維持“買入”評級。

行業競争加劇、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大宗原材料上漲等。

科力爾(002892)首次覆寫報告:攜手華為深度合作 第二曲線增長動力強勁

類别:公司 機構: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淩晨 日期:2021-12-31

報告要點:

國内罩極電機龍頭,積極布局第二增長曲線

科力爾主要産品包括單相罩極電機、串激電機、步進電機、直流無刷電機和伺服電機,其中核心産品罩極電機産銷量位列全國第一。公司緻力于成為全球頂尖的電機與智能驅控技術提供商,憑借優秀的研發和生産能力,産品系列逐漸向驅動、控制等領域延伸,從單相罩極電機和串激電機發展到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伺服電機、直流無刷電機、步進電機等,廣泛應用在家電、安防、醫療器械、工業自動化等領域。

政策支援+需求攀升雙重利好,國産替代化推動行業轉型更新2015 年以來“工業4.0”概念引領國産替代化趨勢,《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産品,研發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智能制造的核心裝置,工業自動化對傳統産業的疊代将倒逼微特電機行業加速發展。 同時,消費更新打開需求空間,微特電機下遊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無人機等高科技新興領域将引領行業開啟新一輪景氣上行周期。

傳統業務穩步發展,新一代伺服系統放量突破,收入利潤多翼齊飛公司深耕罩極電機和串激電機多年,産品性能已經可以比肩國際水準,同時憑借較高的成本效益,得到伊萊克斯、惠而浦、松下等多家知名客戶青睐,近年來銷售額保持穩定增長。2019 年起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新設運動控制/工業控制/智能控制/泵類事業部,聚焦伺服電機、直流無刷電機、步進電機等新業務的研發。2020 年公司重磅推出新一代高性能V6 伺服系統,産品性能可媲美日本同類産品,實作了進口替代。2021 年6 月公司成為華為的供應商,伺服系統也在蘋果手機生産和檢測裝置市場獲得突破。

投資建議與盈利預測

深度綁定優質客戶華為,第二曲線增長動力強勁。未來憑借長期積累的核心技術優勢和客戶資源優勢,公司有望實作固本拓新,在立足罩極電機等傳統主業的同時積極布局新業務,迎來業績高速增長階段。我們預計2021-2023 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别為14.54 億元/22.11 億元/29.97 億元,同比增長46.43%/52.02%/35.55%;歸母淨利潤分别為1.13 億元/2.51 億元/3.81 億元,同比增長15.34%/121.63%/51.70%。對應2021-2023 年的EPS分别為0.41/0.90/1.36,目前股價對應PE 分别為81.8/36.9/24.3 倍,首次覆寫給予“買入”評級。

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匯率波動風險、微特電機市場競争風險。

中材科技(002080):玻纖+葉片協同發展 縱深布局新能源賽道

類别:公司 機構: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楊光 日期:2021-12-31

中材科技是一家資源優勢明顯的平台型公司,長期并購形成玻纖+葉片+锂膜三大主業,深度布局優質賽道。旗下泰山玻纖和中材葉片市占率分列玻纖行業第二、葉片行業第一,2021年實作锂膜資産整合并扭虧為盈。多項業務齊頭并進,公司綜合毛利率穩中有升,2021年前三季度達到32%的曆史高位。

玻纖:泰山玻纖的玻纖及制品達到百萬噸級産能規模,并且聚焦高端玻纖制品研制,毛利率明顯領先于中小玻纖企業。國内玻纖三足鼎立,預計2022年新增粗紗産能61萬噸,産能增幅10%左右;下遊風電紗需求增速有望超過12%,汽車輕量化等領域同樣蓬勃發展。供需基本比對,預計2022年粗紗價格高位維穩,對公司玻纖業務收入與利潤端形成支撐。

葉片:中材葉片擁有七大産業基地,具備年産1000萬千瓦風電葉片的設計産能,位居全球風電葉片制造行業前三甲。中材葉片上遊與玻纖業務協同以穩定成本,降低經營波動;下遊前5大核心客戶銷售占比維持在93%以上,深度綁定陸風與海風大客戶。對比其他頭部企業,公司營收端與盈利端同步保持領先優勢。

锂膜:2019年中材科技出資收購湖南中锂60%股權,并于2021年完成對中材锂膜與湖南中锂的資産整合。

中材锂膜能夠生産5-20μm濕法隔膜及各類塗覆隔膜産品,預計到2022年一季度總産能超過16億平米。

锂膜行業出貨量持續增加,集中度提升;2021年公司陸續釋出3項锂膜投資計劃,遠期規劃産能20.8億平米,項目總投資69.51億元,預計将大幅提升2023-2024年锂膜供應能力。

投資建議:我們預計公司2021-2023年營收為206.57、232.30、261.11億元,歸母淨利潤34.67、39.04、44.58億元,對應EPS分别為2.07、2.33、2.66元。其中,預計2022年公司玻纖及複材、風電葉片、锂電池隔膜、複材技術與裝備分别實作淨利潤24.46、10.72、2.47、1.38億元。參照同行業可比公司2021-2022年動态市盈率,分别給予12、30、80、12倍目标PE,對應分部估值293.56、321.67、197.78、16.61億元。合計目标市值829.62億元,對應6個月目标價49.44億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分析:1)風電裝機節奏不及預期;2)玻纖需求低于預期;3)锂膜業務拓展不及預期。

恒潤股份(603985):産業鍊延伸至軸承業務 風塔法蘭龍頭再出發

類别:公司 機構: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韓晨/敖穎晨 日期:2021-12-31

推薦邏輯:1)風機大型化趨勢帶動塔筒法蘭直徑、工藝要求提升。能夠生産适配大型風機、海風風機的鍛造法蘭企業競争優勢凸顯,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預計未來公司在海風法蘭市占率提升至60%左右。2)風機軸承國産化加速,2019年國産軸承市占率約10%,未來提升空間潛力大,國内企業迎來黃金發展期。3)公司全球風電塔筒法蘭龍頭,下遊客戶優質。公司專注于風塔法蘭制造十餘年,積累了維斯塔斯、金風科技等衆多優質客戶資源,9MW 風機法蘭已具備量産能力。同時公司積極開拓軸承與齒輪箱業務,建立完善軸承産業鍊,綜合實力将再上新階。

“十四五”期間海風進入高成長期,風機大型化趨勢明确,公司大型風塔法蘭競争優勢凸顯。2021 年以來,各省市相繼釋出“十四五”期間清潔能源發展規劃,從風電規劃内容看,沿海省市對于海風項目尤為重視,我們預計“十四五” 期間陸風與海風将出現齊頭并進局面,風電年均裝機有望超過50GW,海風有望步入高速成長期。海風風機較陸風更大,同時陸風風機亦存在大型化趨勢,故所需塔筒直徑更大,對應法蘭直徑要求更大。目前公司量産風筒法蘭直徑超過7.5m,已量産9MW 海風塔筒法蘭,在風機大型化趨勢下公司法蘭生産優勢進一步放大。

風機軸承國産化程序加速,國内廠商迎發展良機。風機軸承為發電機組核心精密零部件,生産工藝更複雜,綜合要求更高,市場長期被德國、日本、美國和瑞典主導,為風機零部件中國産化相對較低環節。近年來随着風電下遊需求高景氣度,以及疫情下進口軸承受限的催化,軸承國産化程序加速,新強聯等企業在主軸軸承技術方面已實作突破。随着國産軸承對于進口軸承的逐漸替代,國内企業市占率有望逐漸提升。

産業鍊延伸至風電軸承與齒輪箱業務,打開第二增長曲線,定增募資為擴産提供資金保障。軸承與齒輪箱為公司鍛件産業鍊下遊高附加值産品延伸。作為風電上遊零部件精加工鍛造企業,公司擁有成熟的生産技術與優質客戶資源,開拓軸承及齒輪業務具有較強成本優勢。公司将以自有風電軸承制造技術為基礎,融合國外先進技術,進行3-8MW 風電軸承為主的産品研發。2021 年公司定增募資14.7億元,主要用于軸承和齒輪深加工項目,為業務延伸提供資金保障。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公司風電塔筒法蘭的龍頭地位穩固,風機大型化趨勢下公司大型法蘭制造能力優勢更加凸出。同時公司産業鍊向下遊延伸至軸承和齒輪箱業務,2022 年業績将逐漸兌現,未來三年公司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23%,我們給予公司2022 年35 倍PE,目标價68.25 元,首次覆寫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公司産能未能如期投放的風險;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政策變化的風險;匯率波動的風險。

中國東航(600115):航空産品提質優化 票價市場化改革深入

類别:公司 機構: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陳照林 日期:2021-12-31

事件:2021年12月30日中國東航宣布從2022年1月1日起,東航官方直營管道銷售東航、上航實際承運航班将改變原“先購票後選座值機”分步完成的模式,實作“購票即選座值機”一次完成。根據《關于進一步深化民航國内航線運輸價格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檔案,近期京滬線全價票上調至1960 元。

直達使用者痛點,航空服務産品對标大衆化邏輯引領行業變革。東航“一步到位”

計劃是民航又一次重要的産品與服務意識的革新。長期以來,因為較高的前置成本與繁瑣流程,航空與地面出行方式在中短途領域處于競争劣勢,減少不必要的鍊條,讓航空産品更貼近現代生活是民航長期競争力優化的重要途徑。業内亦有航司在選座購票一體化上做了積極嘗試,并取得一定成效,“一步到位”

在技術層面是可行且不會帶來邊際成本增加。相反,選座本身可以作為一種産品來進行售賣,增加輔收,增厚利潤。據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測算該項目會節約旅客至少30 分鐘時間, 每名航空旅客的時間價值約為200 元/小時,則可節約100 元,東航此舉可以為旅客節約時間價值至少超過50億。

航空票價市場化改革深入,單機盈利中樞與航司業績彈性提升。目前航空票價市場化改革處于第二個大階段:在2015 年《中國民用航空局關于推進民航運輸價格和收費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檔案的指導下,截止到目前開放自主定價的航線已超過40%。京滬線等熱門且價格不敏感的商務航線在提價之後利潤彈性更高,2018 年東航京滬線盈利12.5億元,對應全票價1360 元,若客座率與18年持平,全票價1960 元,全票價的提升拉高平均票價10%,京滬線全年盈利可達15 億元(+20%)。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十四五”期間航空業機隊規模增速預計低于6%,22年供需關系有向上改善的空間;同期若22 年底國際線放開,有效提高飛機日使用率水準,極大提升周轉效率,屆時航司盈利水準将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國東航在民航産品創新上引領行業,我們認為22年行業可見經營拐點,看好經過提價後公司業績彈性提升。因暑運消失之後疫情反複,我們下調了業績預測,預計2021-2023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别為-121/1.4/56 億元,維持“持有”評級。

風險提示:油價波動風險、宏觀經濟風險、安全營運風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