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家黑泥澗

那天,與夫君帶着我們的小女兒來到我的老家黑泥澗村,來這裡是因為堂妹邀請來吃殺豬飯。冬天的暖陽照在身上,到鄉村走走,心情舒暢了好多。

開着我心愛的小紅車下了高速公路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來到我記憶裡的小山村。一路上,上下颠簸。小女兒在後座老公的懷裡問:“媽媽,你要帶我們去哪兒?我說:“帶你去媽媽小時候玩耍的地方看看。”

每年,我都會回老家一次。因為父母随我們進城居住,老家的瓦房年久失修,幾乎倒塌。我們回來的每一趟就隻是走親戚了。

今年,我聽說村子前面的大水塘裡建了一個很漂亮的亭子,是以特意順道回來看看。

公路彎彎曲曲,我們來到了一段隻夠一輛車通過的水泥路,技術不好的話一定會掉入道旁的農田裡。是以,我開車小心翼翼,不敢往旁邊看。走完彎曲的路,上一個坡,就到了我的老家。名字裡有“黑泥”二字,不知遠古時候,這裡的泥土是否真的呈黑色,但“澗”這個字注定與水結緣。

小山村四面環山。東有出口,每個清晨,旭日東升,太陽把小村染成金色。小時候,我們在村子後面的山上采蘑菇,在山野間跑來跑去,有時候牽着牛,把牛拴在樹杈上,幾個小夥伴玩捉迷藏、丢手絹等遊戲,一玩就是一整天。到傍晚時分,才心滿意足牽着牛到村前大水塘裡飲水,然後讓它在大水塘旁邊的菜地間吃草。我們又是一陣嬉鬧歡笑……

記憶裡總有些快樂,我沿着山坡往前走,一路綠蔭蔽日,小鳥鳴叫着。多年沒回來,真不知這些年的小孩子跑哪去了,山上不見人的蹤影。或許,正因為如此,村子後面的山林才會越發濃密,路邊的樹葉鋪了厚厚一層。到了叔叔家,我們把買來的食品提給叔叔。把一些衣物送給堂妹。因為她家三個小寶貝,親戚相聚,分外熱鬧開心。

飯後,我喊上堂弟帶着四五個小孩子來到大水塘邊玩,主要是看看那個在弟弟照片裡看到的小亭子。

前些年,我回老家,最愛去看村對面的那口井。如今,井和亭子成了村裡最美的風景。

這口井外表跟一般的井并沒什麼兩樣。我曾到過好多村,看過很多井。唯獨我們村這口井邊有一棵古老的松樹。這棵大松樹的根像是有幾條龍環抱着躺在那裡,千萬年不曾枯萎。大松樹高數十米,形如一把巨大的綠傘。松樹枝葉茂盛,甚是神奇。

沿着大水塘邊走,我們一行人大手拉小手來到井邊。幾個小孩不禁連連稱奇,大家一起仰頭看樹,俯首望水。回頭看大水塘中心的小亭子,紅柱金頂,飛檐翹角,宛如出浴仙女,在金燦燦的陽光下閃閃發光。

仔細看,旁邊一石碑上刻字:“水是生命之源。大井泉水是本村主要飲用水。水質純淨甘甜,純屬優質天熱礦泉水,滋養着代代村民。”

當年全村三百多戶人家喝這口井水。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水塘邊的路面狹窄,僅六七十厘米寬。下雨天,這條挑水的路不知多少人滑進過大水塘。全村人苦于貧窮沒錢把路面加寬,直到村裡的張學東先生從台灣回來才出資修了此路。之後,村裡接通了自來水。盡管如此,聽叔叔說,這些年村民們還是願意到大井挑水回去喝。

井水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着全村人。村民張亞東,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在我們小時候,就聽說他教子有方。《三字經》裡有“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張亞東老人當年在村裡就是窦燕山一樣的人物,三個兒子都是大學生,這在周邊村裡不多見。

當我帶孩子來到“東升亭”時,看碑文方知此亭是“民國年間曾任西區(今大坡)的區長張公張曙星之子張家樂、張家品出資6萬于2017年建成,為紀念此事而取名“東升亭”。

前人有善舉,後人必模仿。村裡人以勤勞團結著稱鄉裡,又以人靈地傑被人美傳,更有大井和井邊大松為難見之風光成為村人的驕傲。

當我看完井,觀過亭,已是午後時分。我沿着村裡狹窄的小路來到我小時候住過的家門口,再放眼望一下兒時與夥伴追逐嬉鬧過的村間巷道,感慨萬千。人,隻有走出眼前的窄,才有未來的寬。隻有見過無數的“小”,才知世界的“大”。叔叔家住在村子邊,最前排的房子稍微高于大水塘幾米,後排的房子在山上。小時候,曾聽一老先生說我們村人才輩出。事實上,等我再次到後山看了一座大墓碑,感覺老先生說的或許是真的。因為大碑上刻有“皇清待贈”“登仕佐郎”,”懿德儒人”以及“張公”“李氏”等字樣。

風景秀麗、曆史悠久的黑泥澗村。它跟衆多周邊村寨一樣很普通,但是它卻以一井甘泉哺育村民們,讓他們在安靜祥和的小山坳裡享受愉快而美好的生活。傳回時, 輕車熟路,清風拂面,我在想:哪一天我也能為父老鄉親做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