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与夫君带着我们的小女儿来到我的老家黑泥涧村,来这里是因为堂妹邀请来吃杀猪饭。冬天的暖阳照在身上,到乡村走走,心情舒畅了好多。
开着我心爱的小红车下了高速公路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来到我记忆里的小山村。一路上,上下颠簸。小女儿在后座老公的怀里问:“妈妈,你要带我们去哪儿?我说:“带你去妈妈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看看。”
每年,我都会回老家一次。因为父母随我们进城居住,老家的瓦房年久失修,几乎倒塌。我们回来的每一趟就只是走亲戚了。
今年,我听说村子前面的大水塘里建了一个很漂亮的亭子,所以特意顺道回来看看。
公路弯弯曲曲,我们来到了一段只够一辆车通过的水泥路,技术不好的话一定会掉入道旁的农田里。因此,我开车小心翼翼,不敢往旁边看。走完弯曲的路,上一个坡,就到了我的老家。名字里有“黑泥”二字,不知远古时候,这里的泥土是否真的呈黑色,但“涧”这个字注定与水结缘。
小山村四面环山。东有出口,每个清晨,旭日东升,太阳把小村染成金色。小时候,我们在村子后面的山上采蘑菇,在山野间跑来跑去,有时候牵着牛,把牛拴在树杈上,几个小伙伴玩捉迷藏、丢手绢等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到傍晚时分,才心满意足牵着牛到村前大水塘里饮水,然后让它在大水塘旁边的菜地间吃草。我们又是一阵嬉闹欢笑……
记忆里总有些快乐,我沿着山坡往前走,一路绿荫蔽日,小鸟鸣叫着。多年没回来,真不知这些年的小孩子跑哪去了,山上不见人的踪影。或许,正因为如此,村子后面的山林才会越发浓密,路边的树叶铺了厚厚一层。到了叔叔家,我们把买来的食品提给叔叔。把一些衣物送给堂妹。因为她家三个小宝贝,亲戚相聚,分外热闹开心。
饭后,我喊上堂弟带着四五个小孩子来到大水塘边玩,主要是看看那个在弟弟照片里看到的小亭子。
前些年,我回老家,最爱去看村对面的那口井。如今,井和亭子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
这口井外表跟一般的井并没什么两样。我曾到过好多村,看过很多井。唯独我们村这口井边有一棵古老的松树。这棵大松树的根像是有几条龙环抱着躺在那里,千万年不曾枯萎。大松树高数十米,形如一把巨大的绿伞。松树枝叶茂盛,甚是神奇。
沿着大水塘边走,我们一行人大手拉小手来到井边。几个小孩不禁连连称奇,大家一起仰头看树,俯首望水。回头看大水塘中心的小亭子,红柱金顶,飞檐翘角,宛如出浴仙女,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仔细看,旁边一石碑上刻字:“水是生命之源。大井泉水是本村主要饮用水。水质纯净甘甜,纯属优质天热矿泉水,滋养着代代村民。”
当年全村三百多户人家喝这口井水。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水塘边的路面狭窄,仅六七十厘米宽。下雨天,这条挑水的路不知多少人滑进过大水塘。全村人苦于贫穷没钱把路面加宽,直到村里的张学东先生从台湾回来才出资修了此路。之后,村里接通了自来水。尽管如此,听叔叔说,这些年村民们还是愿意到大井挑水回去喝。
井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全村人。村民张亚东,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在我们小时候,就听说他教子有方。《三字经》里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张亚东老人当年在村里就是窦燕山一样的人物,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这在周边村里不多见。
当我带孩子来到“东升亭”时,看碑文方知此亭是“民国年间曾任西区(今大坡)的区长张公张曙星之子张家乐、张家品出资6万于2017年建成,为纪念此事而取名“东升亭”。
前人有善举,后人必模仿。村里人以勤劳团结著称乡里,又以人灵地杰被人美传,更有大井和井边大松为难见之风光成为村人的骄傲。
当我看完井,观过亭,已是午后时分。我沿着村里狭窄的小路来到我小时候住过的家门口,再放眼望一下儿时与伙伴追逐嬉闹过的村间巷道,感慨万千。人,只有走出眼前的窄,才有未来的宽。只有见过无数的“小”,才知世界的“大”。叔叔家住在村子边,最前排的房子稍微高于大水塘几米,后排的房子在山上。小时候,曾听一老先生说我们村人才辈出。事实上,等我再次到后山看了一座大墓碑,感觉老先生说的或许是真的。因为大碑上刻有“皇清待赠”“登仕佐郎”,”懿德儒人”以及“张公”“李氏”等字样。
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黑泥涧村。它跟众多周边村寨一样很普通,但是它却以一井甘泉哺育村民们,让他们在安静祥和的小山坳里享受愉快而美好的生活。返回时, 轻车熟路,清风拂面,我在想:哪一天我也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