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岸上住】
作者:向溫華(織金縣作家協會會員)
我家住在鳳凰山下的花紅壩子,東、南、西三面連綿的大山,圍護着這條平坦的田壩。壩子中央是幾十年如一日向北流淌的母親河——織金河。如今,一個個湖泊交錯的鳳凰濕地公園,使家鄉徹底改變了模樣。
市民垂釣好地方李罡攝/光明圖檔
從我記事起,發源于鳳凰山腳下的織金河魚蝦成群,還經常能看到娃娃魚。鹭鸶、長腳鹳、白鶴等候鳥,在田野間起起落落,山清水秀的家鄉仿佛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水墨畫。後來,由于鳳凰山上的煤礦開采,加上原始森林砍伐嚴重,生态植被遭到破壞,泛黃的煤鏽水流入織金河,魚蝦也漸漸消失了。特别是夏天暴雨時節,山洪攜裹着大量的泥沙,沖進花紅田壩,茁壯的稻秧被埋入砂裡,河床也逐年擡高,自然河堤到處坍塌,整個壩子滿目瘡痍。
十三歲那年的暑假,我參加生産隊。在如今的公園門口,進行了一個假期的河堤修複勞動,使我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從此以後,這裡隔三岔五地進行過治标不治本的河道治理,在整條織金河上,治理過的地方,像大地上的一塊塊更新檔,防洪功能聊勝于無。直到後來,畢節實驗區啟動“開發扶貧,生态建設”的3356工程,家鄉大規模退耕還林,植被得到保護,鳳凰山又變得郁郁蔥蔥起來。
近幾年,鳳凰山腳下織金河源頭到織金縣城南門外冒沙井全長7公路的河道進行了徹底的水質改善提升治理,水患得到了徹底的根治。河道兩岸還打造了1900畝的景觀帶,如今織金人茶餘飯後多了一個休閑的好地方。
每逢周末,我都會帶上孫子孫女,徜徉于鳳凰公園,或沿着湖岸彩色步道,慢慢欣賞湖泊濕地美景,或體驗遊樂場過山車的驚險刺激。在時光島上,踩着時光羅盤,靜候指針在陽光的投射下,慢慢在羅盤刻度上移動。我告訴孩子們,這是中國老祖先幾千年前發明的“天幹地支”計時法,孩子們在驚奇中,感悟時光輪回的奧秘。在起鳳岩下,我給他們講“鳳嶺朝宗”的美麗傳說,講鳳凰山苗族農民起義的故事,講家鄉河道治理的曆史變遷,增強他們熱愛鄉土的意識,讓他們感覺家鄉今天的美麗來之不易。
鳳凰公園兩邊山腳下,一排排黔西北民居,排列于樹林與竹林之間,時隐時現,透着祥和與安甯。夏日時節,家家戶戶爬滿院牆的薔薇花,更顯得生機勃勃。晚上沿着河堤走一走,十九道攔河跌水壩,形成一道道梯級小瀑布,落日的餘晖照射在水面上,清澈的河水跳躍着金波,讓愉悅的心情跟着水花翻滾。踱步到建立的候鳥栖息濕地,看白鶴用嘴梳理羽毛,鹭鸶玩金雞獨立,不知名的水鳥貼着水面飛過。看鳥的人們,誰也沒有驚擾它們。織金河不急不緩地朝着織金縣城流淌,一路歡歌笑語,一路潤澤生靈。
清晨,我站在公園大門口,遠觀起鳳岩,這隻面向縣城的鳳凰,昂起頭,壩子兩邊的青山阡陌,猶如鳳凰展開的兩翼,正欲一飛沖天。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2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