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昌整理
餘在整理四野44軍(七縱)157師軍史資料時,翻閱原東北軍中共地下黨史及東北軍學兵隊簡史,發現有五位157師師團級幹部都來自東北軍學兵隊。他們是:157師副政委于英川;157師副師長邢城;157師471團團長王景義;157師469團副團長白潔;157師後勤部部長于小工。他們共同參與和見證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十年後他們又彙集在四野157師共同經曆了遼沈、平津大戰役大決戰。現特彙集東北軍學兵隊簡史,以紀念我們的前輩。
東北軍學兵隊簡史
東北軍學兵隊是張學良将軍接受了中國共産黨提 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後,為教育訓練東北軍抗日 骨幹而建立的。學兵隊于一九三六年八月組成,九月在 西安正式成立。大多數學員是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 (簡稱東工委)通過北平地下黨組織招收的進步青年, 其中大部是民先隊員,也有一些共産黨員。學兵隊成 立後,立即建立起秘密黨支部和黨總支,在東工委的 直接上司下,開展黨的工作,積極發展黨員,黨員人 數發展到二百人左右,成為黨在東北軍的一支重要力 量,對東北軍産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九三七年五月, 學兵隊被蔣介石勒令解散。黨組織根據當時的形勢和 需要,将有條件在東北軍工作的同志,分散到東北軍 各部隊,繼續堅持工作,其餘同志配置設定到華北等地工 作。抗日戰争爆發後,絕大多數學兵隊員,在黨的領 導下,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 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有些同志英勇犧牲、許多同志後 來成為黨、政、軍各條戰線上的骨幹。事實證明了東 北軍學兵隊是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黨為了争取和改 造東北軍而組織上司的一支革命力量,是黨運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利用公開合法的形式,在國民黨統治區大批教育訓練革命幹部的一次成功的嘗試,為改造國民黨軍隊成為抗日武裝力量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一、學兵隊成立的曆史背景和經過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不抵抗指令(銑電),葬送了東北三省的大好河山。一九三三年日寇又侵占了熱河省,一九三五年又發動了“華北事變”,妄圖吞并全中國。當時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中國共産黨于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發表宣言,号召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同年十二月,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爆發了“一二、九”抗日救國運動,立即掀起全國人民抗日運動新高潮,但蔣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顧,頑固地執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禍國政策,一面殘酷鎮壓抗日愛國運動,一面調集大軍,圍剿長征北上的抗日紅軍。一九三五年九月,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東北軍成了“剿共”的先鋒。從一九三五年九月到十一月,東北軍同紅軍在崂山、榆林橋、直羅鎮交戰中,連續被殲滅近三個師,損兵折将,傷亡慘重,這使東北軍官兵極為震驚。南京政府不但不予補充,反而乘機将被殲滅師的番号取消,扣發軍饷,使東北軍上下官兵極為氣憤。自從東北淪亡以來,幾十萬東北軍民流亡關内,受到種種壓迫和岐視,進入西北以來,更是備受流離颠沛之苦。殘酷的事實,使東北軍廣大官兵逐漸認識到:紅軍是消滅不了的,如果要再打下去,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打回老家去的願望就更難實作了。因而厭惡内戰、抗日複土的情緒普遍高漲。張學良一九三三年被迫下野,到德、意出國考察,以為法西斯可以救中國,幻想通過執行蔣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實作其收複東北的願望。然而,事實使他失望了。轉爾采取勸蔣改變國策,也遭到蔣多次嚴斥拒絕,使他處于深深地苦悶之中,在東北軍廣大官兵要求抗日複土的情緒影響下,在全國抗日高漲和東北愛國民主人士的推動下,在中國共産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開始認真考慮尋求新的出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黨中央确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戰線政策。一九三六年一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二十名黨和紅軍上司人聯名發表《緻東北軍全體将士書》,申明黨的主張,表示紅軍願意同東北軍首先停戰,聯合抗日。同時黨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從各方面加強争取東北軍的工作,并派中央特派員朱理治同志到西安直接上司。長期在 東北軍中做黨的工作的劉瀾波等同志根據實際情況, 頂住要兵不要官的“左”傾兵運工作的壓力,積極開 展争取中上層軍官同情抗日救亡,保護進步人士的工 作,為實作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東北軍做出 了有效的成績。黨還應張學良之請,派劉鼎同志為代表 在張學良身邊做聯絡工作,對促進張學良聯共抗日作 了積極貢獻。紅軍在前線,發動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打回老家去的強大政治宣傳攻勢,深深地打動前線官 兵抗日複土的心情,大大地改進了東北軍同紅軍和群 衆的關系。紅軍執行了正确的俘虜政策,提高了被俘 官兵的政治覺悟,釋放後成了紅軍的義務宣傳員,使 東北軍廣大官兵認識到紅軍是抗日的中堅力量。被俘 的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在黨的政策的号召下,主動要 求回東北軍說服張學良停止内戰,共同抗日,起到了 橋梁作用。遂有一九三六年二月間李克農先後與王以 哲、張學良會談,達成局部停戰協定。同年四月九日, 周恩來同張學良在延安舉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談, 雙方一緻同意停止内戰,聯合抗日。這次會談,對于 促進張學良走上聯共抗日的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是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一個偉大的成功。 由于張學良思想上的逐漸轉變,采取了教育訓練抗日骨幹組織抗日力量的步驟。一九三六年一月間,進步 軍官陳大章團長在北京招收了百名進步青年(内有一 批黨員),在西峰鎮組成學兵隊,得到了張學良的支援; 四月,進步軍官萬毅團長也招收了近廿名進步學生 (内有一批黨員),在衛曲鎮開辦軍士連。六月間,張學 良、楊虎城在西安王曲還舉辦了以聯合抗日為目的的 三期軍官訓練班,選擇團以下連以上軍官參加。九月, 張學良還組織了“抗日同志會”,自任會長,吸收擁護 抗日骨幹分子參加,作為抗日核心組織。
一九三六年二月,張學良以東北大學校長名義邀 請學生代表宋黎、韓永贊、馬紹周等三人以停止内戰 抗日救國為中心,就北平學生運動、東北大學和東北 軍的前途等問題作了五次長談。三月間,張學良密召 宋黎到洛川,要宋以秘書身份到前線考察部隊情 況。宋黎了解到東北軍官兵雖有強烈抗日的願望,但 對“攘外安内”的禍國政策還認識不清,舊習氣較重, 營連軍官數量少,政治素質也差,不能适應抗日的 需要。根據這一情況向張學良建議辦陸軍學校,培養 中下級抗日軍官。苗勃然也提出了類似建議。五月間, 北方局決定在東北軍中成立黨的工作委員會,統一領 導東北軍中地下黨的工作。宋黎向劉瀾波彙報了向張 學良提出辦陸軍學校的建議,劉瀾波非常贊成這個建議,認為這是黨在東北軍中開展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 要宋再給張學良寫信,詳述辦軍校的建議。七月初, 張學良找宋黎談辦軍校問題,宋講了辦個千人規模的 陸軍學校的意見,得到張學良的贊同,考慮到辦陸軍 學校南京不會允許,但學生學當兵總是可以的,辦個 學生隊放在衛隊二營(以後通稱學兵隊)。當即責成宋 和參秘室主任應德田、參謀孫銘久具體籌辦。學兵隊 于是就很快成立起來了。東工委委托宋黎負責上司學 兵隊黨的工作。
二、學兵隊學員的來源群組織編制
一九三六年八月,通過北平地下黨招收的學員,大 多數是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大、中學生,不少是 “民先”隊員,一部分是社會進步青年,少數是身份 暴露不宜繼續在北平工作的黨員,初期先後轉來黨員 關系的約有二十多名。
第一批學員一百一十多人,由趙天野帶隊,八月 下旬從北平西站登上三節軍用悶罐車,車上雖然擁擠 悶熱,但大家情緒很好,一路上暢談國家大事,高唱救 亡歌曲,氣氛十分熱烈。到西安後,由隊附于維哲到 車站接待,帶到浴池洗澡、推光頭、換軍裝,住在西 安東城門内樓,編為一隊,後改為一連。這批學員中 的黨員有高翔(郭峰)、任志遠、張折、侯曉岚,李震(謝克東)、刁向堅、劉景希(谷牧)、張崗、王一平、王 克奎(喬曉光)等。先成立臨時支部,郭峰任支部書 記,郭峰調五十三軍後,成立了正式支部、支部書記 是張折,後是任志遠。
第二批一百多人,也是趙天野帶隊,于十月下旬 到西安。他們同第一批學員一樣,一路上高唱抗日救 亡歌曲,并在火車上舉行了紀念魯迅逝世的活動。到 西安後,也是洗澡、推光頭、換軍衣,住在東城門外 樓,編為四連。這批學員中的黨員有吳山、張勉、李 正南、袁直心(袁心純)、程容、林山複(淩旺)、劉 克宏、金铎(金鐵群)、王曉星、丁光(湯丁光)等。 支部書記是張勉。這時由于黨員逐漸增多,為加強領 導成立了總支,下屬三個支部(含軍官支部)。
十一月間,關時潤、吳铎去北平招收第三批學員, 經地下黨介紹,招收到二百多人。因為國民黨發現東 北軍學兵隊招收學員,遲遲不給調撥車皮,不久,西 安事變發生,軍車停開,他們于是自己買票,改由同 蒲線西行。車到韓城時,被馮欽哉部阻留,不準去西 安,這批人就分散了,有的輾轉去延安,有的傳回北平, 隻有少數人到了西安,參加了學兵隊。
三連成立于西安事變前不久,人數約有六十餘人。 最先到達的是九名廣東青年學生,原拟去延安,經組織決定留在學兵隊。以後又陸續從上海、河南、山西 武漢、西安等地來了幾十人,這個連住在平民新房, 這批學員中的黨員有趙秋葦(羅立斌)、何天鵬、王 盾(王志清)、吳振剛、呂志先、任士舜、安志文等。 支部書記何天鵬。也屬總支上司。
三個連及隊部總數約為三百七十人。
學兵隊的組織編制和整編後幹部配備情況大緻 如下:
學兵隊設隊部。隊長康鴻泰(共産黨員)。西安事 變前一天調任一O五師八團團長,後由邬慶林繼任。隊 附孫巨奎、于維哲(共産黨員)。負責政治工作的先是 關時潤,後是陳再勵(共産黨員)。負責教務工作的是 李滋新,負責庶務工作的是周品一、陳哲。專職政治 教官孔叔東(孔祥祯北方局派來)、李夢齡(東工委從 西安二中調來).
一連下設三個排,九個班。連長王匡、一排長王 琳瑛、二排長羅廣智、三排長張景堯。
四連下設三個排,九個班,連長劉名顯、一排長 賈風林、二排長朱雲飛、三排長張哲,
三連下設兩個排六個班。連長先為傅文章,後為 張景堯,排長為李敬時,
排長以上軍事幹部都是從部隊和洛陽軍校東北籍畢業生選調來的,軍事班長是衛隊二營和洛陽軍校教 導大隊派來的。政治班長是從學員中選用的。
三、學兵隊的訓練生活
一九三六年九月初開始入伍訓練,十八日正式開 學。學員一律按普通士兵待遇,每人發給兩條軍用灰 毯,一鋪一蓋。睡在鋪着草墊的地闆上。吃的是二等 兵的夥食标準。吃飯時間隻限十分鐘,内務要求整齊。 為了保密和安全,平時一律不準下城樓,生活雖然艱 苦,訓練十分緊張,但大家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充滿 一派生機。
軍事課是訓練的重要部分。軍事教育由連、排長 擔任,課程有《步兵操典》、《射擊教範》、《築城》、 《測繪》等。教學方法采取講授與實習相結合,以實 用于作戰為目的。如進行制式教練,就将學員帶到城 牆上練習步伐、隊形、方向變換等。進行戰鬥訓練, 則從單個教練開始,逐漸進行班、排、連的教練,進 而進行打野外、練習班、排、連的進攻和防卸,緊急 集合、夜行軍、露營等。進行射擊教練,則到操場上 描三角,練習武器的拆卸群組裝,實彈射擊等。進行 築城教練,則到野外練習利用地形地物,作卧、跪、 立姿的單人掩體和機槍掩體,構築交通壕等。有一次 進行野外練習,目的地是六十裡以外的鹹陽周陵。學員全付武裝,攜帶作業工具,路上練習常行軍(每小時 八裡)和急行軍(每小時十二裡),到達宿營地後,還練 習了架設帳蓬,放哨警戒、偷襲等課目。由于軍事教 官都是軍校畢業的,軍事素質較好,學員又都是知 識分子,接受和了解能力較強,是以訓練時間雖然不 長,教學進度較快,但成績是很好的。
政治課是一門主課,以提高學員政治思想水準 團結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為宗旨。政治教育内容是: (一)馬列主義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二)時事政治 實際上是中國近代革命史,重點是抗日救國鬥争曆史 和現狀;(三)抗日的理論和實際(印有小冊子);(四) 蘇聯革命,中國蘇區,紅軍的鬥争曆史和現狀; (五)軍隊中的政治工作。政治課除由專職政治教官 講授外,還請劉鼎講《軍隊的政治工作》、《紅軍的 軍事民主》,請朱理治講《社會發展史》、宋黎講 《目前的形勢與任務》,請杜重遠、車向忱、徐永昶、 萬毅等知名人士作講演,請高福源團長介紹蘇區情況。 曾經被俘的于維哲隊附也介紹過蘇區見聞、毛主席的 講話、黨和紅軍對他的教育感化等情況。講課、作報 告、作講演的人,往往是“題目單純”而内容廣泛, 借題宣傳革命理論、宣傳中國共産黨、蘇區和紅軍 宣傳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等,學員對政治課很感興 10趣,學習很努力。學兵隊的軍事幹部也随堂聽課,他 們的學習也很積極,有的加入了共産黨。
政治課采取集體上大課和分組讨論相結合的方 法。大家聯系目前形勢讨論的很熱烈。當時決定國家 民族前途命運的有兩種完全對立的政策,一種是我黨 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是救國的政策;一 種是蔣介石頑固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這是 禍國政策。這兩種完全對立的政策,是全國政治鬥争的 中心,也是學兵隊讨論最熱烈的問題。學兵隊員雖然 大多數受過“一二、九”運動的鍛煉,抗日愛國的熱情 很高,但是也有少數人對“安内攘外論”認識模糊,對 蔣介石存在幻想。黨組織根據東工委的布置,有意識地 引導大家深入批判“安内攘外”的禍國政策和所謂“長 期準備論”“唯武器論”、“七日亡國論”等謬論。許多同 志用大量事實證明了:正是由于這個禍國政策的推行, 使日本帝國主義打進來了,東北淪亡,華北告危,中華 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秋;正是這個政策的推行,使千 百萬人民遭到屠殺,人民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也 正是這個政策的推行,抗日愛國運動受到殘酷的鎮壓, 愛國有罪,抗日坐牢,特務橫行,草菅人命,民主自 由蕩然無存!有的同志在發言時聲淚俱下,十分感人。 通過這段政治學習和讨論,學員的政治思想覺悟有了明顯的提高,團結抗日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毛澤東同志對東北軍學兵隊 是很重視的,尤其關心政治教育。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五日,毛澤東同志曾給劉鼎發來一份電報。有一段是 專門對學兵隊的政治學習的訓示,原文是:“學生隊的 教材,可請理治編,教員由南、波找平津的同情分子擔 任”(注:理治即朱理治,南指南漢宸,波指劉瀾波).
學兵隊除了緊張的軍事訓練和政治學習外,文娛 宣傳活動也是很活躍,很出色的。學兵隊中,人才濟濟, 在黨組織的上司下,利用“俱樂部”這個公開組織, 運用各種形式,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如出牆報、編寫 歌曲、劇本、組織歌詠隊、口琴隊、話劇組、藍球隊 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革命歌曲等。在俱樂部活動中, 王林、梁彥、李偉、徐瑞林等都是活躍份子。學兵隊 常唱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 《救亡進行曲》、《五月的鮮花》、《大衆的歌手》 《保衛馬德裡》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兵隊最 愛唱的《學兵隊隊歌》是由學員王林作詞、梁彥譜曲 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由王林作詞、徐瑞林作 曲的,後來流行全國。
《學兵隊隊歌》的歌詞是:
我們,是一夥流浪漢,我們,是一群愛國犯,
家鄉,家鄉,一片沃野的家鄉,早成了倭寇的屠場。 自由,自由,救亡圖存的自由,已經被剝奪得絲 毫沒有。
看哪,全國的憤怒已達到沸點,全世界解放的浪 潮正在狂卷。
同學們,我們要掀起抗日的暴風,我們要站在世 界浪潮的前頭。
沖啊!勇敢地向前沖!
殺!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歌詞是: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我們别給日本當開路先鋒,
我們要為民族解放而鬥争。
倭寇屠殺了我東北父老,
又進關來蹂躏我們四萬萬同胞。
聽吧!爹媽兄弟在老家哭叫,英勇的抗日戰士遍 地怒吼。
我們不要再自煎自熬,教敵人笑哈哈地袖手取巧。 兄弟們,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攜起手來,打回老 家去!
攜起手來,打回老家去!
(這首歌曲收入解放後出版的《抗日戰争歌曲選 集》第一集)
這些歌曲,反映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強烈願望, 唱出了東北軍廣大官兵的心聲,鼓舞着人們的抗日鬥 志和決心。學兵隊不僅在東城門樓上引吭高歌,每當全 付武裝在市内行進或野外演習時,也是邊走邊唱,對東 北軍、十七路軍和西安人民,也發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話劇組進行過幾次演出。舞台是用床闆搭的。觀 衆坐在磚地上。演出的話劇有《中華的母親》、《回 春之曲》、《蘇州夜話》、《喇叭》、《壓迫》、《打回 老家去》等。《打回老家去》的劇本是王林同學編寫 的,曾連續演出三次。第一次演出時就收到強烈的效 果。觀衆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警衛二營的一名士兵, 大哭失聲,被人扶出會場。二營士兵們看了這個劇, 紛紛要求打回老家去,拒絕打内戰。
各連都出了牆報,刊登了學員寫的許多短小精悍 宣傳抗日、表達思想的短文。王林同學曾把上海出的 英文《密勒氏評論》上刊登的一九三六年毛澤東同志 同斯諾關于中日戰争問題的談話譯成中文,首次在一 連編的牆報上刊登。對大家的影響很大。
學兵隊的政治活動中,還有以下幾件事值得記述 14“九、一八”五周年那天,學兵隊舉行了隆重的 紀念大會。會場在城内東南角的打靶場上,會場正面 懸挂着一幅由張崗設計的象征着白山黑水蘭圖形的旗 幟,全體學員面向東北,會場氣氛莊重嚴肅。東工委 書記劉瀾波講了話。他說,東北軍流亡關内已經五年 了,我們不應該忘記家鄉還有三千萬父老兄弟姐妹在 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過着悲慘的生活。我們必須努 力争取停止内戰,一緻抗日,打回老家去。他要求大家 努力學習軍事政治,嚴格遵守紀律,為打敗日本帝國 主義,光複故土貢獻一切力量。他的講話,慷慨激昂, 引起在場人員的強烈共鳴。東工委成員苗勃然、宋黎 和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久也參加了大會。韓滔代表學兵 隊講了話。大會最後在高唱《紀念九、一八》歌聲中 結束。歌詞是:“九,一八”血痕未幹,東三省山河未 還,海可枯,石可爛,國恥一日未雪,國民責任未完。
十月十九日,中國文化革命的偉大旗手、偉大的 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逝世。幾天後學兵隊舉行了 隆重的追悼大會。大會由學兵隊員張桂主持,學兵代 表汪洋講了話。他表示一定要學習魯迅堅韌不拔的革 命精神,為抗日救亡進行不懈的鬥争。班、排、連軍 事幹部代表也講了話。一排長賈風林在講話中叙述了 自己所遭受的失地流亡的苦難經曆後,大聲疾呼:“我們要打下東城門樓去,走上抗日救亡的前線!” 全場 人員無不為之動容。
十一月中旬,日僞軍進犯綏遠,全國各地掀起了 聲勢浩大的援綏運動。學兵隊在黨的組織上司下,也 發起援綏運動,組織了報告會,讨論會。在讨論會上, 王西萍提出直接去綏遠參加抗戰的要求,王遠音提出 到綏東、晉西北做戰地群衆工作的意見,也有人提出 東北軍應假道山西開赴綏遠參加抗戰的意見。這些意 見,不管在當時是否可行,但大家真是熱血沸騰,對 蔣介石的禍國内戰政策極端憤慨。大家認為,挽救民 族危亡,不能空談抗日,應以實際行動支援綏遠抗戰, 于是派出由尚效飛等組成的代表團去向張學良請願援 綏。學員們還自發地組織集體絕食,以夥食費捐獻前 線,表示堅定不移的決心。黨組織認為學兵隊員的抗 日熱情極為可貴,但不能采取絕食的方式,耐心勸大 家進食,并答應把大家的要求轉達張學良。第三天下 午,張學良将軍在金家巷衛隊營營部接見了全體隊員, 作了極其坦率誠懇的講話。他首先對大家關心目前局 勢表示嘉許。接着說,他身上壓着國難家仇,要求抗 日的心情和大家是一樣的,但是抗日不能隻憑一時血 氣之勇,必須全國上下一條心,齊心協力,才能把日 趕出中國去。國内的問題不解決,意見不一緻,抗日是 不可能的。最後說,許多真實情況你們還不了解,我現 在也不便向你們說明,希望大家相信我,我一定要很快 促成一緻抗日。我絕不會在你們面前食言。這次請願援 綏,對張學良将軍決心逼蔣抗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十二月九日,西安市一萬五千多名學生,在“東 北群眾抗日救亡會”簡稱“(東救)”、“西北各界救國聯 合會”(西救)和西安學聯的組織上司下,冒着冷冽 的寒風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紀念“一二、九”一周年的 遊行請願運動。學兵隊雖未參加遊行,但曾派代表秘 密聯系。在遊行中,特務警察競開槍打傷競存國小的 一名十二歲的國小生。群衆怒不可遏,決定整隊去臨 潼向前來西安指揮“剿匪”的蔣介石請願,要求嚴懲 兇手,停止内戰,一緻抗日。蔣介石得知此消息,立 即電令張學良派兵制止,如果不聽勸阻,“格殺勿論”。 張學良接電話後,乘汽車追到十裡鋪,他激動地對遊 行群衆說:“我和你們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你們的 要求也是我的要求,也許我的要求比你們還迫切。你 們現在回去吧,我代表你們向委員長轉達你們的要求。 在一星期内,我一定用事實回答你們。”學生這才整 隊而歸。這天,學兵隊全付武裝到大雁塔打野外,在行 經市内時,高唱救亡歌曲,與遊行群衆相呼應。下午, 在傳回途中,聽說有一名國小生競被警察開槍打傷,群情激奮,義憤填膺。到東城門樓後,由康隊長下令舉行了分列式,以示抗議。當天晚上,又舉行了“_ 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會,會上有報告,話劇、職 詠、詩歌朗誦等節目,氣氛十分熱烈,表達了學兵 員們的抗日決心。
西安東城門上集合的這一群抗日愛國青年,早前 引起國民黨特務的注意,被稱之為“紅色大學營”。他 們派密探化裝成車夫小販,日夜巡羅監視。
四、西安事變時的學兵隊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張學良、楊虎城将軍多 次苦谏蔣介石放棄“安内攘外”政策,提出一緻抗日的 要求,但遭到嚴曆斥責。蔣最後進行攤牌,提出或者“剿 共”、或者東北軍調福建,十七路軍調予皖,限三日回 答,這是張、楊絕不能接受的,是以迫使張、楊于一九三 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淩晨發動了逼蔣抗日的軍事行動。 西安事變的爆發與和平解決,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 點,迫使蔣介石不得不接受六項主張,促成了抗日民 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實作全民 抗戰。
學兵隊員是西安事變的目擊者,參加者,并在 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曲折複什的鬥争過程中,受到黨的 統一戰線政策的最深刻最實際的教育和鍛煉。 “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會後,衛隊二營另有 任務,要學兵隊“自己保衛自己”。十二月十一日,每 連每人都發了百發子彈、手榴彈,班配機槍,十二日淩 晨前緊急集合,一、四連成散兵線布置在東城牆上,面 向城内構築單人掩體。後來又指令如果看到憲警向我 逼近時就開槍射擊。大家嚴陣以待。拂曉前,城内響 起陣陣激烈槍聲,不久就停止了,似乎沒有發生特别 激烈的戰鬥。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大家都在猜想。早 晨八點鐘左右,從小東門開來幾輛卡車,坐着二營的 戰士,說是蔣介石被扣了,同學們立刻沸騰起來。“打 倒蔣介石”、“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向二營的戰士 緻敬”的口号聲淹沒了一切。接着大家讨論開來了: 對蔣介石該怎麼辦?絕大多數主張公審蔣介石,槍斃 蔣介石,也有少數人說,為了團結抗日不能殺。随即 看到《西京民報》的号外,上面發表了張、楊對蔣介 石實行“兵谏”的消息,公布了張、楊的八項主張”、 大家更加興奮,認為久已渴望的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的這天終于快要來到了。上午,勝利的消息不斷傳來: 蔣介石已被送到新城去了,十七路軍把蔣介石的十幾 名進階将領全部扣押在西京招待所了,國民黨的幾十 架飛機和飛行人員全部扣留了,西安警察大隊和憲兵 團全被繳械了,國民黨省黨部已被抄了,大家又是一片歡騰。下午二時,孫銘久來作報告,他介紹了活捉 蔣介石的經過後,鄭重宣布:學兵隊的訓練生活即行 結束,全體隊員立即準備接受新的任務,大家報以熱 烈的掌聲。這天晚上、學兵隊員們又請參加臨潼捉蔣的 辛德義、陳志孝和張化東詳細介紹捉蔣的經過和打死 殺害北平愛國青年的劊子手、原憲兵三團團長現任蔣 介石侍從武官蔣孝先的經過,講的人講得興高采烈, 聽的人聽得津津有味,直到吹熄燈号時,還不願走散。 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十二月十二日,就在這種興奮歡 樂的氣氛中度過了。西安事變的第二天,全體隊員都接受了指定的任 務。有的去接收電台、報社、郵電局;有的派去軍警 督察處清查國民黨别動大隊和逃散的憲警人員;有的 去接收國民黨的檔案;有的去看管被扣押的國民黨高 級将領和被扣留的飛機和飛行人員;有的協同西安各 城門站崗部隊,檢查可疑行人。很多同學到街頭、學 校宣傳張、楊的“八項主張”。學兵隊員還組織了一個 合唱團,到廣播電台播放抗日救亡歌曲。李偉、梁彥、 伊洪、王随蓬、程牧、孫毅人、劉傑等參加以張寒晖 為團長的“一二、一二”話劇團,除在西安公演外, 還到紅軍駐地三原演出。在演出王林編寫的《火山口 上》時,國際友人史沫特萊女士和英國記者貝特蘭也 20來觀看,同觀衆一起熱烈鼓掌。貝特蘭還到背景通路 演員和劇作者。劇本《火山口上》在一九五二年由天 津知識書店出版。在西安東城牆下,有一處大院,叫平民新房,是 中央軍的俘虜收容所,那裡關押着四百多名紅軍西路 軍失敗時的流散人員和婦女小孩。何畏之、王建中、 谷小波等同學協同衛隊二營将他們釋放,向他們傳達 了西安事變前後的情況和紅軍已同東北軍、西北軍聯 合抗日的消息,宣布他們已經獲得自由。王屏、尹先 炳、魏園運、郭根堂、黃生科等當即參加學兵隊、編 入三連。三十多名十幾歲的少年,組成一個小宣傳隊 進行演出宣傳,其他同志和家屬後來由“東救”送回陝 北。學兵隊的這些活動,對于宣傳張、楊“八項主張” 鼓舞人心,維持社會治安、清查壞人、保衛勝利果實 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變的爆發,在國内外引起巨大的反響,形 成極其緊張複雜的局面。南京方面,以何應欽為首的 親日派極力主張讨伐張、楊,十二日下午南京派了卅架 飛機飛往西安上空,既是示威也是想把蔣介石置于死 地,取而代之。以宋子文、宋美齡為首的親英美派則 反對讨伐,力主用和平方法營救蔣介石。國民黨内部 的分歧,實際上反映了英美帝國主義同日本帝國主義,為争奪在華利益的沖突。西安方面,張、楊聯共抗日, 逼蔣抗日的主張是一至的,但他們的部下和社會各界 人士認識不一緻,衆說紛紛,莫衷一是。十二月十六 日何應欽下令“讨伐”,數十萬大軍開進潼關,并派飛機 轟炸渭南和赤水車站,局勢突然緊張。面臨着這種複 雜局勢,黨中央毛主席高瞻遠望,縱觀全局,提出和 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十六日晚以周恩來同志為首 的中共代表到達西安,立即開始緊張的工作,同張 楊舉行會談,取得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一緻意見, 同時,對東北軍、十七路軍進階将領和中下級軍官及 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對待不同 意見的人,反複耐心地進行說服。當時,在西安工作 的地下黨同志,對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缺乏心理準備, 認識也不一緻。周恩來親自找地下黨同志談話,傳達 中央訓示,共同分析形勢,統一思想認識。周恩來同 志找東工委宋黎和西北特支謝華作了兩個多小時的議 話,傳達和解釋了黨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 針,闡明民族沖突上升為主要沖突,階級沖突應服從 民族沖突的道理,要求地下黨的同志為和平解決西安 事變全力以赴,所有在東北軍和西北軍中工作的同末 都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說服群衆,為和平解決西 事變作出貢獻。學兵隊的多數同志對和平解決西安 22變缺乏認識,思想較混亂,派到臨潼接受蔣介石電台 的人員,自行辦了個“雷電社”,以極左的觀點向國外發 布消息,引起周恩來同志嚴重關注,責成宋黎查明制 止。宋黎向學兵隊黨組織傳達了黨中央和周恩來同志 關于和平解決西安問題的訓示,并請博古同志對東北 軍中的三十多名黨員上司幹部作報告,闡述階級沖突 與民族沖突的關系。其中學兵隊中的黨員骨幹有二十 多名。學兵隊的黨員聽了傳達後,經過學習讨論,開 始認識到中央的方針是完全正确的。中國現在同日本 帝國主義的沖突是主要的沖突,國内的階級沖突降為 次要的沖突,階級鬥争必須服從民族鬥争。蔣介石是 代表大地主大資産階級利益的,但他更接近英美帝國 主義,英美同日本在華利益發生沖突,蔣介石抗日的 可能性是存在的。西安事變中雖然扣留了蔣介石,但 他的軍事力量并未受到損失,如果把蔣介石殺了,不 但不能停止内戰,反而會使何應欽等親日派利用南京 統治機構,發動更大的内戰,不但不能抗日,反而會 給日本帝國主義以進一步侵略中國的便利。是以,我們 應當聯合左派,争取中間派,反對親日派,逼蔣抗日, 隻要蔣介石停止内戰同意抗日,就可以将他放回。這 是全國的大局,是無産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不管會 遇到什麼複雜局勢,我們一定要牢牢掌握住這個大局。大家的認識提高了,思想統一了,在各自的工作崗位 上,全力以赴地執行了中央的訓示,西安事變最後終 于在周恩來等同志艱苦卓越的努力下,和平解決了, 為中國革命開創了新局面。
五、抗日宣傳大隊
十二月十四日,西安方面正式宣布撤消西北“剿 匪”總部,停止一切“剿共”工作,成立抗日聯軍西 北臨時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處,應德田 任主任。政治處内設組織、宣傳、民運、總務等科。 羅瑞卿同志化名羅谷光任政治處的民運科長。當時, 國民黨派到東北軍的政訓人員已被扣留,政治處決定 組織抗日宣傳大隊,取代國民黨的政訓人員。軍設大 隊,師設中隊,團設宣傳員。學兵隊員大部分被配置設定 到抗日宣傳隊,并組成五個大隊。何畏之、趙天野、王 建中、候曉岚、李正南分任大隊長,同時任黨總支部 書記。師設黨支部,各師支部書記有方惠德、曲及先 丁光、甯風岐、王克奎、王遠音、吳山等同志。宣傳 隊員一律穿軍衣、紮武裝帶、配紫邊胸章、無軍官階 銜。宣傳隊的主要任務是:宣傳“西安事變”的意義 和張、楊的“八項主張”、宣傳“三位一體”和抗日 民族統一戰線,宣傳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等 宣傳隊出發前,羅瑞卿作了“怎樣做政治宣傳工作”的 報告,列舉了紅軍政治工作的一些執行個體,對大家的教 育和啟發很大,宣傳隊到達部隊後,東北軍各級官佐 和士兵,認為是張學良将軍派來的,是以工作開展得 比較順利。宣傳隊的工作重點放在首先争取中上層軍 官中,以利于進一步深入到部隊中去。宣傳的方法多 種多樣,諸如與各級軍官談心,交朋友,利用到部隊 巡視之機進行講演宣傳,組織連隊文書寫智語、發傳 單、出牆報、幫助士兵寫家信、教官兵唱抗日救亡歌 曲等。有的還在附近農村中向群衆宣傳抗日。東北軍 廣大官兵看到這些青年宣傳員同國民黨派來政訓人員 完全不一樣,沒有架子,能說心裡話,是以普遍表示 歡迎。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決定建立一支新軍,名為 抗日先鋒總隊。相當于一個師的編制。孫銘久任總隊 長,趙龍滔任參謀長,陳再勵任政治處主任。下設三 個支隊,相當于團。一部分學員配置設定到抗日先鋒隊工 作。有的同志擔任了支隊政治處主任、政治指導員 等職務。當時張學良還将三個警衛營合并成立了一 個特務團,孫銘久任團長,少數學員配置設定到這個團工 作。
宣傳隊在部隊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做了大量的政 治宣傳工作,使我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停止内戰一緻抗日的主張,在東北軍官兵中得以廣泛傳播,這不僅在當時張學良将軍被蔣介石扣押,軍心不穩的情況下,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于後來的抗日戰争也起到了播種的作用。
六、青年訓練班
張學良将軍根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輕信蔣介石口頭接受了六項條件,就于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親自把蔣介石送回南京。蔣介石背信棄義,将張學良審判扣押,并調集大軍向陝西推進,引起東北軍十七路軍和西安各界人士的極大震驚。當時西安方面
最關緊要的問題是加強内部團結。但東北軍少壯派中的少數極端份子,不顧大局安危,不遵守三方決議,于一九三七年二月二日,将王以哲将軍殺害,導緻東北軍内部分裂,使局勢急轉直下,由于“二、二”事件的發生,東北軍元老派痛恨孫銘久,進而遷怒于學兵隊,因而把西安事變後派到各軍、師、團做政治宣傳工作的學兵隊員趕出部隊,學兵隊員陸續撤到邠州待命。其中幾十名學兵隊員,路經紅軍駐地三原雲陽鎮時,紛紛要求參加紅軍,當時在西安的劉瀾波同志向周恩來同志反映了這個情況,周恩來同志轉告前線紅軍指揮部,說服大家回東北軍工作。楊尚昆同志親自來做說服工作,他指出:在目前情況下,我們派人到東北軍工作很不容易,你們在東北軍中工作了一段時 間,已有一定的基礎,黨要你們回東北軍工作。于是 大家離開雲陽鎮,經淳化、構邑、翻山涉水到達聯軍 總部所在地邠州。先期到邠州的宋黎為了儲存學兵隊 這支進步力量,以“東救會”名義,向東北軍各軍、 師将領發表宣言,力陳學兵隊員是東北家鄉子弟,是 張學良将軍訓練的抗日學生,對他們要悉心愛護,不 應歧視,更不應排斥打擊,澄清了一些人的糊塗認識, 二月中旬通過上層統戰關系,将撤回的二百餘人改編 為青年訓練班,組織他們學習,實則是保護起來,這 就是成立青年訓練班的背景和緣由。青年訓練班由郭維城任主任,下分三個中隊,十 幾個班,青訓班成立後,東工委考慮到西安事變後 黨組織經過幾次變動,原先的組織系統已經打亂,橫 的關系發生較多,需要重新調整;又鑒于多數黨員入 黨不久,對黨的基本知識缺乏了解,有些黨員在“二 二”事件的突然襲擊下,思想混亂,組織紀律也出 現渙散現象;加之當時白色恐布又有卷土重來之勢, 黨的活動要更加機警隐蔽;是以,決定從政治上、思 想上、組織上進行一次整頓。首先建立了黨總支部, 李震任總支書記,任志遠任副書記,趙天野、鄭裡堅、 張崗為委員。總支部下設七個支部(内有一個軍官支部)分别由王西萍、何天鵬、李都、、汪洋、徐劍等同志任支部書記。同時向黨員進行形勢與任務的教育,組織黨員“習《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
《兩個政策》和中央組織部負責人關于黨的建設問題
的講話等檔案(這些檔案是西安事變後由《西京民報》秘密印刷的,有的是當時油印的)。在組織整頓中,開除了攜黨費潛逃的原支部書記張勉出黨,給兩名嚴重違犯組織紀律的上司幹部以警告處分。經過這次整頓,提高了黨員對馬列主義的認識,加強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的紀律,糾正了一些錯誤思想傾向,增強了黨的戰鬥堡壘作用。不少同志說,這是入黨以來受到的一次深刻的黨性教育。此期間,還發展了一批黨員。當時在青訓班還成立了“俱樂部”,組織并選舉産生了“俱樂部”常務委員會,黨組織提名的王建中、羅立斌、尚效飛等同志都當選為常委。為了加強黨對俱樂部的上司,在黨總支的上司下,成立了俱樂部黨團(黨組),袁心純同志任黨團書記,黨團成員有張崗、尚效飛,羅立斌等同志。俱樂部經常組織學員進行政治理論學習,下鄉進行社會調查和抗日宣傳,開展抗日文藝宣傳活動,如出牆報、唱救亡歌曲、演出話劇等。政治教官孔叔東、李夢齡還給全體隊員繼續講授《大衆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近代史)等,對提高學員的政治理論水準有很大的幫助,鄰州 青年訓練班從成立到改編,約有一個多月時間。
七、軍官差遣二隊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時,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 三方接受了蔣介石提出的甲案,即東北軍移駐甘肅和 陝西邠州以西的西蘭公路一線,十七路軍移駐泾渭以 北地區,紅軍仍返陝北,蔣軍進駐西安。這雖然遠不如 西安事變形成的“三位一體”的大好局面,但在當時的 情況下,隻要三方團結一緻,還能夠儲存聯合抗日的 局勢。但是蔣介石采取分化拉攏的手段,利用“二、 二”事件,極力破壞“三位一體”,東北軍的一些進階 将領轉而接受了乙案,即東北軍移住安徽淮河流域 “三位一體”就這樣被破壞了。一九三七年三月中旬, 東北軍陸續東開,青訓班也随軍東開,到了鹹陽後, 為了避免遭受國民黨的迫害,改編為軍官差遣二隊, 少數人到蚌埠後編入差遣一隊。這時,東工委已決定 改組,劉瀾波、宋黎身份已經暴露,調到北方局東北 特委工作,東工委改由項乃光(後叛變,當了軍統特 務)、高錦明、組成,均随軍到安徽蚌埠。差遣二隊 于四月間到安徽,住在懷遠縣漿河鎮。隊長李樹庚, 下設三個分隊,十二個班,人數約二百人,總支書記 李震調走後,任志遠任總支書記,總支部下屬支部沒有變動,這時,形勢變了,環境變了,隊員實際 于待命配置設定的狀态。但黨仍然堅持上司群組織全隊, 利用俱樂部這個公開組織,組織讀書會,進行理論 習,運用出牆報、歌詠、話劇等形式,積極進行抗 宣傳,鼓舞大家的革命鬥志。當時懷遠縣城有一所 學和師範學校,黨組織隊員同中學生進行過幾次聯觀 會,演出一些具有抗日内容的節目,在學生中起了一 定的作用,黨組織還布置黨員密切聯系當地群衆,要求 每個黨員在群衆中交幾個朋友,開展群衆工作。此時 又發展了一批黨員。
五月中旬,邢英在淮河遊泳時,不幸溺死。他是 學兵隊中年令較小的一個,平時積極活躍,具有堅 的抗日意志。壯志未酬身先死,引起大家深深地悲痛 黨組織了一次具有政治内容的追悼大會,會場莊嚴肅 穆,各班都送有挽聯。當尚效飛緻悼詞時,全場癱 買失聲。王建中寫了“哭邢英”的七言絕句:“失地 亡家怨恨多,請纓無路奈若何!東流淮水皆合淚,屈 子遣風逐逝波。”表達了大家的悲憤心情。會上國月 黨一個特務也受到感化,他痛哭流涕地坦白了自己的 那過,認為大家是真心抗日的,自己願意共同抗日. 迫悼會後,全隊舉行擡棺遊行,在《五月的鮮花》歌 聲中,将邢英葬在遍開石榴花的塗山之麓。這次追 悼 30活動,上海、北平、天津的報紙都作了報導,引起群 衆的極大同情,但也暴露了差遣二隊的政治面目,更 加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
一九三七年五月,蔣介石勒令解散差遣二隊,東 北軍學兵隊自一九三六年九月成立以來,三經改編 曆時十月,至此結束。
八、學兵隊員的去向
學兵隊是在中國革命重大曆史轉折時期成立的, 在黨的上司下,培養成一支堅強的革命隊伍。它既是 改造東北軍的骨幹,又在鬥争中發展壯大了黨的組 織。在被解散後,人員雖然分散了,但革命意志沒有 動搖,在各條戰線上,為黨的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 獻。
學兵隊的去向,大體可分三個方面。
一是到延安。在“二、二”事件突然發生後,派 到東北軍做宣傳工作的一部分同志,由于種種原因去 了延安,約有三、四十人。懷遠差隊二隊解散後,由 黨組織介紹去延安的有淩旺(林山複)、楊恬等人。
二是配置設定到東北軍工作的約百餘人。由于部隊分 散,東北軍各軍師的工委就分别改由所在地的各中央 局、分局、省委上司,曾擔任過東北軍各軍、師工 委上司職務的為;四十九軍工委書記楊西光,委員謝米屏、趙天野。五十一軍工委書記王西萍、委員徐 林。五十三軍工委委員郭峰、張桂。六十七軍工委書 李震、委員馮啟賢、王克功。任志遠、鄭裡堅、謝東屏、 都、丁彥等先後到該軍工作過。谷牧先到六十七,後到 五十七軍。五十九軍工委書記曹建華,随即改為兩個 師工委。百十二師工委書記先為吳山,後為谷牧。委員 有曲徑、郭隽等。百十一師工委書記張蘇平,委員為 曹建華、王振乾等。騎兵軍建立了黨支部,許光庭任支 部書記。其它同志分别擔任師、團營總支、支部工作或 黨的交通工作。他們都以普通軍官或士兵的公開身份 為掩護,進行艱苦危險的秘密工作,并發展了一批黨 員。直到一九四0年根據黨中央訓示陸續撤出。
抗戰爆發後,東北軍參加了上海、台兒莊淮河等 大的戰役及一些中、小戰役,表現出英勇不屈不怕犧 牲的抗日精神,在這些部隊中原學兵隊的黨員和新發 展的黨員,他們中有些也英勇犧牲了。
三是配置設定到華北各地工作。差遣隊在懷遠遣散時, 北方局曾派宋黎到懷遠安排隊員去向當時華北抗戰 有一觸即發之勢,急需一批幹部。除有條件留在東北軍 工作的隊員,分别到東北軍各部隊外,其餘調回北平 “七、七”事變前後,陸續分到華北各地、王宿人、王曙 天、高毅、馮良骥、于之、白潔等三十餘人去山西 盟會工作;張化東、翟亞夫、陳忠一、陳明、羅平, 金雪松、武誠、馮凱、劉景平、傅聰敏、胡伊、莊彜 尊、王文、霍志德、霍炎、解方平、包乾等二十多人 到綏遠工作;張加洛、陳琳瑚、丁光、汪洋、韓去 非、譚靈光等十多人去山東工作;王建中、藏超赢、 金振中、楊耀生、尚英、杜伯華、王達、李望東等二 十餘人到平西工作;康鴻泰、張折、吳铎、高福來、 伊洪、孫靜、鄒寶釀、張效臣、王雷、程志剛、羅鐵 軍、劉傑等到石友三部工作;還有少數同志留在北平 工作。
學兵隊的同志們不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社會 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在黨的上司下不斷成長,在各 工作崗位上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東北軍學兵隊同志們的光輝曆程永載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