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桓公狩獵姜山濕地

作者:程燦谟

公元前585年,齊桓公繼位,任命管仲為相,開始實行變法。在管仲的變法下,齊國國力大幅度增長,經濟、軍事、社會都得到顯著提高,但想要成為号令群雄的霸主,還有不少差距。其中與之抗衡幾百年的萊國,就是齊國崛起道路上,要極力滅掉的諸侯國。後來,齊桓公再次聽從管仲的建議,一邊鑄造貨币,一邊高價向萊國購買柴火,讓整個萊國陷入了打柴熱潮中,荒廢了農業。兩年後,齊國卻宣布,以後不會再從萊國收購柴火。這下,可讓萊國遭了殃,因為兩年來他們吃的糧食一直是以前的存糧,現在已經吃完,其市場的糧食幾乎是所剩無幾。28個月後,萊國便主動向齊國投降。齊桓公勝利之後,便想到曾經勢力強大的帝國境内看看。一日,他的隊伍浩浩蕩蕩來到了萊國的豨養澤狩獵。豨養澤究竟在什麼地方?齊桓公為什麼要到這裡狩獵?《周禮:夏官職方》記載:“東北曰幽州,其薮曰豨養,在長廣。”漢、地理志》之長廣本注雲:“豨養澤在西,秦地圖曰劇清池,幽州薮。《康熙字典》的“豨”字後面也有與以上類似的标注。現代出版的《辭海》地理分冊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都有“薮曰豨養在萊陽縣,久已湮廢”的注釋。據此推測,秦代以前五龍峽口未開,其北面的豨養澤是一個巨大而清澈的湖泊,東、北、西三面數條大菏傾注其中,水量充沛,—片汪洋,堪稱澤國。《萊陽曆史文化溯源》(2009年12月政協萊陽市委員會編)第18~19頁《豯養澤和齊大夫河》除了記載豯養澤在五龍峽口以北處外,還記載:對于已經消失的豯養澤,文獻資料無确切的位置記載,與之相關的地名變動也很大,是以豯養澤的位置問題,存有不同的觀點。有人依據長廣城位置多變的史實(長廣位址另有一說,在縣西南70裡長清山東南,長廣河西岸)推測:豯養澤也有可能在萊西南部的姜山鎮一帶。這裡地勢低窪,土地平闊,确實也像曾經有大澤的樣子。曾有傳說,姜子牙當年曾在這裡垂釣,至今還有村莊名曰“釣魚台”。明朝萬曆年間即墨縣章嘉埠的一位知名學者周如錦當時曾目睹此處“巋然有台”,“台畔耕者常獲瓦礫”。揣思情理,齊桓公此次到萊國狩獵,一來為了領略其風貌,其中著名的豯養澤就是他的神往。這片濕地夏季降雨量大時,水面就會有雲霧飄渺的感覺,到了冬春季節時,則水退陸進,草木茂盛,各種珍禽異獸生息繁衍,适宜漁獵。齊桓公君臣深知,文明依水而建,一個地方有了水也就有了靈氣。二來憑吊先祖姜子牙。姜太公即呂尚,是齊國的始祖,《史記》載他為“東海上人”,《孟子》載:“昔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其封地“營丘”距此也不遠,由此設想,它涉足于此,也并非沒有可能。三從地理位置上看,這裡距齊都臨淄不過百餘公裡,交通便捷,遊玩狩獵十分友善。在豨養澤狩獵時,車馳馬奔,較射方歡,齊桓公忽然停目而視,半晌無言,面有懼容。就對旁邊的管仲說:“我看見鬼了,仲父你看見了嗎?”管仲卻說:“臣下什麼也沒看見啊。”齊桓公心存疑慮,回去之後便生病了,數日沒有上朝。齊國的皇子告敖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去觐見桓公,說道:“這是您自己的心病,惡鬼怎麼能傷害到您呢?”桓公就問:“難道沒有鬼嗎?确實就我個人看見了啊。”皇子就說“确實也有鬼,山上有夔,原野中有彷徨,水澤中有委蛇。您在水澤狩獵,看到的自然是委蛇。”桓公就問:“委蛇是什麼形狀的?”皇子說:“委蛇大小和車毂相當,長短和車轅相近,穿紫色衣服帶紅色冠冕。他不喜歡聽雷聲車響,往往支撐着腦袋站立着。誰看見他誰就能稱霸天下,是以他不是一般人所能見到的。”聽到這裡,桓公精神振奮,大笑起來,說:“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啊!”于是端正衣冠坐着和皇子聊了起來。當天,他身上的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後來齊桓公果然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期是諸侯皆借園林誇飾的時代,齊王豈肯甘居人下,膠東這片豯養澤,必然是他制造“國際”影響、塑造“國際”形象的重要資本,隻不過稱霸之業,任重道遠,還未來得及開辟這片園囿,齊桓公就垂垂老矣,留下了終生遺憾。現如今,當年齊侯狩獵之豯養澤已經變成了膠東半島最大的内陸濕地,名曰“姜山濕地”,總面積約2萬畝,水域面積1.6萬畝,珍稀動植物豐富多樣,現已發現并确定的植物有282種,其中,國家級珍稀植物就有7種;共有447種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有白天鵝、灰鶴、白鹭等20多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姜山濕地是青島市最大的沼澤濕地和野生動物集散區,萬畝湖區,碧水藍天,百鳥翔集,錦鱗暢遊,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齊桓公在天有靈,也應千古含笑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