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在教育焦慮的現實浪潮中,不少孩子被迫加入教育“軍備競賽”,被升學重任和心理困擾“壓彎了腰”,少數孩子甚至出現極端情況。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家長、學校多關注課程成績,在孩子生命教育這堂課上長期缺席。

1

有苦難訴,部分孩子“負重跑”

《2020大衆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37.23%的受訪青少年表示壓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稱有過抑郁的情緒感受。“近幾年,存在自傷自殘等行為、需要求助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青少年人數逐年上升,情況不容樂觀。”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心理講師教育訓練導師王春誼說。

多位專家表示,青少年身心壓力增大的現實狀況,暴露出生命教育缺失的社會短闆。

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生命教育對于青少年來說不可或缺,但目前在許多地方還沒有引起家長和教育界的足夠重視。”王春誼說,生命教育不僅與孩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密切相關,也包含着如何了解生命過程、如何處理與周圍事物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悅納自我等重要課題,是一門系統的學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說:“如果青少年缺乏合理的、完整的生命觀,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疾病和衰老,就無法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既能讓孩子了解生命的重量,也能教育青少年更加熱愛生活。”

2 生命教育課為何難開展?

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環節,生命教育課的開展面臨不少難關。

——家長難“把脈”。

不少家長表示,平時工作壓力大、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加之孩子接觸到的網絡資訊魚龍混雜,自己對于孩子的心理狀态以及情感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是以在生命教育的課題上難以做到“對症下藥”、及時識别溝通。多位心理咨詢師表示,當一些家長意識到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帶孩子前來咨詢時,孩子已經出現了自傷、抑郁等情況。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醫學倫理學系副教授王雲嶺認為,中國家長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進行生命教育過程中常常不願意提及死亡,甚至是刻意回避,想要為孩子營造童話般的溫室環境,實則不利于孩子對死亡形成科學認識,樹立正确的生命觀念。

——學校力量有限。

王春誼等業内人士表示,目前多地中國小内雖設定了心理咨詢室,卻缺少專職心理教師,教師常常身兼多職,很難在中國小課堂上全面、常态化開展生命教育工作。“目前好一些的中國小會配備一兩位心理教師,平時也要兼任班主任、國文教師等,但在更多地方,行業人才本身就不足,引進具備心理學學曆背景或有相應資質的教師很困難,老師也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一位國小教師說。

——教育載體欠缺。

半月談記者在某圖書銷售平台上搜尋“生命教育”,去掉不同商家售賣的同種重複出現的圖書後統計,該分類下僅有40多冊(套)圖畫故事類圖書,其中20多冊(套)是國外繪本的翻譯版。

專家表示,目前社會上針對青少年兒童的生命教育類圖書仍然偏少,要麼“有故事沒方法”,要麼太教條不生動,對孩子科學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作用有限。“此外,舶來品過多、本土化嚴重不足也是重要缺陷,一些繪本在被引進國内時,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價值觀念也一同被盲目引進,不利于我國青少年兒童了解接受、形成與中華傳統文化相契合的價值觀念。”王雲嶺說。

3

多方協同,為生命注入力量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基礎,其核心目标在于,讓每個人都成為‘我自己’,實作‘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 天津市和平區嶽陽道國小心理教師梅潔建議,可考慮通過統籌規劃,螺旋上升地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将不同學段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技能與情感内容予以具化,友善師生教授和學習。

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國小生在心理健康輔導站宣洩室體驗呐喊宣洩 萬善朝 攝

“教育領域需要長期投入,不能急于求成,建議政府部門加大支援力度,建立一支生命教育‘正規軍’,生産既有趣、又有價值的教育載體和産品,并在受青少年歡迎的網絡平台上搭建宣傳陣地,進一步加強生命教育知識的普及推廣。”王春誼說。

梅潔認為,應加大行業内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對中國小專兼職心理教師持續、有效的技能教育訓練,建立評估回報機制,在推動對學生心理早期介入、關口前移的同時提升教師的生命教育能力水準。

多位專家表示,家長也需提升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孫宏豔、王春誼等建議,要根據孩子的認知和接納特點進行生命教育,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平等交流互動。同時也可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父母課堂”,幫助家長掌握更多生命教育的技巧與知識。

“家長要尋找合适的時機,教會孩子處理傷痛情緒的方式,不要因為怕孩子難過害怕,就對生與死等問題避而不談。”孫宏豔說,四季變換、植物生長衰落、清明節等話題都是與孩子探讨生命意義的教育契機,要利用這些機會引導孩子珍惜生命、過好人生。

《半月談》2021年第14期 原标題:《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來源: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