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局勢波谲雲詭,周邊環境緊張複雜,而一些人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引發一股盲目鼓吹外國貶低中國的思潮,攪動着祖國的大江南北。
1993年第2期的《少年兒童研究》雜志首次刊發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标題簡單直接,以夏令營這一普通的視角,将中國兒童和日本兒童進行了對比,也造就了之後席卷中國80後、90後青年們的“噩夢”。
就是這篇标題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也成為了貶低中國青年的萬惡之源,享受到其帶來巨大流量紅利的作者,又在同年将文章發表在7月号的《黃金時代》雜志上。
後者的文章就更為簡單明了,直接點明了其中心觀點,文章标題是:《我們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對手嗎?》

寫下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孫雲曉,作為中國風靡一時的教育家,就連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這篇文章是如何成為80後青年們刻骨銘心的“回憶”。
一篇文章的走紅勢必會引起正反兩方的争議,其實早在1994年3月5日,《北京青年報》就在青年周末中對文章的真實性抱有質疑,為此專門發表文章對此進行辟謠。
在青年報發表的文章《杜撰的“較量”:所謂日本孩子打敗中國孩子的神話》中,作者對孫雲曉逐字逐句進行駁斥,力圖還中國青年一個真相。
但是在當時環境之下,更多的人依然相信日本光鮮亮麗外表背後的全民素質,選擇性對于事情的真相并不關心,這也導緻日本夏令營的“神話”還是登上神壇,影響了一代人的童年。
時代在進步,昔日盲目吹捧國外的文章也漸漸“過氣”,當新一代年輕人發現自己受到欺騙,所謂德國下水道、美國大護照也被揭露為子虛烏有的杜撰,矛頭終于指向了日本夏令營。
受到抨擊的不僅僅是日本的夏令營,同時還有諸如日本的馬桶水、日本的工匠精神......孫雲曉發表文章的初衷也被新一代網民解讀為具有鼓吹日本青少年,貶低中國青少年之嫌。
幾十年前的争議再度被掀起,孫雲曉不得不進行澄清,表明自己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鼓舞中國青少年,同時他又對于年輕人的質疑表示肯定,認為這是新一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當然對于孫雲曉當初寫文章的目的我們不得而知,客觀上這篇文章也對中國青年的教育産生巨大的影響,确實起到一種激勵作用。
但是我們又不能否認,在文章發表之後的一段時期内,一些公知的順水推舟,使之成為了抹黑中國的“利器”,也成為了大肆批評中國的導火索。
也許這并非作者孫雲曉的本意,不過在曆史浪潮的吹動下,就連他也都身不由己,成為被公知“利用”的一環,時隔至今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在孫雲曉的這篇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裡面,描繪了一幅紀實的夏令營越野行程。
文中比較了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的心理動作,在每天50公裡的越野行程安排上,中國孩子互相偷懶,叫苦不堪,還喜歡投機耍滑,沒有生存意識。
野炊的時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幹的,全是中國孩子。中方大人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中國孩子反應很麻木。——《夏令營中的較量》,孫雲曉
反之,日本孩子吃苦耐勞,特别有禮貌,硬撐着身體都要走過終點,在行程中日本孩子用過的廢棄垃圾也都會用塑膠袋裝好帶走,這與中國孩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都用塑膠袋裝好帶走。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木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卻走一路丢一路東西。——《夏令營中的較量》,孫雲曉
作者在描繪日本孩子永不言棄,跨過終點的時候,對此不由地感慨道:
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擡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裡都閃動着淚花。——《夏令營中的較量》,孫雲曉
這篇轟動一時的文章,得出一個看似合理的結論:日本孩子比中國孩子更有希望。
但是當謊言被揭穿的時候,影響一代人的文章也被中國人民群衆視為笑談,正如昔日鼓吹日本馬桶水可以喝的公知們,都相繼刻入了恥辱柱,文中能夠每天越野50公裡的日本孩子也被笑稱為“人形高達”。
但誰能料到,當年公知吹的牛,卻被今天一位中國校長實作了26年......
位于甯夏固原市的兩所中學,一共2000名學生,每到清明節期間,就會組織一次緬懷先烈的活動,一路翻山越嶺,徒步往返長達108裡,就是為了去烈士陵園為當年犧牲的先烈們掃墓。
倡議進行這項活動的是其中一所中學的校長韓宏,據他回憶,自己正是因為在1993年看到《夏令營的較量》這篇文章,才有感而發,決定緻力于學生教育發展。
韓宏十分感慨地說:“這(夏令營的文章)對我刺激很大,作為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孩子們的長遠發展,是以最後我才提出帶他們徒步赴任山河烈士陵園掃墓。”
誰能想到,當年的陰差陽錯,竟然成為這名中國教育者發揚愛國主義,學習長征精神的導火索。
一位參與這次長途跋涉的女學生,因為此前從來都沒有走過這麼遠的距離,在15個小時的路程中她就掉隊了兩次,最後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堅持走完全程。
這名學生懷着激動的心情感歎道:“我更加懂得當年紅軍戰士長征的艱難,也真切地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
清明時節雨紛紛,學生們冒着風雨,踏着泥濘,克服艱難萬險,不畏懼苦難,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十幾年前參加過這次活動的一位畢業生,時隔至今都唏噓不已,她同樣是一位女性,但她敢于突破自我,勇于挑戰極限,在朋友圈中她寫下這樣一串文字,作為對往事的回憶:
“15年前,我們也是天不亮就出發,翻越黃茆山徒步108裡,到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緬懷先烈。一路上,我們唱着提前學習好的10首革命歌曲,雄赳赳、氣昂昂。”
而貫徹這一活動的校長韓宏,盡管他在5年前就退休了,但每當見到自己的學生,學生們都會自豪地對他講述自己徒步緬懷革命烈士地這一經曆。
這些經曆讓參與其中的學生們刻骨銘心,他們經過實踐,切實地體會到了革命烈士的艱辛,對于他們而言,這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回頭看往昔歲月,公知們對國外的盲目吹捧美化,讓幾代年輕人深信不疑,但是時代是要進步的,一切謠言都已不攻自破。
但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并不甘于自縛手腳,是他們将公知杜撰的文字實作,不僅沒有落入文化不自信的圈套,反而逆流而上,化之為中國青年的崛起。
對于先烈們而言,中國新一代青年們将公知的“神話”打破,青年們手腳的泥濘和汗水,就是對革命烈士們最好的告慰!
參考文獻:
[1]孫雲曉.我們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對手嗎[J].學前教育,1993(07).
[2]孫雲曉.《讀者》創刊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J].招商周刊,2004(28):48+47.
[3]何平平,張愛學,常紅.杜撰的“較量” 所謂日本孩子打敗中國孩子的神話[J].科技文萃,1994(0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