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建立以後,繪畫藝術發展迅速,反映現實生活繪畫内容極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時期,設立畫院,一批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應運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諸多畫作,使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這一時期比較有名的山水畫家較多,傑出代表有齊魯畫派李成,關陝畫派範寬。宋後期的水墨山水畫以米芾最為著名。還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們擅長用多層烘染和畫點點的排列,使積墨、破墨等技法,達到雲山蒙籠,煙霧缭繞的效果。
這裡賞析的作品有李成《讀碑窠石圖》、《寒鴉圖卷》《晴巒蕭寺圖》《寒林平野圖》範寬《雪山蕭寺圖》《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米芾《雲起樓圖》李公麟《五馬圖》《白蓮社圖》郭熙《早春圖》《窠石平遠圖》《樹色平遠圖》《松下會友圖》《溪山訪友圖》《山村圖》《幽谷圖》等。
北宋時期李成代表作《讀碑窠石圖》賞析
李成,生于公元919年,卒于967年,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畫家。他字鹹熙,原本是長安即現在的陝西西安人,他的家室非常顯赫,祖上曾經是唐朝的皇族,他的祖父在五代時期為了躲避戰亂而舉家遷往了營丘即現今的山東青州,是以他又被人稱為李營丘。他十分擅長畫山水,曾經先後向當時的大畫家荊浩和官仝學習繪畫,之後經過自己的鑽研和努力,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筆清瘦清淡,形成他“氣象蕭疏”之特點。秀潤不凡。多平遠之景。
《讀碑窠石圖》,立軸,絹本,水墨淡色。縱121.4厘米,橫105.4厘米。北宋李成作。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此圖則采取平選法構圖,近景:斜低矮斜山坡,山腳地面渾厚闊達;中景:一亂石叢生的小土坡上生長着幾棵大枯樹,在樹的右後方屹立着一塊巨大的石碑,碑前有一老一小兩個行人;遠景:為起伏迷蒙的小山丘,小山丘後面似乎還有空曠綿延無際的原野。在藝術表現上,畫家先用細勁的線條勾勒山石樹木,然後淡墨皺寫,層層加深,墨色滋潤,蒼茫渾厚。畫中物象造型精當,嚴于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蕭疏的荒野上,一位騎着騾的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書童牽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龜昂首望着來人,人物沉浸在靜靜的哀思中,給人以悲涼、肅穆感。
北宋時期李成《寒鴉圖卷》賞析
北宋李成《寒鴉圖卷》,縱27.1cm,橫113.2cm,絹本水墨長卷。此圖淡墨畫雪霁嚴林、群鴉、寒塘衰草。畫中無名款,定為李成,亦有人認為風格相差太遠,當為南宋初期畫院之作。遼甯省博物館藏。
此畫卷圖繪冬日雪後塘林木間群鴉翔集鳴噪的景象,在山水畫中寓有深意。元代趙孟頫謂此圖“林深雪積,寒氣逼人,群鳥翔集,有饑凍哀鳴之态,亦可謂能矣”,對其構思及技巧甚為推崇。此圖描繪雖甚精緻, 鑒賞家認為是南宋初年畫院中的作品。
北宋時期李成《晴巒蕭寺圖》賞析
北宋 李成《晴巒蕭寺圖》,乃絹本墨筆設色的山水作品,長111.4厘米,寬56厘米,現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作品以縱向直幅的形式描繪了冬日山谷的景色。畫面可分為上、中、下三段,分别對應遠景、中景和近景。中國山水畫本就有“卧遊”的功能,讓畫家和觀者足不出戶而能遊曆于山川之中,澄懷味象,此畫亦然。
五代時期李成《寒林平野圖》賞析
《寒林平野圖》絹本120×70.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五代宋初畫家李成創作的一幅絹本精品畫作,圖繪蕭瑟的隆冬平野中,長松亭立,古柏蒼虬,枝幹交柯,老根盤結,河道曲折,似冰凍凝固,煙霭空蒙而至天際。該圖正是李成最擅長表現的場景。
《寒林平野圖》中的松針,線條挺直,極具功力。畫松葉謂之攢針,筆不染淡,自有榮茂之色。但其最具特色的,我認為還是對于曲線的運用。李成《寒林平野圖》中所繪樹枝,無論粗細,均呈弧曲形,将線條的力度發揮到了最大程度。影響而及他的學生,如郭熙的《早春圖》,其樹枝也都是弧曲的線,謂之“蟹爪”。充滿力度的曲線,是中國畫最優美的線條。
北宋時期範寬《雪山蕭寺圖》賞析
範寬(950—1032),宋代繪畫大師,又名中正,字中立,漢族,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山水畫“北宋三大家”之一。
範寬隐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于水邊置大石巨岩,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宋 範寬 雪山蕭寺圖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82.4厘米,橫108.2厘米。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範寬山水多作雪景,在山水畫中表現雪景該以他為最早了。這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于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于幅前,不留白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群山簇擁,直指天空,深深的溝壑中,密林隐藏着蕭寺,叢岩疊嶂中,“溪出深虛,水若有聲”。由近而遠堆疊的山巒,“折落有勢”,山下寒樹蒼勁堅挺,勢如鐵帚,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詩堂有王铎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通神邁,尤為古今第一”。
此圖無款,王铎題為範寬之作。畫面畫皚皚白雪覆寫下的群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澗布置古刹、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畫上钤有清嘉慶諸玺,詩堂有王铎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北宋時期範寬《溪山行旅圖》賞析
範寬(北宋)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206×10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巍峨的高山頂立,矗立在畫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畫面,頂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鮮明的印象。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着。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在靜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聽到水聲和驢蹄聲。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角樹陰有“範寬”二字款。
北宋時期範寬《雪景寒林圖》賞析
宋代,範寬《雪景寒林圖》絹本,水墨,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原屬圓明園收藏,現藏于天津市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結實、嚴謹,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質感。皴擦烘染時,注意留出坡石、山頂的空白,以強調雪意。此外還應注意畫出林木濃密、枝桠銳利的感覺。
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闆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回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于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曆來受到廣泛重視。是以在範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範寬制”四字,隐于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認,它是宋畫中代表範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曆經清梁清标,安岐鑒藏,乾隆時入内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
本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畫上群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隐現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并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着典雅。此圖是否為範寬真筆,鑒賞家尚有争議,但公認為北宋範氏流派中之傑作。
北宋時期米芾《雲起樓圖》賞析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别。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米芾《雲起樓圖》現狀收藏于美國華盛頓特區弗裡爾(Freer Gallery of Art)美術館
米芾最擅長的是以筆墨點染的方式描繪江南山水,本件《雲起樓圖》是典型的“米氏雲山”的傳統,在技法上,采用江南畫家董源、巨然的傳統,以苔墨點與暈染來畫圓弧形的山巒,讓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霧氣中,特别具有抒情的韻味。
畫面約中景處,丘陵頂端有一兩座院落,下可眺望江景,遠觀則為煙雲變幻的山巒。這讓人聯想起米芾位于潤州
近景亦以類似的墨點圖寫前後兩排的松木,墨色稍濃,其間及其與遠山間,仍以煙雲留白的技法分隔空間,與整幅圖表達空間層次感的幽缈之意相映成趣。其山木樹石的風格似乎可從董源處尋其淵源。除此之外,米芾“以山水古今相師”,即融合古人技法與對自然山水的體悟成一家,風格獨特,故世稱“大米”。
這幅又作《天降時雨圖》,畫家巧妙地運用“煙雲掩映”的技法,分隔遠山與松木之間的空間感,尤其是墨點暈染的圓轉山頭,可見其山頂積墨濃重、表現陰影,山腰以下則沒人淡墨暈染的煙雲中,仿佛連綿的山巒出入雲霭間,幽缈、空遠。
五代時期李公麟《五馬圖》賞析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号龍眠居士,北宋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 。出身名門大族,家藏古器名畫法書甚多,自幼知識淵博,好古善鑒,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彜皆能考訂世次,辨識款識。長于詩文,行楷書有晉人風。一生勤奮,作畫無數,人物、史實、釋道、士女、山水、鞍馬、走獸、花鳥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畫馬過韓幹。能集諸家之長,得其大成,師法自然,大膽創新,自成一家,被後代敬為第一大手筆、百代宗師。傳世作品有《五馬圖》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臨韋偃牧放圖》卷、《維摩演教圖》藏故宮博物院、《赤壁圖》《蜀川勝概圖》流往美國,《蓮社圖》軸(南宋摹本)藏南京博物院。
李公麟五馬圖 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馬圖》為李公麟的代表作,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無名款。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于何廄等,并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
該幅無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黃庭堅的箋記,後紙有黃氏跋語,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黃庭堅題于元祐五年(1090年)。幅上兩處有乾隆帝的題文,钤有清“樂壽堂鑒藏寶”等印20方。
據黃氏題跋,五馬依次為鳳頭骢、錦膊骢、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皆為雄馬,均是西域的貢品,分屬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監。前三位控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态各異,無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氣質亦微異,有飽經風霜、謹小慎微者;有年輕氣盛、執缰闊步者;有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者。馬的造型因品種而異,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溫順平和,以示已被調教馴服。大凡畫貢馬的題材,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畫家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佐了線描的表現力,使藝術效果更為完善,展現了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審美觀。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的白描人物畫無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藝術。
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态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其溫順。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李公麟雖由吳道子入門,但其線描功夫,稱得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看馬的輪廓,似乎感覺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後,又似乎能感覺到其皮毛、斑紋。人物的面部刻畫很簡單,但結構異常準确,狀貌極其生動,須眉之間,不但可視其年齡、身份、民族,甚至從表情可以窺其内心。衣褶自然是線描最優美之處,觀者打開畫卷,無不立即就被這些流暢圓潤而又凝練勁挺的線條所吸引,不能不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後人推其為宋畫中之第一。
北宋時期李公麟《白蓮社圖》賞析
白蓮社圖(摹本)北宋 李公麟 原作 南京博物院 藏
描繪東晉元興元年(402),僧慧遠與劉遺民等百餘同道在江西九江廬山東林寺創立白蓮社,專以念佛為修行法門,共期往生西方淨土的故事。此豎軸則是從下至上的方式展開。
此圖以此表現:陶淵明因腿疾被擡歸;謝靈運騎馬而至;社主慧遠與陸修靜相遇捉手笑談;尊者佛陀耶舍與佛馱跋陀羅相對坐于岩石上;僧昙常、道昞及周續之于騎金獅的像前做佛事;僧慧永、慧持、慧睿及劉遺民、張诠五人圍坐石台翻經;僧昙順與宗炳攜杖遊山歸來;僧道生據胡床、憑幾說法,床前僧昙诜、道敬展具趺坐,雷次宗坐獸皮,執白羽聽法;張愛民濯足觀瀑。
北宋時期郭熙《早春圖》賞析
郭熙(1023-約1085),北宋傑出山水畫家,字淳夫,河南溫縣(今屬河南)人。熙甯(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诏直長,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甯、元豐間(1068-1085年)。
郭熙工畫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雲”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布置筆法獨樹一幟,早年巧贍緻工,晚年落筆益壯,常于高堂素壁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幻之景。
《早春圖》軸、《關山春雪 圖》軸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著有畫論《林泉高緻》,為其子郭思纂集,為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地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
郭熙猶工寒林,師承李成。代表作《窠石平遠圖》《早春圖》。
《早春圖》軸軸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早春圖》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渲染出畫面甯谧而生機勃勃的氛圍。
《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境界。
《早春圖》描寫早春即将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複蘇,山間浮動着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資訊。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彙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異。樹幹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
畫中出現的大面積水域有三處,分别在畫面左上方以及下方左、右;此外還有多處泉瀑。畫面下方左右兩邊各有一湖泊,皆有漁人停舟登岸。左邊有一婦人懷抱嬰兒,手牽着一個黃發垂髫的小童,婦人回首望着身後挑擔的男子,而童子則似乎被前方歡脫的黑色小狗所吸引而趨步向前,一幅春遊歡愉的還家場景。畫面右邊則是兩個正準備登岸的男子,左邊的男子手中拄着竹篙,擡頭好似凝望着眼前的高山,這便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高遠”;右邊的男子則低頭擺弄漁網,船上依稀可辨魚簍等物,春江水暖漁人先知。在兩男子上方,還有垂瀑三疊,是春來解凍的清流,源頭活水,寓示勃勃生意。與畫面中其他處多枯枝不同,此處樹木已發出嫩芽,雖沒有江南春來常見的桃柳相映,卻可以從山中煥發出的袅袅春霧中嗅出一絲冬去春來的暖意。
畫幅中的第三處水域位于畫面左邊的被虛化的遠山與層層淡墨渲染的天空中間,随着一淙泉水緩緩流下,使得觀者的目光随着流水為棧道上的行旅及樵夫的身影停伫,三人之間因前方男子的回首而産生互動。正是透過他們進山的腳步,我們“自山前而窺山後”,得到“深遠”的視覺效果。縱觀畫面,正在活動着的共有三組九人,無一例外都表現出人的渺小與山的偉岸。
這幅畫作是在描寫瑞雪消融,雲煙變幻,大地複蘇,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象。
北宋時期郭熙《窠石平遠圖》賞析
《窠石平遠圖》絹本,墨筆,縱:120.8cm,橫:167.7cm,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岩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采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 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于千裡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展現了這些特 點。窠石用卷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淨而如妝”,“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 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曆曆的窠石相聯系,給人以“水落石出”的 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得出的。
北宋時期郭熙《樹色平遠圖》賞析
北宋 郭熙 《樹色平遠圖》 ,絹本,縱32.4cm、橫104.8cm,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北宋時期郭熙《松下會友圖》賞析
通常,好的藝術作品能帶着創作者去往更好的地方,過更優越的生活。郭熙也不例外,畫得如此一手好畫的他,在京城不久便得到了皇上的垂青。宋神宗特意給他封了官,一得閑就會把郭熙請來宮中畫畫。
五代時期郭熙《溪山訪友圖》賞析
溪山訪友圖 絹本,墨筆,縱:96.5厘米,橫:46.3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
此畫寫深秋山水。淩雲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長松喬木,點綴着尋幽訪友的高士,表現了寄情林泉的雅興。畫幅右上方有作者楷書“臣郭熙”三字款識,應系在畫院奉旨所作,此圖筆墨秀勁章法嚴整,繪制年代應在《早春圖》之前,是現存郭熙傳世繪畫中的早期之作。
五代時期郭熙《山村圖》賞析
《山村圖》 絹本,淡設色,縱:109.8厘米,橫:54.2厘米南京博物館
此圖于夏季山野風景中穿插村落及隐居的生活。立幅正中是峥嵘巍峨的巨峰,山勢奇險在煙藹中浮現,其下為兩山夾峙的峽谷,下部平坦處建有山莊及亭閣,山麓淺 沙平岸有漁船停泊,山水中點綴乘轎的士大夫及樸野的漁夫山民,雖寥寥數筆,但人物神情動态躍然于絹素。此圖雖無款識,但似卷雲狀的山石和壯健的筆墨正是郭 熙的本色,畫中山巒林木郁郁蔥蔥,展現的是“夏山蒼翠而如滴”的風貌。
五代時期郭熙《幽谷圖》賞析
《幽谷圖》為立軸,絹本,縱168厘米,橫53.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幽谷圖》為立軸,絹本,縱168厘米,橫53.6厘米。在狹長的豎式畫幅上,畫家以俯視的角度表現了皚皚白雪覆寫下的深山大壑。畫面遠景是矗立的崇 山峻嶺;中景處,兩旁為陡立險峻的懸崖,中間為幽深的峽谷,雪霧、煙岚彌漫山間,展現出一種高峻奇險、幽深神秘的境界。白茫茫的大雪,為畫面營造出荒涼、 蕭瑟的氣氛。在積雪中毅然成長的樹木,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畫面遠處,蔥郁的樹木密布山頂,簇擁成一大片。幾株怪樹斜長在陡峭的山崖上。深暗的樹身,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顯眼。樹葉已落盡,光秃秃的枝丫如蟹爪或鹿角般随風搖擺。畫面上的樹木或傲然挺立,或彎腰低頭,或俯身下探,似乎向觀者竭力展現自己尊嚴寒、鬥風雪的風采。沿着幽深的石谷向下看,沒想到,這冰天雪地中竟有泉水從石罅中緩緩流出。涓涓而下的清流沖刷着冰凍的湖面。流水不止,生命不息,自然萬物是不可能被冰雪所壓垮的。作品中,雄渾的雪山、幽深的溝壑、幹枯的樹木,似乎傳達着“冬山慘淡而如水”的幽寂;而樹枝的遒勁、老樹幹得蒼渾、樹林的繁 茂,似乎在力排冬雪的掩埋、消除冬雪的睡意;淙淙的泉音,又似乎在呼喚大地趕快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