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年底,是蔣介石最感受到威脅的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毛主席帶着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陝北,随後便發起了直羅鎮戰役,成功粉碎了國民黨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也在向華北逼近,兩廣的地方勢力也在醞釀反蔣大計,三方威脅着國民黨南京政府的統治。
于是在1936年1月,蔣介石終于決定和中共談判,并且将此消息經宋子文傳達到了宋慶齡處。
那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張學良會攔住宋慶齡的親筆書信呢?

宋慶齡
今天的簡史檔案館就跟大家聊聊宋慶齡給毛主席送信之後發生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8">張學良差點把宋慶齡的“送信使者”槍斃</h1>
1936年1月,在多方勢力的步步緊逼之下,南京國民黨當局決定和中共進行談判。
随後蔣介石把要求與中共談判的消息告訴了宋子文,讓宋子文又傳達給了宋慶齡。
宋慶齡收到此消息後倒是十分意外,大家都知道,宋慶齡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孀,一向是同情共産黨,反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政策的。
但是此刻蔣介石居然主動要求談判,宋慶齡自然對一切親好之心是歡迎的,當即在上海召見了董健吾。
董健吾雖然公開身份是一位牧師,但其實董健吾早在1927年7月的時候便已經加入了共産黨,是宋慶齡相信的人。
董健吾
随後宋慶齡親筆寫信,将這封重要信函給到董健吾,并且嚴肅叮囑道:
“一定要當面呈毛澤東或周恩來。”
能讓宋慶齡如此重視,此信函一定不同尋常,于是董健吾特意将密信縫進自己的貼身背心後便上路了。
經過數十天奔波,董健吾終于在1月底到達了西安,為了順利到達陝北蘇區,董健吾決定拿出臨走時宋子文給他的中央财政部經濟特派專員的身份,以便于順利通過。
随後董健吾求見了國民黨“西北剿總”的副總司令張學良,開門見山道:
“有一件事相求,欲通過張将軍防地,前入紅軍區域。”
張學良
張學良聽罷後,一時間沒明白董健吾要幹什麼,于是問道:
“你說什麼?”
董健吾便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張學良把自己送到瓦窯堡去見毛澤東。
不說還好,張學良聽罷後直接怒斥董健吾:
“你身為黨國特派員,竟敢到我這裡提出這種要求,你是何居心?憑這一點,我就可以把你拉出去槍斃!”
沒想到董健吾倒是并不害怕,反而十分鎮靜,還直言自己為了抗日大業而死,光榮之至。
張學良、呂正操
張學良聽到抗日大業後臉色忽然變了,開始冷靜下來,再一次地詢問了董健吾到底是來幹什麼的?受誰的指派?
董健吾如實回答道:
“副司令,我是受孫夫人之托,給中共方面送信,傳達國共兩黨重修舊好,聯合抗日之資訊的。”
張學良聽到是宋慶齡指派來的,十分高興,再三詢問董健吾,直到确定後,張學良終于露出了笑容。
原來張學良早就有聯合抗日的想法,隻不過一直和紅軍聯系不上,是以才耽擱到現在。
随後張學良親自駕車送董健吾到達機場,臨走時,張學良也給了董健吾一封信說道:
“請先生轉交給毛澤東先生。”
看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若是換做旁人,這封信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毛主席和周總理提出6條意見</h1>
張學良送董健吾上了飛機之後,又派當地的騎兵連護送董健吾順利到達東北軍防區,直達紅軍管區。
2月27日,董健吾終于順利到達瓦窯堡,林伯渠和張雲逸等人親自出城迎接,表示了歡迎之意。
不過有點不太湊巧,在董健吾到達之前,毛主席和周總理兩人已經率軍東征,駐紮在了山西境内。
毛主席
于是在商讨之下,這兩封親筆信便由博古代為電報傳達,董健吾也放心地交給了博古。
毛主席和周總理兩人收到之後十分重視,經過商讨後在3月4日便給董健吾發出了聯名電報,提出了與南京當局談判的意見,大緻如下:
第一、停止一切内戰,全國武裝不分紅白,一緻抗日;
第二、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
第三、允許全國主力紅軍迅速集中河北,着先抵禦日寇邁進;
第四、釋放政治犯,允許人民政治自由;
第五、内政與經濟上實行初步與必要的改革;
第六、同意我等即返南京,以便于商議大計。
董健吾收到毛主席等人的電報後,在次日便離開了瓦窯堡傳回西安,也是此刻,共産黨和國民黨中斷10年的關系再一次接通。
可以說,董健吾就是國共兩黨之間的第一使者。
俗話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
既然雙方都有和談,直接對話的願望, 那就好辦得多了。
6月20日,中共中央發出《緻國民黨二中全會書》,提出:
“隻要你們立即停止進攻紅軍和蘇區,立即動員全國對日抗戰,并實作民主自由與制裁漢奸,我們和紅軍不妨害你們抗日,而且用一切力量援助你們,并願和你們密切合作。”
難得的是,蔣介石居然被感動到了。
這也不奇怪,相信蔣介石的感動是真心的,當時日本正在一步一步蠶食中國,不僅威脅是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
蔣介石
是以蔣介石以及許多的國民黨高層也有了相當強烈的抗日愛國精神,在收到這封信後,蔣介石更是受到極大的觸動。
随後于7月10日,蔣介石召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在會議上,蔣介石公開了共産黨的這封信,直言:
“中央對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南京政府外交部長張群在和日本駐華大使談判的時候,第一次采取了強硬的态度。
周總理、張群
這也算是國民黨小小的進步吧,還是值得鼓勵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9">蔣介石妄想壓毛主席一頭</h1>
既然國民黨有了和談抗日的念頭,毛主席便決定再給國民黨推波助瀾一下。
随後毛主席采取了迂回政策,給蔣介石的妻弟宋子文寫了一封信,傳達了中共中央要求國民黨改變政策的要求,信截取其中一段,如下:
子文先生:
十年分袂,國事全非,救亡圖存,惟有複歸于聯合戰線,前次董健吾兄來,托緻鄙意,不知已達左右否?弟等頻年三呼籲,希望南京當局改變其對外對内方針,目前雖有若幹端倪,然大端仍舊不變,甚難于真正之聯合抗日。
宋子文
從信中不難看出,毛主席是非常希望與國民黨和談抗日的,但是想讓蔣介石改變政策,顯然是沒那麼容易。
蔣介石這邊雖然有了和談之心,但是蔣介石并不打算和毛主席平起平坐,還是想要壓毛主席一頭。
說白了,蔣介石就是希望毛主席向他蔣介石投誠,共産黨向國民黨投誠,紅軍向國軍投誠,然後紅軍也要改編。
如果毛主席并不同意此招,那蔣介石還是要用武力來解決這一切,并且蔣介石一直強調武力才是上策。
真是無語至極!
蔣介石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随後蔣介石一方面邀請周總理來到廣州或者香港談判,另一方面則是開始部署對紅軍的“圍剿”行動,企圖靠着打擊紅軍來占據談判桌上的主動地位。
毛主席自然不同意!
為了讓蔣介石意識到此招的錯誤,毛主席也開始部署,一方面開始做好軍事上抵抗“圍剿”的準備,一方面派遣潘漢年到國民黨談判。
随後毛主席又召來朱德、張國焘等人聯名緻信給蔣介石,再次表示了共同抗日的願望。
朱德
信截取一段如下:
目前大計隻須先生一言而決,今日停止内戰,明日紅軍與先生之西北“剿共”大軍,即可立即從自相殘殺之内戰戰場,開赴抗日前線,綏遠之國防力量,驟增數十倍,是則先生一念之轉,一心之發,而國仇可報,國土可保,失地可複,先生亦得為光榮之抗日英雄。
相信大家能從毛主席的兩次信件中感受到,毛主席和談的決心,可以說,好說歹說都用在了蔣介石的身上。
然而蔣介石偏偏是敬酒不吃吃罰酒,這不,報應來了!
在毛主席的信件寄出後不久,蔣介石還在妄想,這也導緻了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愛國名将再也忍不下去了。
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将軍扣押了在西安的蔣介石,也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楊虎城
而這一切,皆是因為張學良和楊虎城被蔣介石逼得實在是太狠了。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專門從南京飛到西安,期待聯共抗日已久的張學良以為蔣介石是來下令和共産黨合作的。
沒想到的是,蔣介石居然逼迫張學良進剿紅軍,這下可把張學良給氣急了,一直在向蔣介石建議抗戰,可是蔣介石偏偏不聽。
正因如此,張學良和楊虎城再也忍不了了,在12月12日的時候,直接在華清池活捉了蔣介石。
得知這一消息後,毛主席立即召開會議商議對策,随後确定了“西安事變,促蔣抗日”的方針。
周總理
在張學良和楊虎城的要求下,周總理親自趕到西安解決此事,讓西安事變這個本來敏感的兵谏成為了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樞紐。
也是從此刻起,中國曆史正式進入國共兩黨合作抗戰的新時期。
聲明:本文為頭條号簡史檔案館原創文章,任何未經允許的轉載、抄襲、洗稿行為發現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