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名稱】:蜮

【别稱】:溪鬼蟲、射工、射影、水弩、抱槍、鬼彈、含沙(疑)、短狐(誤)

【類别】:怪

【特征】:一說:“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飛,作铋铋聲,闊足如蟹足”;複一說:“二足在喙下,大而一爪”;又一說:“四足在腹下,小而歧爪。或時雙屈前足,抱拱其喙,二如橫弩上矢之狀。冬則蟄于谷間,所居之處,大雪不積,氣起如蒸。”

【能力】:含沙射影使人生病

【弱點】:蟾蜍、鴛鴦能食之,鵝、鴨能辟之,蟾蜍能解其毒。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蜮是一種躲在水裡暗中害人的怪物,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會生瘡,即使被射中影子也會生病。

關于蜮的外形衆說紛纭。

直到[明]方以智《通雅》種于給出了結論,“蜮”和“短狐”(蜮得别稱之一)根本就是不是同一種生物。從一開始概念就出現了混淆,再加之部分學者并未親眼見過“蜮”僅是根據傳聞進行記錄,進而導緻其形象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明]方以智在《通雅》中的原文:“蜮,射影也。又有魅蜮,如鼈三足而小,《廣雅》曰:‘蜮,短狐也,一名溪毒,一名射工’,俗呼水弩,鳬鴨能食之。《大招》并稱“鰅鳙短狐”,“蜮傷躬”,則短狐與蜮似非一物。《詩诂》引柳宗元說:“水中以氣射人者曰射工,居水㫄。山林含沙射人者曰沙虱。”《說文》所謂如三足鼈,能也。非蜮也。一曰璚璜。凢夫以為蜮。又《東方朔傳》“人主之大蜮”。師古音或“魅”也。公紹以詩為蜮即是魅□蜮音。或陸氏釋文因沈音而誤。”

很多人在網傳版中讀不懂這段話的意思,實際上是網傳版本對其文字标點符号的标注位置出現了錯誤而導緻詞不達意,此處所提供版本為你好妖怪工作室手動添加,或許有些許纰漏,但也絕對優過網傳版雜亂無章的胡亂标注。

下面就由筆者為大家詳細且正确的翻譯[明]方以智《通雅》中究竟是怎麼說的:(加粗黑字為白話文翻譯,紅字為花紅為友善大家了解而備注的補充說明)

蜮,又名射影。但是還有一種(容易混淆的怪物)魅蜮,(這種)魅蜮,像鼈但僅有三足,《廣雅》中說“蜮,短狐也,一名溪毒,一名射工”,俗稱“水弩”,野鴨能吃掉它。在《楚辭·大招》中将“鰅鳙短狐”與“蜮傷躬”并列而說,也就說明此“短狐”和“蜮”不是同一種生物。(“鰅鳙短狐”與“蜮傷躬”在《楚辭·大招》中的原文是“鰅鳙短狐,王虺骞隻。魂乎無南!蜮傷躬隻。”意思是說:“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頭高揚。魂啊不要去南方!鬼蜮含沙射影把人傷。”這也就是說,最早提出“蜮”這個概念的屈原就已經将“蜮”與“短狐”差別對待,可後人還是将其二者混為一談。)《詩估》(為《宋本毛詩诂訓傳》,原本為[漢]毛亨傳 / [漢]鄭玄箋,宋本為[唐]陸德明,是以在時代上并未沖突)引柳宗元的說法:“水中以氣射人者曰射工,居水㫄。山林含沙射人者曰沙虱。”(翻譯:中水射人的生物叫“射工”,居住在水旁;山中含沙射人的怪物叫“沙虱”)《說文》(即《說文解字》)中“像三足鼈”的說法能說得通,但說的卻不是“蜮”。那個東西叫璚璜(有斷裂的玉的意思),(因為有斷玉的意思)是以普通人都把它當成了“蜮”。又比方說《東方朔傳》(即《漢書·東方朔傳》)中提到的“人主之大蜮”(原文是:“國家之大賊,人主之大蜮”)按照效仿古代的讀音“蜮”大概應該讀“魅”。([宋]《太平禦覽》在對“人主之大蜮”中的“蜮”注釋為:“師古曰:蜮,魅也。音或。說者以為短狐,非也。短狐射工用於此不當其義,今俗猶言魅蜮也。”)黃公紹(宋元詩人)也有詩證明“蜮”也讀“魅”的音。(之是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或許是陸氏釋文(即陸德明版釋文)是受了沈氏(即[南齊]沈辚比)的注音而導緻出現錯誤。(最後這句可能有很多人看不懂,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為這裡說的“陸氏釋文”就是前文中提到陸德明在《詩诂》中的釋文。但是這裡卻隻有《詩诂》引柳宗元說:‘水中以氣射人者曰射工,居水㫄。山林含沙射人者曰沙虱。’僅有‘引文’沒有‘釋文’,有可能是釋文在傳抄的過程中遺失未補。二為“陸氏釋文”指的是[三國吳]陸玑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的釋文,專釋《毛詩》所及動物、植物名稱,對古今異名者,詳為考證,是中國古代較早研究所學生物學的著作,而陸玑的釋文可能就對“蜮”的讀音出現錯誤,是以才說“或陸氏釋文因沈(古時作‘沉’)音而誤”。)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蜮 [明]方以智《通雅》

以方以智的觀點來說,他認為“蜮”其實就是“射影”而非“短狐”,“短狐”是“璚璜”、另外,以柳宗元的說法,“射工”和“含沙”也非一物,“射工”生活在水邊,“含沙”則生活在山林,也是名叫“沙虱”的昆蟲。這恰恰也解釋了,為什麼衆多“蜮”說法中外形偏差如此之大的原因。

實際上,方以智之是以這般笃定“蜮”不是“短狐”,其實也是受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影響。這一點可以從李時珍将“水虎”與“溪鬼蟲”(即“蜮”)是寫在一起的,而《通雅》在創作也是将“水虎”與“蜮”按前後順序排列創作。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明]方以智《通雅》中“蜮”作于“水虎”後,與《本草綱目》中的二者排序一緻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将“蜮”叫作“溪鬼蟲”在“釋名”中引用了:“射工(《拾遺》)、射影(《詩疏》)、水弩(同)、抱槍(《雜俎》)、含沙(《詩注》”唯獨将“短狐”排除在外。除此之外,李時珍認為“射工”與“射影”是同物,甚至柳宗元所說的“含沙”在山的說法,在這裡也将其與“射影”歸入一類,也算是同出而異類。最為難得的是,《本草綱目》中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了“蜮”,而這圖像形象也有幸得以儲存至今,也算是最終敲定了“蜮”的具象化形象。

關于“蜮”形成的原因有幾種:一種就是像李時珍一樣将其視為一種毒蟲,位列《本草綱目》的“蟲部”;一說長江中成精的沙石,故能射沙傷人,從志怪層面出發也能說得通;另有一說是那是男女在同一條河川中洗澡,淫亂的女子占了上風,那淫亂的元氣就會産生這種怪物,這種說法的諷刺意味多過現實意味,并不可完全為信。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形象參考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射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蜮:“含沙射影”的“蜮”的由來與誤解

文獻記載

[戰國]屈原《楚辭》

鰅鳙短狐,王虺骞隻。魂乎無南!蜮傷躬隻。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蜮: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氣射害人。

[西晉]張華《博物志》

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蟲,甲蟲之類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氣射人影,随所着處發瘡,不治則殺人。

[東晉]幹寶《搜神記》

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于肉中。詩所謂“為鬼,為蜮,”則不可測也。今俗謂之“溪毒。”先儒以為男女同川而浴,淫女,為主亂氣所生也。漢永昌郡不違縣有禁水;水有毒氣,唯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涉,自正月至十月不可渡,渡辄病,殺人。其氣中有惡物,不見其形,其似有聲,如有所投擊,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士俗号為“鬼彈。”故郡有罪人,徙之禁防,不過十日,皆死。

[東晉]郭璞《玄中記》

水狐者,視其形蟲也,其氣乃鬼也。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厚三分許。其頭有物,向前如角狀。見人則氣射人。去二三步即射人;中,十人六七人死。

[東晉]葛洪《抱樸子》

中州高原,土氣清和,上國名山,了無此輩。今吳楚之野,暑濕郁蒸,雖衡霍正嶽,猶多毒蠚也。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實水蟲也,狀如鳴蜩,狀似三合杯,有翼能飛,無目而利耳,口中有橫物角弩,如聞人聲,緣口中物如角弩,以氣為矢,則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發瘡,中影者亦病,而不即發瘡,不曉治之者煞人。

[五代]杜光庭《錄異記》

水弩之蟲,狀如蜣蜋。黑色,八足,鉗曳其尾,長三四寸,尾即弩也。常自四月一日上弩,至八月卸之。時彎其尾,自背而上于頭前,以鉗執之。見人影則射,中影之處,人身随有遼腫,大小與沙虱之毒同矣。速須禁氣制之,剜去毒肉,固保其命。不爾,一兩日死矣。複多盅毒,行者尤宜慎之。凡入盅家,慎告主人曰:“汝家有盅毒,不得容易害我。”如此則毒不行矣。

[明]方以智《通雅》

蜮,射影也。又有魅蜮,如鼈三足而小,《廣雅》曰:蜮短狐也,一名溪毒,一名射工,俗呼水弩,鳬鴨能食之。《大招》并稱“鰅鳙短狐”,“蜮傷躬”,則短狐與蜮似非一物。《詩诂》引柳宗元說:“水中以氣射人者曰射工,居水㫄。山林含沙射人者曰沙虱。”《說文》所謂如三足鼈,能也。非蜮也。一曰璚璜。凢夫以為蜮。又東方朔傳“人主之大蜮”。師古音或“魅”也。公紹以詩為蜮即是魅□蜮音。或陸氏釋文因沈音而誤。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釋名】射工(《拾遺》)、射影(《詩疏》)、水弩(同)、抱槍(《雜俎》)、含沙(《詩注》)

時珍曰:此蟲足角如弩,以氣為矢,因水勢含沙以射人影成病,故有射弩諸名。《酉陽雜俎》謂之抱槍。雲:形如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槍,螫人有毒也。《玄中記》雲者,視其形,蟲也。見其氣,鬼也。其頭喙,如狐也。《五行傳》雲:南方淫惑之氣所生,故謂之蜮。《詩》雲: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即此物也。【集解】藏器曰:射工出南方有溪毒處山林間。大如鷄子,形似角上有四岐,黑甲下有翅能飛。六之。

慎微曰:《玄中記》雲:水狐蟲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濃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氣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

時珍曰:射工長二三寸,廣寸許,形扁,前闊後狹,頗似蟬狀,故《抱樸子》言其狀如鳴蜩也。腹軟背硬,如鼈負甲,黑色,故陸玑言其形如鼈也。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飛,作铋铋聲。闊足如蟹足:二足在喙下,大而一爪;四足在腹下,小而歧爪。或時雙屈前足,抱拱其喙,二如橫弩上矢之狀。冬則蟄于谷間,所居之處,大雪不積,氣起如蒸。掘下一尺可得,陰幹留用。

[明]邝露《赤雅》

山子,散處橫州震龍、六磨諸山,無版籍,定一本作室居。斫一本作鑿。山燒畲,射生輕死。夫婦交媾,插青路衢,以斷行迹。不知誤入,即張弩射之。媾精入地,是生短狐。善撫之,能以夷人出沒之情告也。

[清]王士禛《居易錄》

斑衣山子,散居橫州震龍、六磨諸山,無版籍定居,夫婦交媾,插青路衢,以斷行旅。銜弩獸交媾,精入地是生短狐,短狐人所生也。詩曰:蜮書、射工、騷曰:短狐,狐長三寸,狀如黃熊,口銜毒弩,巧伺人影,南海有蟲,亦名水弩,亦能射人,以四月一日上弩,八月一日卸弩,與此不同射工之毒,惟蟾能解之。

(你好妖怪工作室原創 文: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