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魚類總的分為兩種,一種是淡水魚,在各種江河湖當中遨遊;另一種是海魚,在蔚藍的海洋當中遨遊。這兩種魚類井水不犯河水,隻能在各自環境的水域當中,因為一旦跨過水域它們就難以适應新的環境,進而無法是存活下去。

卻有這麼一種魚,小的時候出生在江河當中,它卻要遊到海洋當中長大,到了交配期時它又會回到江河當中進行産卵然後結束它的一生。
這種魚就是比較受人喜歡的——“大馬哈魚”。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文魚</h1>
大馬哈魚在國内的學名叫做大麻哈魚,在北美叫Chum Salmon,在日本叫鮭(サケ),在俄羅斯叫Кета。大馬哈魚是鲑科太平洋鲑屬魚類,也是三文魚當中一員,還是三文魚當中分布最廣的存在。
當然在三文魚的世界當中最經典的三文魚還是要算“大西洋鲑”,也叫挪威三文魚。三文魚為什麼被叫做三文魚呢?随着時代的發展,大西洋鲑的養殖業也漸漸日益升起,于是大西洋鲑就被銷售到世界的大江南北,當這種大西洋鲑被引進到香港時“salmon”就被翻譯為三文魚,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大西洋鲑的魚肉脂肪形成的條紋,于是被稱作為“三文(紋)魚”。
慢慢的大馬哈魚的養殖業也漸漸崛起,因為分布廣泛,太馬哈魚也就是太平洋鲑慢慢搶占了大西洋鲑的生意市場,而且售賣那些大馬哈魚的商人十分的精明,它們同樣也用三文魚的名字來命名大馬哈魚,這樣能夠賣的更加的好,于是三文魚的市場就開始魚龍混雜。
當然可能我比較土,吃不來三文魚刺身這種食物,我覺得口感很怪,而且都2020年了人類不是應該早就進化吃熟食而不是生吃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交配後就會死亡</h1>
大馬哈魚屬于冷水性溯河産卵洄遊魚類,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馬哈魚們會在河流當中産下自己的後代。當魚卵孵化之後,這些大馬哈魚小魚苗就會順着河流的流動最終與河水一起彙入大海當中,然後在大海當中生存。當然這當中也免不了自然法則的淘汰,畢竟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大約在海中生活3-5年,達到了性成熟之後,大馬哈魚們就會開啟自己的生命之旅。它們會成群結隊的一起溯遊回自己的出生地。一旦進入交配期時,大馬哈魚的體表就會變為紅色,這也就代表着它可以開始進行交配,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溯遊的過程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說是十分的兇險,不僅要逆水而上鯉魚躍龍門,同時過程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投機者,它們會在大馬哈魚的必經之路上進行攔截、覓食,畢竟有食物送到嘴邊的機會可不多!
經曆了重重的困難險阻之後,大馬哈魚們會遊到最上遊的的水域當中,它們對于交配水域的選擇可謂是十分的苛刻,不滿意的話它們就會繼續向前,向上直到來到一片滿意的水域當中。
要想令這些嚴格的大馬哈魚能夠選擇的水域:
第一,必須要十分僻靜,這樣才能夠保證大馬哈魚在交配的過程當中不被打擾,也能夠為後代留下一個較為安全的環境。
第二,水質必須要十分的澄清,水至清則無魚,大馬哈魚不僅對于水質的要求十分高,在水清的水域當中沒有其他的魚類,這樣自己後代更加的容易在環境當中存活。
第三,水流比較的湍急,水流湍急處一般位于水流的上遊處,在這裡産卵,卵的安全度較高,較少的動物會在水流湍急的上遊活動。
第四,底質為沙礫,多數的魚都會将卵産在石縫之間,這樣有利于卵的孵化。但是大馬哈魚想的更加的全面,它們在交配時會在砂礫出挖出一個巢穴,然後在裡面進行産卵,産卵之後雌性的大馬哈魚會用尾巴一掃令砂礫飛舞,遮蓋住産出的卵,令其他的動物難以發覺。
當然這趟溯遊之是以被稱作為生命的旅途,是因為大馬哈魚從海中出發的時候十分的肥美,在這次的生命旅途當中它們可謂是用盡了全力,在路上也沒有時間進行補給,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每晝夜前行30-35公裡,這樣的旅途完全消耗盡了生命力,原本肥美的身體也變得瘦弱多病,下颚向内變成鈎狀,又大又長的牙齒裸露在外,最後在交配完成之後終于筋疲力盡,奄奄一息的在交配的水域當中凋零。
凋零之後成為其他動物的養料,也有一些繼續化作春泥更護花滋養着後代。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不得不說,生命真奇妙,特别是大馬哈魚這種為後代奉獻自己的精神。大馬哈魚作為名貴的魚類,它所富含的營養價值極高,還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肉質鮮美,特别是它的肉中還含有蝦青素,這樣功效自然不用多說了吧!
魚,我覺得還是煮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