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北京動物園水禽湖西邊的道路向北前行,左手邊就是鳥苑,其中最吸引遊客的就是全部為大、中型鳥類的犀鳥館。而體長達120厘米左右(鳥類的體長是從嘴尖到尾羽梢的長度)的雙角犀鳥不僅是犀鳥館中最大的一種,也是我國所産犀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因而備受人們的青睐。▼▼▼

犀鳥更為大家喜愛的是其特色鮮明、長而拱曲的大嘴,其中上嘴擁有盔突的種類比不具有盔突的更具觀賞性,而雙角犀鳥在這個元素上依然是獨占鳌頭。它的雄性成鳥長着一個30厘米長的大嘴,還有一個粗大而寬厚的盔突,而雌鳥的嘴和盔突要略小一些。從上面看,盔突的頂部略似平闆,前部懸出,後緣寬而圓,很像古代皇帝戴的冕,十分有趣。▼▼▼
其實,盔突上面靠前的部分是微凹的,至前端兩側形成雙峰狀,從側面看為兩個角狀突起,它也是以得名。在顔色方面,上嘴為蠟黃色,下嘴呈象牙白色。上嘴尖和盔突頂部均沾有橙紅色,盔突後緣以及前部與上嘴相交處都有黑色的斑塊。▼▼▼
雙角犀鳥還有一雙漂亮的眼睛。它的眼周有一小圈鮮紅色的裸露皮膚,眼睑有發達的長形睫毛。更奇特的是,雄鳥的虹膜為深紅色,雌鳥的卻是珠白色,這是在其他鳥類中所少見的。▼▼▼
雖然是大型鳥類,但雙角犀鳥還是比較善于鳴叫的,在動物園裡也經常看到它頸部垂直向上,将嘴指向天空,發出粗厲、響亮的“tok”叫聲,緩慢而有節奏,而且不斷重複。▼▼▼
再讓我們欣賞一下它主要為黑白兩色的羽毛。雙角犀鳥雌雄鳥的羽色相似,其中以嘴基為中心的頰、颏和喉等部位的黑色連成一片,後頭、頸部為乳白色并沾有黃色,上體背、肩、腰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下體胸部為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為白色。翅膀為黑色,但翅尖為白色,還有明顯的白色翅斑,極為醒目。尾羽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一條寬闊的黑色帶狀次端斑。這種顔色的搭配看上去顯得簡潔、明快,對比強烈,極富現代感。▼▼▼
雙角犀鳥的跗跖短而強壯,呈灰綠色并沾有褐色,上部被有羽毛,前緣被有盾狀鱗,後緣被有網狀鱗,爪子幾乎為黑色。如果這些細節您覺得都不太容易看得清楚的話,那麼下面這個特點請您一定花一點時間仔細觀察一下,這就是它的三枚向前、一枚向後的腳趾,其外趾和中趾基部的三分之二相合并,内趾與中趾基節也相合并,這樣的腳趾類型被稱為并趾型,非常适合攀緣。是以犀鳥在鳥類的生态類型中被劃分為攀禽類。
在野外,雙角犀鳥為留鳥,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的常綠闊葉林内,尤其喜歡靠近有湍急溪流的林中溝谷地帶,除繁殖期外,白天都結群活動于高大的榕樹上,日落時便飛到為密集的葉簇所遮蔽的大樹頂上過夜。
雙角犀鳥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雜,主要以無花果、豆蔻果等各種熱帶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大的昆蟲、蜥蜴類、蛇類、鼠類等動物性食物。一般在樹上覓食,也有時在地上揀食落果。在果實成熟的季節,群體大多固定在一個地點取食,直到食物吃盡才更換新的取食地點。它的大嘴看起來很笨重,實際上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來非常地靈巧,可以輕松自如地采摘漿果,輕而易舉地剝開堅果,還能得心應手地捕捉各種小動物。
在動物園,雙角犀鳥的飼料以牛肉、雞蛋、胡蘿蔔、精料和各類水果為主,其中水果變換的種類比較多,通過适量的調換一些當季的水果來達到食物豐容。一般來說,它偏愛提子和火龍果,其次是聖女果、蘋果和梨等。飼養員通常将肉類制作成塊狀肉凍,夏天将水果也凍在冰塊中,偶爾還提供一些活的昆蟲、鼠類等,常采取将食物放在容器中、樹枝上、或者樹葉中等隐藏的方式,提高其獲得食物的難度,有時還采用抛喂食物的方法鍛煉其空中接食的能力和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能力。▼▼▼(右邊的鳥剛剛接到抛到空中的食物)
雙角犀鳥的翅膀寬闊,在野外常常成群飛行,一個接一個地前後魚貫前進,飛行緩慢而輕,速度不快,姿态也很奇特,頭、頸伸得很直,雙翅平展,作幾次上下鼓動後,便靠滑翔前進,然後再鼓動幾下翅膀,如此反複進行,如同搖撸一般。由于翼下的覆羽未能掩蔽飛羽的基部,是以在飛行時飛羽之間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等擁有比較開闊的室内、室外空間的動物園裡也能看到雙角犀鳥飛行的場面。▼▼▼
在動物園裡雙角犀鳥更多的運動是行走和兩足并排的跳躍,包括在地面上往前跳或是在栖架上側跳、轉身跳等。館内種植的草坪、喬木與灌木等植物都在盡量模仿其野外複雜的自然環境,而噴霧、噴淋等措施則能營造出更接近其生活的自然條件。
雙角犀鳥主要分布于南亞、東南亞一帶,在我國僅見于雲南南部的盈江、西雙版納等地,而産地的傣旅同胞都叫它“愛情鳥”,這是源于它奇特的繁殖習性。
在野外,雙角犀鳥每年3—6月繁殖,選擇森林中的菩提樹等高大喬木上的天然樹洞中築巢。雄鳥用泥混合果實、種子和木屑等将洞口封閉,僅留一個小孔讓洞内的雌鳥能夠伸出嘴端接食,頗有點“金屋藏嬌”的意味。在整個孵卵、育雛期間的食物,全由雄鳥供給,一次又一次地帶回巢中。如果雌鳥沒有伸出嘴來迎候,雄鳥便用嘴輕輕地敲打樹幹,通知雌鳥取食。
這種奇特的封閉式繁殖習性雖然能夠保證雌鳥和雛鳥不被天敵襲擊,但在人類的不法行為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甚至會帶來更大的災難。是以,我們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堅決地鏟除偷獵,以及盜伐林木、污染環境等現象,才能使它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
(本文圖檔除特殊标注外,均為作者李湘濤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