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子承父業推動對華友好的日本“資深友人”西園寺先生

子承父業推動對華友好的日本“資深友人”西園寺先生

西園寺一晃接受記者專訪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周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無數外國政治家、學者、工商業界人士、普通人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與進步,并為促進本國對華友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現年77歲的日中友好協會顧問、東日本國際大學客座教授西園寺一晃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始終緻力于日中友好事業。在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他再次回憶起周恩來總理生前為發展中日關系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不朽貢獻,反複強調中日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損”。

西園寺一晃是日本名門之後,其父西園寺公一早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實作之前,就為兩國民間友好交流事業積極奔走,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民間大使”。這樣說來,一晃先生算是西園寺家第二代“民間大使”,屬于“資深的中國人民老朋友”。

子承父業推動對華友好的日本“資深友人”西園寺先生

1971年訪華時和周總理在一起,于人民大會堂

西園寺一晃對記者說,1956年,日本與蘇聯實作了邦交正常化。當時,日本國内出現了期待與中國盡快實作邦交正常化的聲音。周恩來總理以敏銳的政治眼光精準地把握住這個機會,希望邀請一位有志推動實作中日邦交正常化、在社會各界朋友衆多且沒有私心的日本人士來華做準備工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58年1月,西園寺公一攜全家經香港來到了北京。不久,周總理夫婦便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了西園寺一家,并一起吃了飯。西園寺一晃至今沒有忘記周總理對他的叮囑。

西園寺一晃說:“當時周總理對還在上初三的我說了兩句話,一是,今後你将在北京長期生活,要多交朋友,這些朋友會成為你個人的寶貴财富,同時也會成為日中兩國的寶貴财富;另一句是,今後你在北京生活會看到聽到各種各樣的人或事。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國家,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你發現了缺點、不足、錯誤,不要客氣,直接告訴你的朋友、老師或校長,可以是批評意見。如果他們不聽,你就直接跟我講。我們不能隻聽順耳的好話,更需要能夠坦率提出意見的诤友。當時還是一個孩子的我不太懂,後來回想起來才明白周總理話中的深意。”

子承父業推動對華友好的日本“資深友人”西園寺先生

60年代與周總理夫婦、廖承志先生、趙安博等在一起

西園寺先生回憶,實作邦交正常化之前的中日關系曾因日本國内時局的變化,經曆過各種波折。尤其是在1958年“長崎國旗事件”發生後,中日關系嚴重倒退,雙邊貿易關系也随之一度中斷。他說:“在那樣的背景下,周總理決定要對中國對日政策做大的調整。之前一直希望通過政府層面的溝通實作中日邦交正常化,然而,由于岸信介政權上台,短期内已經無法達成這個目标,‘欲速則不達’,需要借助民間交流的力量,以民促官。”

經過中日雙方各領域人士的不斷努力,最終,良好的民間環境成功促使兩國上司人做出戰略決斷,實作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子承父業推動對華友好的日本“資深友人”西園寺先生

70年代作為日中友好青年代表團團長訪華時受到習仲勳副總理親切接見

在中國生活的十年裡,西園寺遵照周總理的叮囑,廣交朋友,并以優異成績完成了中學、大學學業。回國後,西園寺按照其父親的建議,在對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進行了遊曆考察之後,進入《朝日新聞》社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及東北亞地區的研究。同時,他積極推動日中民間交流,曾擔任日本工學院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西園寺相信,走過70年風雨曆程的中國終将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

西園寺先生表示:“今後的中國或許會經曆各種波折,但一定會繼續得到發展。習主席在‘一帶一路’構想中提出,要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實作各國的共赢共享。也就是說,中國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我相信中國将會走決不稱霸的和平崛起之路。”

子承父業推動對華友好的日本“資深友人”西園寺先生

60年代在北京大學與周培源副校長合影

對于未來的中日關系,西園寺先生表示,維護亞洲和平的關鍵就是搞好日中關系。他借用周總理的話,反複強調日中“合則兩利,鬥則俱損”。他認為,目前兩國面臨改善關系的良好契機,今後雙方應進一步推動包括青少年交流在内的民間交流,不斷夯實日中友好的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