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小長假,中小成本親情片《我的姐姐》上映3天豪取3.47億元票房,牢牢占據單日票房排行榜冠軍寶座,成為最大的一匹黑馬。親情引發的情感共鳴和片中對重男輕女社會現象的批判,是該片赢得高票房的兩大法寶。

不過,影片兩處重要情節也引起不小的争議:一是弟弟為了不拖累姐姐,主動去找認養的那對夫婦;二是結尾姐姐突然拒絕在認養協定上簽字,拉着弟弟跑出去踢球。貌似是開放性結局,但其中的傾向性很明顯:姐姐很有可能不把弟弟送給别人領養,走上了姑媽撫養弟弟的老路。這雖然符合倫理道德,卻遭到很多有獨立意識的年輕女觀衆的強烈質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弟弟為不拖累姐姐主動找認養夫婦</h1>
《我的姐姐》是由殷若昕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别出演的親情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對成長于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因為年齡懸殊沒見過幾面,加上父母的偏心眼,原本關系比較冷漠,在父母突遭車禍離世後,張子楓扮演的姐姐安然面臨是任勞任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的艱難抉擇……
姐姐安然在父母去世後不願意照顧親弟弟,原本不符合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但影片對其中的原因和姐姐的難處鋪墊得非常到位,以至于很多觀衆并不認為姐姐在事故後對弟弟的态度有啥不對,反而同情姐姐的遭遇和處境。
同時,朱媛媛扮演的姑媽也成為安然的前車之鑒,是以安然起初急于把弟弟送人認養,自己去北京考研讀書開始新的人生,被很多觀衆認為無可厚非,連姑媽最終都讓安然自己做出選擇。
沒想到的是,弟弟盡管還在讀幼稚園,剛出場時也完全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後來卻在和姐姐時間不長的朝夕相處中,突然變得異常早熟起來。片中對弟弟的刻畫,有兩個地方不太真實:一是弟弟對着姐姐念“煮豆燃豆萁”;二是為了不拖累姐姐,弟弟主動去找認養的那對夫婦。尤其是第二點,幼稚園的小孩能有這麼理智和體貼嗎?實在難以令人置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姐姐拒絕簽字引發年輕女觀衆質疑</h1>
影片的結尾也遭到很多有獨立意識的年輕女觀衆的強烈質疑。毫無疑問,全片對重男輕女是持批判态度的,也支援女性的獨立和女權思想,但結尾卻向短時間培養起來的姐弟親情以及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妥協。
雖然本片編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相信“姐姐不會走上姑媽的老路”,但姐姐拒絕在認養協定上簽字,帶着弟弟跑出去踢球,實際上已經在心中做出了選擇:姐姐很難接受認養方提出的今後不再見面的條款。
姐姐既然決定不簽字,割舍不下姐弟情,就意味着以後很有可能帶着弟弟去北京工作生活,雖然不能說完全走上了姑媽的老路,但與其此前一直追求獨立的性格是有沖突的。
不過,這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倫理道德。如果編劇真的寫成姐姐在認養協定上簽字,答應今後不再與弟弟見面,恐怕同樣會遭到很多觀衆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