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侵襲性肺真菌感染(實際總結/診斷)

I:病原真菌的分類:

(1)酵母:一念珠菌: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等.b隐球菌屬。

(2)黴菌:曲黴病:曲黴菌病、黃曲黴毒素、黃曲黴毒素等;

(3)雙向真菌:組織細胞質菌、孢子菌、副腎小球孢子菌、皮炎菌、足部菌孢子等(雙極真菌:酵母型和發黴型、常見組織細胞質菌和孢子等)

(4)真菌:肺孢子、線菌、葡萄球菌等。

第二:診斷依據:

(一) 發病率的危險因素:

(1)白細胞<0.5×10 x 9/L 連續>10d;

(2)體溫>38攝氏度或<36攝氏度,伴有下列情況之一:

(1)有慢性基礎疾病,(2)有侵襲性真菌感染史,(3)有持續性中性粒細胞減少(≥10d);(4)30 d已經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5)持續應用糖皮質激素21d以上;(六)艾滋病患者;(7)存在移植物耐藥宿主病;(8)創傷、大手術、長期住院ICU、延長機械通氣、體内潴留導管、全胃腸道營養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

(二) 臨床特征:

(1)輕微的臨床特征:

(1)持續發熱>96 h,抗生素治療無效;

(2)有肺部感染的症狀和體征:咳嗽、咳痰、出血、胸痛和呼吸困難,以及肺語音或胸膜摩擦音等體征;

(3)影像學檢查除了主要臨床特征外,還可見新的非特異性肺部浸入。

(2)主要臨床特征:

(1)侵入性肺黴素:感染早期胸部X線檢查和cT檢查可見胸膜密度增加的結節陰影,病變可出現環狀旋轉;

(2)肺炎球菌性肺炎:胸部CT毛玻璃狀肺間浸沒,伴有低氧血症。

(三) 微生物檢查:

真菌診斷方法:血菌抗原成分檢測、直接塗片鏡檢查、培養。

真菌塗片:無菌部位的陽性結果可以直接确定真菌感染,并且在細菌部位發現大量真菌細絲是有意義的。(一般能區分念珠菌、隐球菌、黴菌、深色真菌等,需要明确識别培養)。

(1)血清1、3B-D葡聚糖抗原試驗2連檢陽性(G試驗:針對念珠菌等真菌細胞壁多糖成分,深層組織感染可釋放到血液表面感染或植入時很少進入血液,該病檢測呈陽性數天,适用于隐球菌和關節菌(發黴菌)以外的各種侵襲性真菌病害。

(2)血清半乳糖抗原試驗(GM試驗)連續2次陽性(曲安奈德細胞壁組成,三米解攻擊組織釋放到血液中時,最早發生率為5-8d陽性,隻适用于侵襲性曲安奈德病,隐球菌感染可有交叉抗原也可以陽性)。

(3)血清乳膠凝集法檢測出隐球菌膜多糖抗原陽性結果(但隐球菌膜抗原和副乙酰氨基半乳糖原有交叉抗原可引起GM檢測陽性,如果乳膠凝試驗和GM實驗陽性可考慮隐球菌感染)。

(4)合格的痰液(或氣管吸引)直接鏡面檢查發現菌絲體并連續培養≥2次,以分離出相同的真菌。

(5)支氣管肺泡灌洗化妝水(BALF)通過菌絲體和真菌培養的直接鏡面檢查發現1陽性。

(6)合格的痰液或BALF直接鏡面檢查發現或培養物發現新的隐球菌(一般染料不易上色,難發現稱為隐球菌,用墨陰性顯影鏡可以看到透明膜包裹在細菌細胞中,菌細胞常發芽,但不産生假性菌)。

三、侵襲性肺真菌病分類診斷:

診斷:同時符合:(1)宿主危險因素≥1;(b) 發現血液/胸腔/肺組織鏡是隐球菌,(c)發現痰/BALF/肺組織支援囊中的肺孢子感染,滋養體或囊中的小體。

(已确認:藥物過程至少持續到肺部病變被吸收和閉合)。

臨床診斷:同時符合:(1)宿主危險因素≥1;

(臨床診斷人:藥物選擇和治療過程與确診病例基本相同)。

待診斷:侵襲性肺真菌病1≥1例、繼發性臨床特征2例或1項主要臨床特征,也符合---宿主的危險因素。

(對拟患者進行實驗性的治療,理論上應選擇強、廣譜、不良反應少的藥物,以便盡快觀察治療反應,避免不良反應,但也應與其他因素聯合考慮。實驗性治療一般應持續5~7天,必要時可延長至10天,若仍無效,應停止實驗性治療)。

鐵營醫院急診(李雪峰)

十月 25, 2021

(聲明:個人總結,供參考,歡迎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