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周問答丨當代很多鋼琴家都不會作曲,這正常嗎?

作者:周雨思Yusi

☟本周問題☟

演奏古典音樂時,在作曲家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是指在作曲家本意上的延續,還是脫離作曲家本意的完全再創作?後者是否背離作曲家本意?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表達?這種表達有對錯嗎?

——香奶貝兒

沒錯,在演奏古典音樂時,是否應該加入自己的表達,以及如何加入自己的表達,一直以來都是個備受争議的話題。

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是:古典音樂已經足夠經典了,在完整彈奏下來的基礎之上,盡可能還原作曲家原本的情感和當時的狀态就是完美的。

但同時,也有人一直在努力突破人們對古典樂隻能“照譜彈”的思維定式,将古典樂演奏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我們之前講過的波格萊裡奇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早年在肖邦國際大獎賽上因為帶有強烈的個人演奏風格引起了巨大争議,評委阿格裡奇更是因為他沒能進入決賽而憤然離席。

每周問答丨當代很多鋼琴家都不會作曲,這正常嗎?

是以,演奏古典音樂究竟是應該照本宣科還是有所發揮?自我表達的界限在哪裡?以及如何判斷自我表達的好與壞?

下面是來自Yusi的解答:

首先,還是那個觀點:我不太贊同将音樂進行粗暴的分類。

幾百年前的音樂人寫出來的就是古典音樂,現在的人們寫出來的就是現代音樂。然後再做出規定,什麼樣的音樂類型就應該用哪種方式去表達。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音樂的一種割裂。

同樣,我也不認為将古典音樂與其他各類音樂差別開來,奉為圭臬,是幾百年前那些寫出無數精彩作品的大師們的本意。如果貝多芬、莫紮特活到現在,他們的音樂也一定在不斷變化,他們的演奏或許也與幾百年前有着天壤之别。

是以針對今天的問題,我的答案是:

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奏,一定會有不同特點,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表達與發揮,而不是被框定在原曲和樂譜本身。

畢竟就算當年的大師在演奏自己作品時,也不可能每次都一樣。正如我們上期在#每周問答#中所說的,正是因為有意料之外、有個人發揮,音樂現場才會更加吸引人,才會更加有生命力。

但如今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大部分的琴童甚至很多鋼琴家,隻會依照譜子演奏,根本沒有自我發揮的能力。

一、為什麼演奏越來越照本宣科,失去了生命力?

音樂行業的細分,以及大衆對古典音樂的固化認知,導緻業内人對自身要求降低,逐漸失去了創造力。

要知道,“鋼琴家”是近代才逐漸分化出來的一個職業。在曆史上,沒有作曲家、演奏家之分,他們隻有一個統一的稱呼——音樂家。

既能創作,也能演奏,是那個時代每一名音樂家的基本素養。我們熟知的肖邦、舒曼無一不是能寫能彈的全才,即便是當時以演奏出名的克拉拉,也是同樣具備創作才能的。

而當年的音樂家在演奏時,其實常有即興發揮的時刻。比如,在古典樂協奏曲中,就有專門供演奏者即興表達的華彩部分。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首的第一樂章,就有一段很長的大鍵琴華彩,我們可以從音樂中聽到他自由酣暢的表達。

但是現在,我們聽音樂會,會發現幾乎沒有任何一場協奏曲的華彩部分是即興的,因為如今很多“鋼琴家”幾乎沒有這樣的能力了。

是的,近代以來,音樂行業細分出“鋼琴家”這一職業,而這個職業,不管是業内人還是大衆看來,都是對創作沒有要求的。

但對于一個做音樂的人來說,隻會演奏而不能創作,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就像一個學英語的人,隻學會了背誦和朗讀而無法進行日常自主對話,卻被認定為“英語專家”。

很多琴童就是這樣被教育和成長起來的,像學“啞巴英語”一樣也學成了“啞巴音樂”:隻要能依據譜子彈下來就是學會了,根本沒有人關心他們是否可以用音樂“說話”。

可悲的是,出于對古典音樂的固化認知,大衆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更多的人預設鋼琴家隻要把曲子彈奏好就可以了,預設他們不需要會創作,預設這些缺乏生命力的音樂是正常的、甚至優秀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笑話:如何讓一個鋼琴家停止彈琴?答案是:把他的譜子拿掉。

雖然隻是一個笑話,但如今想想,真的是意味深長。

二、刻意嘗試比起刻意練習,要偉大得多

當然,并非所有鋼琴家都在對自己降低标準。依然有很多優秀的鋼琴家,在追求創作、追求自我表達,因為他們知道,這才是音樂真正的意義。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古爾達,他原本在古典樂演奏上已經達到了很高成就,但為了可以有更大的空間自我表達,他選擇跨界到爵士樂。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古爾達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嘗試了。

小時候,我曾看過一本阿格裡奇的傳記,裡面寫到古爾達曾經鼓勵她去做有更多即興的爵士樂,但是她拒絕了。

因為這件事,我一度很不了解阿格裡奇,覺得她缺乏勇氣去嘗試。直到長大後,我才釋然,因為她也在自己想做的範疇内去努力了。她盡可能把每一次現場都做到不一樣,永遠給大家帶來驚喜。

今年60歲的加拿大音樂家哈默林Marc-André Hamelin,也是集創作與演奏才能于一身的大神級人物,古典音樂彈奏信手拈來,創作音樂也不在話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他創作的小調練習曲,能發現很多偉大作曲家音樂的身影。

另外,俄羅斯90後鋼琴家特裡福諾夫,也曾創作過鋼琴協奏曲。雖然作品中明顯有前人的味道,但至少他向前邁出了那一步,有嘗試去發出自己的聲音。

是以你問我,自我表達有沒有對錯?表達沒有對錯,但是一定有好壞。

像上面的例子,這些鋼琴家都在有意識地、不斷地訓練,讓自己的演奏方式更豐富,不斷讓大家聽到新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好的表達。

而那些經驗化、套路化,總是用同一種方式來突出情感的,我認為就是不夠好的表達。

郎朗本身其實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表達者,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感受到他的演奏陷入一種套路化的表達:比如表達浪漫,往往總是先抑後揚,用長音來表達深情。

不是說這樣不對,隻是每一次都用這些技巧,就很難再帶給人新鮮感,我們會覺得他沒有再做過新的思考與嘗試了。這一點會讓我覺得特别可惜。

每周問答丨當代很多鋼琴家都不會作曲,這正常嗎?

當然,這種無意識的、無思考的表達,并不僅僅存在于古典音樂,哪怕是非常依賴于即興的爵士,也很容易被這種套路化、經驗化的演奏充斥着。因為不加思考地表達,往往是最輕松、最省力的。

是以在我看來,有意識、有思考的去嘗試,比不加思考、千篇一律的重複訓練要偉大得多。

因為在無數次的嘗試中,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艱辛和挑戰,但呈現出的結果,卻是最熱烈、最動人的花朵。

音樂,永遠不是會彈鋼琴就夠了,更能打動人的,往往是那些努力嘗試後,新鮮而驚豔的瞬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