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事做成還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高明個人:無為而居管理:無為而治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以為

老子說的“無為、無以為”簡單的了解如題,文章較長,約三千五百六十字。

再次重申讀《道德經》就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一個足夠高的位置、把自己的心胸放開得足夠寬大、打破自己之前的所有思維圍欄,否則,你看到的全是不切實際,甚至認為是糟粕。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大意是說:一對老夫妻生了一個兒子,正好一個算命先生經過,看這孩子之後大為驚奇,此子從文可安邦、從武可定國、經商則富可敵國,總之就是幹什麼都會功成名就;為此,老夫妻對兒子寵愛有加,生怕他吃苦受累,到二十來歲的時候老夫妻相繼離世了,沒過幾年家産也被他花光了,淪落到借住破廟,活活餓死;到了閻王那裡鳴冤叫屈,閻王看過其陽壽未盡也是大為不解,叫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倍感冤屈,于是請來各管事神仙對質,幾位神仙也說算命先生說的沒錯,可他既沒學文也沒從武更沒經商;此子質問财神,那我當大富大貴,你應該送錢給我才是,财神則更覺冤屈,說在破廟此子睡的稻草下面放了很多黃金,足夠他盡享一生,想着因為黃金在下面會膈應人,他翻動一下稻草就好,可惜就這他都沒做。

這個故事所說的,是不是大家之前了解老子提出的“無為”呢?接着上一期繼續讨論《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在上一期中已展示,這一期我們讨論老子的“無為思想”,這是《道德經》裡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貫穿全篇;在這裡我們就歸納總結一下,力求了解老子說的“無為”,并知曉其精妙的應用。

要了解“無為”,那我們先看看大家推崇的“有為”。“有為”“為”的什麼:徒耗心智從“儒墨之是非”争辯,如“白馬非馬”、“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善惡、美醜之類,“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發心鬥”是也;禀賦之外求厚生,“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是也;争竟奔走,以求聲色犬馬、金閨榮觀、美味佳肴,绫羅貂裘,金玉盈室、功高位顯是也。可以簡單了解“有為”就是争名奪利以滿足個人私欲,欲望無窮、争鬥為止,春秋争霸、戰國兼國無不是以,而人民也是以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反觀上古人民質樸無欲,君主謙讓為國而國泰民安。是以,老子對“無為”倍加推崇,在後世也被許多人奉為瑰寶,用之以修身、治事、為國,效果甚佳。

那麼老子的“無為”究竟高明在哪裡?我将從個人、管理、最高境界三個方面來闡述:

把事做成還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高明個人:無為而居管理:無為而治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以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個人:無為而居</h1>

“無為”思想不是單純的一種者概念,而是以此指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立志于學習老子的,悟“道”不是一撮而就的而一個漸進的過程: “為學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對居處“雖有營觀,燕處超然。”、對于世俗的競逐:“我泊然焉未兆,若嬰兒未孩,累呵,如無所歸。衆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對于成績或者成就“不自是,不自見,不自伐,弗矝。”做到不争等等。簡而言之,“閉其兌、塞其門”不為外欲誘惑,物物而不物于物,不争名;所求盡于涯份内,“至虛極、守靜笃”以向内求。

下面讓我們看一個小故事: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裡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竈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将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裡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将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預事于未發,将問題消彌于未萌。使人看不出“為”的迹象,是之為“無以為”。

把事做成還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高明個人:無為而居管理:無為而治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以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管理:無為而治</h1>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說到,自漢以來各個朝代都是“内用黃老,外示儒術;”更有人稱《道德經》為“帝王之學”,是否真正如此難以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作為一門哲學、管理的經典毫不為過,其“無為”思想更是管理的最高藝術。因其貫穿全篇,展現在方方面面,我們就簡要闡述其主要的幾點:

首先:不争功,知人善任。

作為一個上司人,首當“不自是,不自見,不自伐,弗矜”。辟如好矜己能,成天挑下屬的缺點,指揮下屬做事,與下屬争事功,你遲早會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你憑一個人的智力來對抗所有人你勝算幾何?聰明的上司人,隻需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必要的支援,對于下屬微小的過失裝聾作啞,即使有想法也會提出來大家一起商量,這樣充分發揮所有人的長處,有什麼事是需要上司“有為”的呢?正如劉邦所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者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是以,用好下屬可以有國、昏庸的君主想亡國都難。

《莊子·天道》:“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非常精辟,君主要“無為”,君主以下必需各司其職以“有為”。夫王不材于百官,故百官禦其事,而民者為之視,聰者為之聽,知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捍。在現實中我們當管理學看的話可以把君主看成公司董事長或者機關的一把手,掌舵的就不要去幹水手的活。

其次:不争名,順應民心。

好大喜功、妄自作為是很多上司人的問題,其目的是為名,春秋時候諸侯争霸是也。對此老子看得非常清楚,是以提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告誡上司人不要瞎折騰,要“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同時不要太多限制,“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妄作、妄為隻會虛耗民力,《莊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天下用而有餘;有為也,則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

最後:不争利。

一是要追求樸素節儉、不為一己私利窮征暴斂,即不與民争利,順應群眾的思想。“順天之時,随地之性,因人之心” 按道行事,處世立命,遠禍慎行。二是不與外争利,即不以兵強天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這個在現實社會中更具指導意義,一些企業在某個行業做得好了,就開始瘋狂擴張,在業界有句話叫,企業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更有企業跨行業甚至多個行業齊頭并進,現在的“某大”就是鮮活的例子。

“無為”并不是讓君主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除上面說的知人善任,還要君主行“不言之教”,“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在“無有”的時候未雨綢缪,在天下未亂的時候開始治理。

把事做成還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高明個人:無為而居管理:無為而治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以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以為</h1>

還是先看一個小故事: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是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是以他的名氣隻及本鄉裡。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是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是以響遍全國。”

這個故事正是“無為而無以為”最好的印證,是以“無為”的最高境界是為功成事遂身退,百姓皆謂我自然。“是以聖人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因這“無為思想”的博大精深,加之篇幅和水準有限,勉為如上闡釋,最後精選《莊子·天道》的論述作為結尾吧:

“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大意說:夫無為也,則群才萬品,各任其事而自當其責矣。夫有為滞境,塵累是以撄其心,無為自得,憂患不能處其慮。俞俞和樂,故年壽長矣。尋其本皆在無為中來。夫揖讓之美,無出唐堯;君臣之盛,莫先堯舜;此皆無為之至也。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用此道晦迹隐處,故能遊山玩水,從容閑樂,天下隐士無不服從,巢許之流;進則伊望之倫也。夫無為之體大矣,天下何不為哉。)

把事做成還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高明個人:無為而居管理:無為而治最高境界:無為而無以為

………………………………

個人原創,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經典!

《帛書老子校注》《道德經》第二章見解之二!

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如果贊同我的說法,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