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見面最常打的招呼是:吃了嗎?最讓中國人困擾的問題是:吃什麼?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喜歡吃,也擅長吃,在國人眼中,美食不僅僅為了果腹,更是一種文化。中國有八大菜系,各個省份地區都有特色的美食、特産,美食街永遠都是當地最熱鬧的街。每種美食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或者故事。品嘗美味的同時,講述着美味的傳說和由來,絕對是人生一大快事!
本文就為大家盤點中國各地有代表性的美食的傳說由來,包括名菜、特産、老字号餐館、小吃等。
<h1>【一】 甘 肅</h1>

(蘭州牛肉拉面)
1915年,家境貧寒的馬保子,為生活所迫,在家裡制成了熱鍋牛肉面,肩挑着在城裡沿街叫賣,取名“熱鍋子面”。後來,他開了自己的店,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得門來,夥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爽口,醒胃。
40年代,蘭州酒泉路馬保子熱鍋子面館,國民政府的高官于右任老先生常常光顧這裡。有一次吃飯,他問起店名,老闆如實相對。他說,這熱鍋子面不中聽,你看這面湯清肉爛,看着美吃着香,不如叫“清湯牛肉面”。從此,蘭州牛肉面的美名就名傳天下了。于右任也算是蘭州牛肉拉面最早的代言人了。
<h1>【二】 湖 北</h1>
(武漢熱幹面)
熱幹面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馊變質,便将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闆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隻好将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幹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争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幹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幹面面館,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幹面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幹面。
熱幹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面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裡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欲。
(武漢紅菜薹炒臘肉)
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孤身婦人因家境貧窮,四處逃荒要飯,勉強度日。一天,她來到武昌洪山區的一個破廟前,遇見一個名叫薹子的孤兒躺在地上可憐地哭叫,那婦人很憐惜這個孤兒,便将他帶在身邊一起要飯度日。二人相依為命地走了一會兒,來到一間破草房的門前,他們看見屋内有位老奶奶上氣不接下氣地咳個不停,便進屋去問那老奶奶有何不舒服,老人說:“我快不行了,門後邊有塊臘肉,你們拿去吃了吧!”那婦人不忍心将老奶奶的臘肉白白拿走。于是她爬到洪山上去采摘野菜,她發現有一種野菜長着長長的嫩薹,紫紅的顔色,開着黃花。她将這種野菜摘回,與臘肉同炒,誰知吃起來味道好極了。真可謂天無絕人之路。那老奶奶吃了這臘肉炒菜後精神也好多了。
打這以後,那婦人每天都到山上去采這種野菜,除了她們三人同食充饑外,還拿到街上去賣,久而久之,她們就以那孤兒的名字給這種菜取了個名字——紅菜薹子。紅菜薹炒臘肉這道菜也漸漸傳開了。
<h1>【三】 天 津</h1>
(天津狗不理包子)
據傳“狗不理”包子店開業于清同治年間,店主姓高名貴友,乳名叫“狗仔”。據傳,高貴友小時候的脾氣很倔強,倔起來連小狗來逗都不理睬。是以,街坊鄰居都取笑他,叫他做“狗不理”。後來,高貴友去學廚藝。他制作的包子不僅選料十分講究,而且技藝十分獨到;味道更是十分鮮美,具有鮮明的特色,因而深受廣大食客贊揚與青睐。慈禧太後慕名品嘗後,“龍顔大悅”,不禁也大加贊賞。從此,這種包子“一登龍門,聲價十倍”,也就聞名遐迩,生意越來越紅火,慕名前來品嘗包子的顧客與日俱增,紛至沓來,常常令高貴友忙不過來。
後來高貴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經營新點子:即使店内桌上放上幾大籮洗幹淨的筷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内,然後他便照碗裡的錢多少按價給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離店,而高貴友忙得自始至終不發一言。于是街坊鄰裡們都取笑他說:“狗仔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後來,好事的街坊們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也不表示異議。此店名一經傳開,遠近聞名,一直傳至今天,可謂久盛不衰。
<h1>【四】 山 西</h1>
(山西刀削面)
蒙古人侵占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将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并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蒙古人保管。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切面。結果十分不巧,刀已經被别家取走。老漢隻得失望地回家。路上被一塊鐵皮碰了一下,老漢将鐵皮帶了回家。
回家之後的老漢被一家人責備“無刀切面”。老漢忽然想起帶回來的鐵皮,于是就讓老婆婆把面團放在一塊木闆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内,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鹵汁。沒想到口感還特别好吃。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山西大地上就開始流行起這種刀削面了。
<h1>【五】 雲 南</h1>
(雲南過橋米線)
清朝初年,雲南蒙自有一位書生,家住南湖,在湖中菘島築了一間茅屋,與湖岸有一橋相連。書生日日讀書,隻為考取功名。其妻子每天給他送來飯菜,但每次送到後,飯菜已經涼了,書生吃得很不舒服。
一天,妻子炖了一隻雞連湯送來給丈夫滋補身體,連日操勞的妻子走到橋中間時暈了過去,等她醒來之後,發現雞湯還是熱的,原來湯上有一層油起保溫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啟發, 每日給他送來雞湯、生肉、蔬菜和米線放在一起食用。書生在這樣的悉心照料下,終于考取了狀元。
衆人前來賀喜,妻子又炖了雞湯、生肉和米線招待客人。客人詢問這種吃法的名字,妻子想到每日過橋送飯的情形,随口說道:“過橋米線”。從此,這種吃法便聲名鵲起,流傳至今。
<h1>【六】 鎮 江</h1>
(鎮江水晶肴肉)
肴肉在鎮江還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鎮江鍋蓋面)
鎮江當地的特色小吃,本來叫“夥面”。
傳說,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期間,來到了鎮江。尋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面店”,要嘗一碗“夥面”。店主張嫂子由于過度緊張,不小心将湯罐的小蓋子掉到了面鍋裡了。煮好之後,乾隆皇帝嘗了一碗,清香爽口,軟熟相當,龍顔大悅。其随從發現鍋蓋在面湯裡,從此之後,“鎮江鍋蓋面”的名聲便傳遍大江南北。
由于有皇帝的能量加持,鎮江鍋蓋面順利地被稱為“江南第一面”的美稱。
<h1>【七】 陝 西</h1>
(陝西岐山臊子面)
相傳周朝時,文王姬昌帶人出外狩獵,在渭河畔遇見一條蛟龍從水中騰空而起,張牙舞爪,殘害無辜。周文王令将士一齊射箭,一時空中箭鳴不止。頃刻之間長五丈重千斤的蛟龍眼瞎喉斷,從空中跌落下來。由于蛟龍肉食後有延年益壽和驅惡除邪的作用,文王讓廚師将蛟龍剁成厘米見方肉丁,加上佐料爛成臊子,把煮好的面條撈在碗裡澆上湯和蛟龍臊子。隻吃面,不喝湯,再把湯倒進湯鍋,如此循環不但将士們吃上了蛟龍面,就連當地鄉親也沾了光,品嘗了鮮美的蛟龍面。從此,岐山人仿效這種吃法,将豬肉爛成臊子,澆湯而食,這就是世代流傳千百年至今的臊子面。
(陝西肉夾馍)
我們初次聽到“肉夾馍”三個字,都會覺得是個病句:明明是“馍夾肉”,偏偏叫做“肉夾馍”。其實,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馍,其實是"肉夾于馍"。老百姓無需文绉绉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喊起來便當些。
而且,陝西人把馍(燒餅)掰開加食材的吃法,就叫夾馍。夾肉的叫肉夾馍,夾菜的叫菜夾馍,還有大油夾馍、辣子夾馍等。
<h1>【八】 四 川</h1>
(四川夫妻肺片)
話說上世紀三十年代,成都皇城附近,是成都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們隻食用牛羊肉,忌食内髒,于是把所有内髒都扔掉了。
那時有一對年輕的夫婦,男的叫郭朝華,女的叫張田正,他們看到這些廢棄的内髒都被扔掉,覺得很可惜,小兩口反正也還沒有事做,正耽于生計,于是就清晨到屠場,在堆積的内髒堆中翻翻撿撿,挑選自己覺得還有吃相的打理幹淨上鍋煮熟,反複試驗,終于做到了牛肚白嫩如紙,牛舌淡紅如桦,牛頭皮透明微黃。此後再配以夫妻精心搭配的紅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醬油和鮮嫩的芹菜等各色調料,而炮制出這後世傳誦的美食來。
因起始賣的原料是用牛肉、牛心、牛舌和頭皮等切成片雜燴在一起,稱“荟片”,因“荟”與“肺”的音相近,傳開後便叫“肺片”。因調制得法,香味濃郁,被稱贊為“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聽說有名客商品嘗過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贊歎不已,送上一個金字牌匾,上書“夫妻肺片”四個大字。從此,“夫妻肺片”這一小吃更有名了。
為了适應顧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斷改進,并逐漸使用牛肉、羊雜代替牛肺。雖然菜中沒有了牛肺,但人們依然喜歡用“夫妻肺片”這個名字來稱這道菜,是以一直沿用至今。
(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于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别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将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
(麻婆豆腐)
四川傳統名菜,始創于清同冶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竈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瘾,名聲漸傳開。
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從此名揚全國。
(回鍋肉)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清末時成都有位姓淩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潛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将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魚香肉絲)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裡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是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
有一次晚上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隻菜的時候,她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上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來後不好交待,她正在發呆之際,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這個老公不知是肚饑之故還是感覺這碗菜的特别,而他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還沒等一分鐘,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剛在結結巴巴時,她意外地發現其老公連連稱贊其菜之味,她老公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怎麼好吃是用什麼做得”,就這樣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
而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肴,才會其味無窮,是以取名為魚香炒,而得此名。
(宮保雞丁)
清代鹹豐進士丁寶桢,任山東巡撫期間,奉恭親王密令将受慈禧寵幸的太監安德海誅殺。此舉大快人心,一時名噪朝野,加之治理黃河水患、籌備渤海海防、創辦山東機器局等政績卓著,因而聲譽頗佳。
光緒二年(1876),丁出任四川總督時,也将家廚攜帶入川。天府花生不亞于山東,隻是調料中缺少了甜面醬,後改用豆瓣辣醬,略加白糖,滋味更佳。
相傳有一次外出歸來已晚,衆人饑腸辘辘,丁急傳速備飯。家廚措手不及,便現抓了雞丁、辣椒、花生米等原料,速炒成菜後竟大受贊賞。
丁常以此菜宴請川籍同僚,博得衆人稱贊,紛紛傳揚。由于此菜色澤鮮明、油而不膩、辣而不猛、肉質細嫩、軟滑酥脆,老少皆宜,一時享有“國菜”美名。
<h1>【九】 福 建</h1>
(佛跳牆)
又名滿壇香是福建名菜,現已成為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菜,閩菜中的佛跳牆是由海參,鮑魚,幹貝,魚翅,雞,豬腳筋,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用酒壇煨制而成。特點是味道鮮醇,質地軟嫩,入口即化,食後餘香顯著。
福建風俗中有一個規矩叫“試廚”。按這規矩,新婚媳婦第一天上門,第二天回門,第三天須到夫家在大庭廣衆面前試廚,這是對新媳婦治家本領的測試。
相傳有一個從小嬌慣的女子,不會做菜。出嫁前是以而為即将到來的試廚而發愁。母親為女兒想盡了辦法,最後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來,一一配制後用荷葉裝成小包,反複叮囑女兒各種原料的烹制方法。誰知這位新娘到了試廚前一天,慌亂中忘記各種烹調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廚房,把母親包好的各種原料一包包解開,堆了一桌無從下手,正在無計可施之際,又聽公婆要進廚房。新媳婦怕公婆挑剔,見桌邊有個酒壇,匆忙中将所帶的原料都裝入壇内,須手用包原料的荷葉包住了壇口,又把這酒壇放在了快滅火的竈上。想想明天要試廚,新媳婦生怕自己無法應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
第二天,賓客都到了,卻不見了新媳婦。公婆進廚房,發現竈上有個酒壇,還是熱的。剛把蓋掀開,就濃香四溢,賓客們聞到香味都齊聲叫好。這時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正好住在隔壁,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 “滿壇香 ”。“佛跳牆 ” 即是以而得名。
<h1>【十】 江 蘇</h1>
(沛公狗肉)
傳說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常到其以宰狗為業的娘舅處“揩油”,娘舅趕之不去,甚為厭惡。一次娘舅忍無可忍,便拉起了吊橋,下了逐客令。誰知劉邦并不死心,騎上一隻大烏龜泅水而過。娘舅一口惡氣無法出,将大烏龜殺了,扔進狗肉鍋裡。沒想到狗肉出鍋後讓人口涎大流,龜汁狗肉便由此而來。
後來故此得名沛公狗肉。以狗肉、甲魚與酒、蔥、姜、硝腌漬後,加酒、糖、鹽、醬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狗肉酥爛腴香,甲魚軟嫩鮮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區的名馔。
(叫花雞)
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料,無奈,宰殺去髒後,帶毛塗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後敲去泥殼,雞毛随殼而脫,香氣四溢。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制,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并一直流傳至今。
<h1>【十一】 山 東</h1>
(九轉大腸)
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首創,此樓燒制的大腸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過,後炸,再燒,出勺入鍋反複多次,直到燒煨至熟。有一次“九華樓”店主杜某請客,席間有一道“燒大腸”,品味後客人們紛紛稱道,有說甜,有說酸,有說辣,有說鹹,座中有一文人提議,為答謝主人之盛意,贈名為“九轉大腸”,贊美廚師技藝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齊全、工序複雜,口味多變的特點。
此菜色澤紅潤,大腸軟嫩,兼有酸、甜、香、辣、鹹五味,為山東的傳統風味菜。
(八仙過海鬧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從漢初到清末,曆代的許多皇帝都親臨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至于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為衆多,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聞名四海,八仙過海鬧羅漢,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選料齊全,制作精細,口味豐富,盛器别緻,該菜取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原料為主,以雞作為“羅漢”,其中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為八仙過海鬧羅漢此菜一上席随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嘗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
(神仙鴨子)
這是孔府的一個傳統名菜,相傳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坡時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時,府内廚師以鴨子出骨,加調料入碗加蓋,上籠蒸制而成,肉質酥爛,香氣濃郁,滋味鮮美,孔繁坡品嘗後,覺得此菜制法與衆不同,上籠蒸制以點香三炷燒盡為度,滋味鲆美美勝于它菜,故取名為神仙鴨子。
<h1>【十二】 蘇 杭</h1>
(臘八粥)
朱元璋早年曾讨過飯,有一年臘月初八,他已經幾天沒吃飯了,饑寒交迫,忽然他看見一隻老鼠鑽進了洞,他想抓老鼠吃,就挖開了鼠洞,在裡邊卻掏到一些米豆雜糧,于是他熬了一鍋粥吃,免于凍餓而死。當了皇帝後,每到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就要熬粥吃,以作紀念,也含有憶苦思甜之意。
(獅子頭)
當年隋炀帝下江南,飽覽了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在觀光遊覽之餘,他命禦廚以四大名景為題,做出四道菜來。在當地名廚指點下,禦廚終于烹制出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其中葵花斬肉即現在所說的“獅子頭”。隋炀帝品嘗後龍顔大悅,賜宴群臣,一時四大名菜傾倒朝野。
到了唐代,由于經濟繁榮,權貴們飲宴成風,競相請客。一次國公韋陟宴客,也上了這四道名菜,當“葵花斬肉”上桌時,隻見那用碩大的肉丸子做成的葵花心,狀若雄獅之首。有的賓客為取悅主人,趁機勸說道:“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史冊,應佩獅子印。不如将此菜更名為‘獅子頭’。”國公大喜,欣然采納,從此“獅子頭”風靡大江南北,并流傳下來。
(東坡肉)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所創制。蘇轼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轼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轼貶谪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制,并戲稱為“東坡肉”。蘇轼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擡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轼便命将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慢慢傳開。
追本窮源,蘇轼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又叫“叔嫂傳珍”。杭州傳統名菜。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謂是曆史悠久。
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隐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遊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
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當時的官府不但不接收他們狀子,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
回家後,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前來報複。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麼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麼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
後來,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把那個惡棍懲辦了。可這時嫂子已經下落不明。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離家時嫂嫂燒的那樣,連忙追問是誰燒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傑作。原來,從他走後,嫂嫂為了避免惡棍來糾纏,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廚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這道菜,詩興大發,在菜館牆壁上寫了一首詩:'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裡上樓台,門前多少遊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鲈(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後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永修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有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特點,色、香、味、形俱佳,有人稱其為“美容食品”,外賓贊頌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傳說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并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鄉村美景陶醉了蘇東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竈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趕緊将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裡去煮,不料這樣煮出來的肉還真是别有一番香味哩!
自然,這一發明就算到了蘇老先生的頭上,并廣為流傳。
<h1>【十三】 河 南</h1>
(雜燴菜)
河南人遇到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客,總愛做一大鍋雜燴菜來招待客人。雜燴菜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蔥、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鍋。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雜燴菜,而是叫做“炸桧菜
相傳南宋時期,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張抗金,丢了官職。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後,對朝廷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政事,常常約上三五個好友飲酒作詩,打發時光。
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正邀集了一些親朋舊友前來小聚。不料突然傳來秦桧以“莫須有”的罪名将嶽飛殺害。一時間,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朱敦儒哪裡還有心情飲酒歡聚?但客人既已前來赴宴,又怎能讓他們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也無需擺那些盤碟,隻把備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來即是。”
朱敦儒見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便夾起碗中一個丸子說:“嶽元帥一生精忠報國,竟然慘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頭顱下油鍋……” 他的話還沒說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來,義憤填膺地說:“大人,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條就是秦桧的腸子。來,我們大家一起把秦桧這厮吃下去,替我們的嶽元帥報仇!”
于是,滿座客人一齊響應,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個精光。菜吃完了,有人問:“該給這道菜起個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說:“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這件事傳入了民間。人們出于對秦桧的憤恨,紛紛做起“炸桧菜”吃。後來,因為這道菜是将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是以,人們就将它叫做“雜燴菜”了。
(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一道知名豫菜,是以精瘦肉及碎饅頭等為主料經油炸八成熟,放入碗内加高湯蒸熟即成,每碗放四個。由于油炸過後又加水蒸過,吃起來鮮而不膩,酥嫩爽口,香味濃郁又利于消化。
庚子事變後,清廷與八國聯軍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後決定傳回北京。路經河南時,她降旨要品嘗河南特色菜。當地官員就讓廚師獻上了一道“四季丸子”,取其代表一年四季圓圓滿滿之意。“老佛爺”對這道菜十分滿意,連聲贊曰:“味道不錯。”可其本意并非如此。
原來慈禧這一行随行數千人,車輛上千輛,鬧得沿途民不聊生。一位廚師在做四季丸子時就解恨地說:“炸死這個禍國殃民的慈禧!”有人接茬說:“慈禧心狠手辣,就應叫她完止!”但當時咒罵“老佛爺”是滅族之罪呀。于是人們就用慈禧二字的諧音,把炸慈禧改叫“炸四喜”,把“慈禧完止”改叫“四喜丸子”。
<h1>【十四】 河 北</h1>
(河間驢肉火燒)
河間驢肉火燒據說起源于明初。燕王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在餓得饑腸辘辘之時,有士兵出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而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着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于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夾火燒吃了。
于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河間驢肉火燒就在種種際會之下誕生了!
<h1>【十五】 東 北</h1>
(老虎菜)
老虎菜是東北傳統的涼拌菜,更是熱天裡的一道開胃菜。它是将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碎後,用白醋、香油、糖、鹽來 調味,用手輕輕抓勻入味,就是一道辣勁十足、清脆爽口的涼拌菜,熱天裡能讓人胃口大開,一碗飯接着一碗飯,吃個沒停喔!相傳它的由來,與一位不會廚技的媳婦有關。
東北有個不太會做菜的媳婦,過門後的第一天,婆婆就叫媳婦做一道拿手菜,讓家人嘗鮮嘗鮮,這下子可難倒了媳婦,她隻好硬着頭皮,把廚房現有的辣椒、黃瓜、大蔥、香菜等食材洗淨,切長條狀後盛入盤子裡,胡亂撒把鹽、撒把糖,再随意滴些白醋、滴些香油後,用手抓了幾下,就手忙腳亂的端上桌。
婆婆一見這盤“雜亂無章”的菜,如此随性離譜的做法,就脫口而出:“媳婦,你可真虎啊!”(東北方言的“虎”,有罵人傻、缺心眼之 意。)但是嘗了一口後,食欲卻被它猛烈如虎的辣勁所挑動,胃口大開,再加上清脆爽口的黃瓜、大蔥、香菜,酸酸甜甜又鹹鹹的好滋味,每個人不自覺的多吃了一 碗飯,大家都贊不絕口,從此,這道菜就被稱為“老虎菜”。
<h1>【十六】 北 京</h1>
(北京烤鴨)
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曆代帝王遊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遊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并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闆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宮廷裡的禦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馔的新吃法來讨好萬歲爺,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燒烤鴨和焖爐烤鴨這兩種。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焖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
據說,随着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挂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挂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裡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
北京王緻和臭豆腐。
康熙八年,安徽舉子王緻和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這時路費都花光,隻好留京待下次再考。他小時曾做過豆腐,為維持生計,就在當時的“安徽會館”内做豆腐賣。
有一次正在值盛夏,豆腐還剩了好多沒賣出去,他一看,發愁了,如果倒掉就太可惜了。這時他突然想起家鄉有用它們制成醬豆腐,但怎麼作呢?隻發試着把豆腐切成小塊,加鹽國和花椒封在壇子裡。時間一長,王緻和才想起來,趕忙打開壇子,臭氣撲鼻而來,豆腐全變成綠色了!他好奇地嘗了嘗,味道卻鮮美無比。由此,王緻和的臭豆腐就這樣臭名遠揚了。
(白煮肉)
9北京傳統名菜,此菜創始于明末的滿族,約有 300多年曆史,清入關後從宮中傳入民間。北京“砂鍋居”飯莊制作此菜最為著名。傳說,清乾隆六年(1741),砂鍋居初建時,用一口直徑 133厘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隻進一口豬,以出售白肉為主,由于生意興隆,午前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後歇業,于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是以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産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
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禀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将此人叫進園來。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并雙手捧着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贊不絕口,并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
(驢打滾)
又名豆面卷。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後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于是啊,禦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着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禦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着黃豆面的盆裡,這可急壞了禦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隻好硬着頭皮将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後的面前。慈禧太後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因為很像驢在黃土上打滾後渾身沾滿黃土的樣子。于是就跟慈禧太後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是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亂後,把新疆的某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隻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香妃的丈夫做了一盤祖傳的江米團子。香妃見到江米團子,就知道她丈夫來了。江米團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叫艾買提,就叫艾窩窩吧
(羊眼包子)
羊眼包子是北京的一種名小吃,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是以人稱羊眼包子。别看包子小,但餡料多樣,深受人們喜歡。傳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過羊眼包子,故而出名。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品嘗回民羊肉包子鋪的羊眼兒包子。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 ”,便問掌櫃的:“ 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 掌櫃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隻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内務府開銀。”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
(炒肝)
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髒,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塊吃,但現在吃炒肝早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發明不勾芡方法制做炒肝,現在,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制者。據說,當年慈禧太後忽然也想嘗嘗炒肝兒的味道,可經她這一嘗不要緊,雖博得贊賞,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金口玉言,小民豈敢違命。
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炒疙瘩)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種特色的炒面食品。炒疙瘩色澤深黃,黃綠相映成輝,食之綿軟柔韌,醇香可口。制作過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顔色焦黃,配上綠葉鮮菜,黃綠相間。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
民國初年,在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有家叫“廣福館”的家常飯鋪,店主是個姓穆的老太太,與女兒相依為命,每日賣點面。有一回和好了面沒有賣完,于是穆家姑娘把面擀成了面劑兒,切成了一個個的小疙瘩,她們用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絲炒了炒作為晚飯,吃起來非常爽口,還有一股子咬勁兒,味道特别好。
(三不沾)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安陽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宴席上少不了當地傳統的桂花蛋。因為是第一次用大鍋做,隻能一邊炒一邊往裡添油。結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嘗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肴中難得的佳品。于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肴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肴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将桂花蛋賜名“三不粘”。并讓縣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給了皇宮裡的禦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嫔妃及皇親随時品嘗。
當然,這些名吃的由來,有的是有真實考據的,有的也隻是品牌為了給自己鍍金,編造了一些傳說。我們在看這些曆史的時候,也就權當這些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吧。
畢竟,我們看中的,不是這些傳說有多麼神奇,而是看中這些名吃的口味有多麼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