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家好,我是康康那個吃貨,今天康康和大家分享一下羊眼包子,一種沒有羊眼的包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h1>
相傳中華飲食譜上,大約有四種有名的地方包子: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杭州的“小籠包”,開封的“灌湯包”,廣東的“奶皇包”。不過,還有一種在北京城内有名的,叫“羊眼包子”。名氣不怎麼外揚,相當低調,但跟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不相上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為啥人們把它叫那麼個怪名兒?</h1>
沒吃過的有些人可能會猜測跟一般的包子長相不同,認為它也許沒有“把兒”,倒有個陷下去的“眼兒”,就像人的肚臍眼,或者跟羊眼似的,因而人們便管它叫“羊眼包子”。其實,并不是一些人所想象的,羊眼包子跟其他包子樣,是“帶把兒”的,隻是個頭很小罷了。
羊眼包子,雖然成為了北京的傳統小吃。但實際上羊眼包子并不是漢族人的美食,也不是滿族人的美食,而是回族人的清真美食,還是清真食品中的的上等佳品。特點就是羊眼包子個頭小,但富含多樣餡料,北京人不管哪個民族的,個個都喜歡吃。
回族人的這種羊眼包子,原本隻是很普通的民間食品,誰知因為一次沾了康熙皇帝的光,卻揚名京城,進而一下子成了京城名吃。
<h1 class="pgc-h-arrow-right">這到底是咋回事?</h1>
原來相傳,在清朝初年,康熙當了皇帝,除了在宮裡批閱奏章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在民間微服私訪,體察民情。這種事兒,康熙都不知做過多少回,康熙帝在民間來來回回,老百姓卻沒有知道的,也不認識他這位國家最高上司人。
有這麼一回,康熙帝再次心癢癢了,想去民間溜達一回。他便喬裝打扮了一番,打扮成普通小商人,走着走着,不知不覺就到了前門外。
剛好這時候眼看晌午,康煕帝肚子裡咕咕叫,的确餓了,便信步走進了附近的一家飯店。其實,康熙帝能走進這家店,還因為店裡剛出爐的羊肉包子的香味吸引的。因為,碰巧這是一家回民羊肉包子鋪。
于是乎,康熙皇帝急迫的邁進了這家羊肉包子鋪,店小二就殷勤地拿小托盤送來了兩杯蓋碗茶。康熙餓得有些心慌,急切地要吃包子。
不幸的是,剛好那幾籠賣光了,小二隻好讓康熙帝點其他東西。康熙一聽,自己要什麼東西從來沒有被拒絕過,覺得很不是面子,硬是要先吃包子才行。
掌櫃有些無奈,隻好陪着不是說:“這位爺賞臉,一定這樣的話,那還請稍等一會兒。”一袋煙的工夫,小二便把熱騰騰的小包子送了上來。康熙帝先夾了一個包子放在碟裡,頭一回吃這種叫羊眼包子的玩意兒,隻覺得香味撲鼻,再往嘴裡一塞,味道鮮美,果然口味不一般。不過,有一點讓康熙帝很納悶,他覺得這包子上應該有個羊眼兒,誰知左找右找,總也沒發現那個“羊眼兒”。于是,這位好奇的康熙帝問掌櫃:“這東西既然名叫羊眼包子,為什麼沒瞧見羊眼兒?
掌櫃的一聽就笑了,趕緊解釋說:“回爺的話,我們這包子上沒有羊眼兒,隻是因為做的精細些,個頭小一點,像那個羊眼兒,就起了那個名兒。
康熙帝這才恍然大悟,又接着嘗了兩個,覺得越發好吃。那天回宮之後,康熙帝立馬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内務府開銀。”
打那以後,回民的羊眼包子一下子名揚京城,大街小巷都知道了羊眼包子。沒過幾個月,四城各地的回民們,竟都紛紛做起了羊眼包子的生意,緻使羊眼包子越發廣為人知,連漢族人、滿族人都紛紛吃這種清真小吃了。
其實要說回民的羊眼包子,并不怎麼難做。通常的做法是,先将面團發好,再把面團切開加入适量的白糖和堿,然後再把面團揉均勻,接着,揪成小塊,作為劑子,擀成面皮。下一步就是用上等的羊腦,剁成肉餡,然後加入水、玉蘭片、蔥末、姜汁等,打好餡後,再加入一些香油和鹽,餡兒就做好了。店家通常是來顧客了,再現包現蒸。而每個包子必須小巧玲珑,不能做大了,不然,就不能叫羊眼包子。
說到北京的包子,與清真小吃羊眼包子不同的,還有另外一種包子叫“倒作包”,也被人們戲稱為“倒僧帽”。它也是羊肉包子,同樣也是清真小吃,但與羊眼包子的餡料和口味不同。
<h1 class="pgc-h-arrow-right">為什麼把這種包子叫“倒僧帽”?</h1>
因為這種包子最明顯的,是它的形狀奇特。看起來,它像是倒放着的和尚帽,因而被大家形象地稱作“倒僧帽”。
倒僧帽的餡料主要是羊肉大蔥,沒羊眼包子那麼複雜,但它在以前卻經常是北京早點的熱門貨。
随着人們對倒僧帽口味的需求,它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肉包子,主料是牛羊肉和大蔥;還可以跟其他蔬菜拌在一起,分别能做香菇肉、粉條肉、甘藍肉、茄子肉,等等;
第二種是三鮮包子,用料比較多,有面粉、牛肉、鮮蝦仁、雞蛋、白菜心、香菇和蔥。吃的時候像是灌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第三種則是素包子,素包子就是不用肉葷餡料,純用蔬菜,主要用的是幹菜、香菇、木耳、碎米芽菜、凍豆腐、粉條、蕃茄,等等;
第四種是醬肉包子,它主要用的是鮮肉末、黃蔥丁、甜醬,然後加些糖、鹽制成醬肉餡兒,那個味道甭說多别緻了。
看來,北京的小吃中還是以回民同胞的清真包子好吃。因而,除了在店裡可以吃到這些包子,我們也還能去回民的家裡吃。
誰都知道,回民的特色小吃很多,比如馓子、油香、牛肉拉面、手扒羊肉等等,隻要在回族人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生節,以及聖紀節來臨的時候,去回民家中做客,那麼肯定少不了吃到羊眼包子和“倒僧帽”,可以一飽口福。
好了,今天的康康就和大家分享到這了,大家如果喜歡的話可以收藏起來,康康的分享絕對不會讓大家感到失望的哦!歡迎大家積極踴躍的和康康互動哦!謝謝大家!記得關注康康那個吃貨哦,康康會每天為大家分享不同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