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聽老人們說起南門小gai
打卡妹今天就去一睹真容
解放前就存在的南門小街
原來是是老清江浦城南外的一道小街
南門早已消失
但小街仍在 沿用至今
小街總長不足500米
狹窄的街道不足兩米寬
卻彙聚了各方美食
解放前
南門小街是糧食交易的地方
不足百戶人家卻開有三十多家糧行
其中以吳姓、劉姓、樂姓三家糧行最為出名
據考證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清江浦就建有全國最大的儲糧中轉庫——常盈倉
1952年國家出台糧食統購統銷政策
私人糧行不再允許存在
南門小街面臨艱難的轉型
打卡妹在搜集南門小街資料時得知
南門小街54号民居是
近現代重要史記及代表性建築
同時也是清江浦不可移動文物
一下子讓小街的曆史變得厚重起來
朝西的房屋
青瓦灰牆
門口立着的小石獅子
依舊能夠感受出曾經的講究與氣派
想象着昔日的風華
看着路口的征收待拆地塊
不覺輕歎
祝記牛肉包
每天清晨都有大量食客從四面八方趕來
隻為一品道地的牛肉水晶包
近30年的堅守
不少老客都是
從孩童時代吃到現在帶着自己的孩子來
谷記牛肉包
淩晨四點
谷記牛肉包就已經開始了繁忙的生意
和面、幹皮、調餡兒、煎包都是現場制作
老闆娘從18歲開始學手藝
幾十年如一日 從不偷工減料
“牛肉水晶包”是他的獨門秘技
(樓上的祝記壓力山大啊)
無名燒餅
酒香不怕巷子深
有沒有招牌又有什麼關系呢
每天天朦朦亮
夫妻倆就從淮陰區趕到店鋪裡
引爐子、手擀面、店裡的生意從未冷清過
老淮安茶馓
用上精細白面
一圈圈的繞在手上拉出細面絲
以此炸出的茶散質地酥脆 味道香美
油糍子
老闆的手速快到鏡頭捕捉不到
幾乎是三秒一個
包上紅糖 兩手一拍下鍋油炸至金黃
人多的時候寒暄兩句
“稍微站一會,馬上就好”
正宗貴州酒釀
家庭式經營的酒釀鋪子
打卡妹經常買完回家兌水喝
滿滿兒時的味道
壇子雞壇子肉
華燈初上
小街裡穿梭着各個年齡段的人群
“老闆,剁半斤豬肉給我帶走呢”
勞碌了一天隻有食物才能撫慰靈魂
老奶奶烤山芋
南門小街包容了城市最市井古老的記憶
這裡有最道地的老小吃
還有推着爐子走街過巷的老奶奶
南門小街炸幹子
萬物皆可炸
甜面醬的味道很經典
相比于現在各路網紅炸串店
南門小街的炸幹子可謂是穩中求勝的狀态
小劉辣湯店
打卡妹是第一次見到用木桶裝作容器的辣湯
老闆告訴我傳統辣湯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就是必須是木柴燒火、木桶裝
第二就是要有自家“拐”的辣椒醬
當一片片老城區被拆除
一條條老街被改造的面目全非
淮安人和南門小街的記憶
便顯得彌足珍貴
圖 | 部分來源于網絡
文 | 打卡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