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老百姓天天起床來習慣出去吃早點,很少有在家做早飯的。嘎巴菜是必不可少的,"嘎巴菜"本名應為"鍋巴菜",天津話稱"嘎巴菜"。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天津人俗稱嘎巴)、晾幹後切成柳葉形小條,浸在素鹵之中,盛碗,點上芝麻醬、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鹵香幹片和香菜沫等六種小料制成。成品五彩缤紛,多味混合,素香撲鼻,鍋巴香嫩有咬勁,味美适口,營養豐富。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從大文學家蒲松齡《煎餅賦》的描述中,就可知當時山東人吃煎餅,除了卷大蔥、蘸醬的方法之外,還有沏煎餅湯的吃法。後來流落津門的山東人也将煎餅帶到了天津,幾經演變,形成了天津人獨特的兩種煎餅食用方法,即鍋巴菜和煎餅果子。成為完全不同于山東煎餅卷大蔥,沏煎餅湯的獨特津門風味小吃。
天津嘎巴菜,當屬大福來最道地。"大福來鍋巴菜"創始人姓張,是宋代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的第十三代。由張蘭夫婦創制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今傳承近三百年,店名乃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時所賜。它源于山東大煎餅,創制于清乾隆年間,正式定型于清朝光緒年間,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