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川菜之是以有大量食客擁趸,在于它的不墨守成規,善于吸收全國烹饪技術的長處,又嚴格保持自己的川菜特色。
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慶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區域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川渝地區曆來優質食材豐富,飲食業也湧現出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其按區域劃分,曆史上有成都幫、重慶幫、大河幫、小河幫、自内幫五個幫派,每個幫都有幾味獨領風騷的美味佳肴。
NO.1 成都幫

圖為:回鍋肉 來源:文旅成都
因處長江上遊川江的最上段,故曆史上也稱上河幫。川菜以成都風味最為有名,主要特點是清、鮮、酵、濃并重,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帶江草堂魚等名揚天下。成都幫川菜制法多樣,采用煎、炒、燒、煸等烹調方法,選料範圍廣泛而多禽蛋鮮蔬。每物各獻一性,每盤各成一味。集中用味而突出主味,收汁濃味,保持原味,輔以佐味,菜重本味。對不同的菜品,使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務使其色、香、味、形俱佳。
NO.2 重慶幫
圖為:重慶火鍋 來源:重慶釋出
因相對上河幫而言,處川江下段,故又名下河幫。重慶菜能與成都麻婆豆腐叫闆的大衆食品首推火鍋,在重慶,幾乎到處都是火鍋店。重慶的菜式以麻辣見長,相較于成都幫菜式口味更重。如水煮肉片、幹燒岩鯉、螞蟻上樹、毛血旺、辣子雞等,都偏麻辣。但抗戰時期大批外地人遷渝,使重慶幫受到影響,在配質、配色、配形上有所創新,進而比較講究味道的調配。如家常味、魚香味、豆瓣味、荔枝味、酸辣味、五香味、姜汁味等,多達20多種,迎合下江人的口味。同時講究味的變化,綜合用味而突出主味,烹制一個菜,可以将麻、辣、酸、甜、鹹五味調料都放入其中,隻把握數量多少,即可調制出多種風味。如怪味雞、魚香肉絲、豆瓣魚,口感就不雷同。
NO.3 大河幫
圖為:樂山甜皮鴨 來源:樂山釋出
大河幫指長江上遊樂山、宜賓、南溪、江安、泸州這一帶川南片區,在烹制手段上,煎、炒、爆、蒸、燒、煮并重,以小煎小炒見長。在味型上,擅長用紅油,風格上酸、甜并重。最著名的名菜是蘇東坡家鄉眉山的東坡肘子,好些外地人都慕名而去。樂山的周雞肉、甜皮鴨,夾江的苦筍肉片、蒜泥田雞,宜賓的燃面、富油黃粑、葉兒粑,江津的江津肉片、江津酸菜魚等都是人們熟知的大河幫代表。
NO.4 小河幫
圖為:張飛牛肉 來源:四川非遺
主要是指嘉陵江流域的中遊及涪江、渠江及川江北地區,特别是川江阆中一帶。以民間菜“九大碗”中的芙蓉蛋、豆皮蒸肉、坨子肉、扣肉、炒雜辦、原湯酥肉而見長于世。牛羊肉菜品較多且較有影響,如順慶羊肉、阆中張飛牛肉、達縣燈影牛肉等。此外,南充的順慶羊肉、川北涼粉、三台的豆豉鹽煎肉,遂甯的紅苕泥,都是小河幫别具一格的風味名吃。總體上看,這個地區烹饪亦南亦北,川味特色本身并不鮮明,辛辣指數明顯比川南的自内幫低,也略比上河、下河幫低。
NO.5 自内幫
圖為:自貢冷吃兔 來源:自貢網
這個幫派的名字最好記,就是“自貢+内江”的簡稱,它涵蓋的範圍是自貢、内江、資陽等沱江流域的川中地區。自貢菜可是出了名的“辣”。是以自内幫的特點也同樣“好走極端”,講究“香、鮮、辣”,味道強烈,挑戰食客的味蕾極限。但是與下河幫的重慶菜偏向麻辣不同,自貢菜追求的是鮮辣、香辣。至于菜品方面,火邊子牛肉、自貢冷吃兔,資中和内江的豆瓣魚、球溪鲢魚,富順的豆花等,都是自内幫的代表菜品。
川菜之是以有大量食客擁趸,在于它的不墨守成規,善于吸收全國烹饪技術的長處,又嚴格保持自己的川菜特色。不管是哪一幫派,想要立于不敗之地,就要踏踏實實從優質食材做起,講究口味和品味,不斷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舌尖上的享受。
大資料主張認為:輻射雙城經濟圈的五大流派的川渝菜系,把麻辣鮮香四個字烹炒得淋漓盡緻。這個味道,既是獨樹一幟的川渝味道的演繹,也是百河歸海的中國味道的縮影。在雙城、雙圈、雙子星的藍圖上的這一口鍋裡,博弈、協同、軸心、圈群的美學正在沸騰!
作者:徐諾
編輯:丁露、韓益
部分資料采自:百度百科、中信書院、國家人文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