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很注重早餐,武漢有個專門的詞叫“過早”,指的就是早餐。武漢早餐種類繁多,不乏特色,除了衆所周知的熱幹面外,“糊湯粉”卻少有耳聞【卻很少被外界的人知道】。文景園食堂一樓6号視窗新開了一家“鮮魚糊湯粉”,實惠的價格、鮮香的味道,吸引同學們排起了長隊,是以文小新決定帶大家一起來嘗嘗鮮。
清晨,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糊湯粉,蘸上焦黃的油條,再配上一份鮮香的生煎包,文華人活力滿滿的一天就此打開。

文景園食堂一樓新開的“鮮魚糊湯粉”由武漢本地廚師程師傅負責。程師傅做糊湯粉的手藝傳自父親,父子兩代人做糊湯粉已經有數十年了,先前他和父親在武昌區楊園街經營着一家叫“一品香鮮魚糊湯粉”的老店,數十年的經驗積累,使他家的糊湯粉更具經典。在父子兩人的苦心經營下,老店在武漢小有名氣,有了不少回頭客,其中電視節目主持人最具說服力的代表,他幾乎每周三專程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吃他家的糊湯粉。在父親多年的熏陶下,程師傅的手藝也是不在話下,初來文華就收獲了一大波“迷弟和迷妹”。
文小新去拜訪程師傅時,他和同僚們正在後廚工作。在經理的介紹下,店員阿姨熱情地把剛做好的糊湯粉端出來讓我們品嘗,還給我們切了油條,打了份生煎包。
糊湯粉新鮮出爐,帶着一絲胡椒的香味。蝦仁和蔥花把樸素的糊湯粉點綴得更加靓麗。攪拌幾下,吃上一口,細膩的米粉送入口中,微辣和鮮甜的味道令人印象深刻。再把切好的油條蘸進糊狀的湯汁裡,咬一口,包裹在酥脆表皮下的濃厚湯汁混合着油條的香味,在嘴裡爆裂開來,令人大為滿足。“這個糊湯粉跟油條是絕配”,食堂經理告訴我們,“油條裡面一般都加有明礬,明礬吃多了容易上火,但是這家店的油條是經過改良的,我吃了好多次,都沒有上火。”
糊湯粉價格實惠,看似普通,制作起來卻并不輕松。糊湯粉的制作,最要緊的當屬魚的熬制,其次是放入胡椒的用量。糊湯粉的鮮甜來自于野生鲫魚湯,鲫魚必須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熬制,直到把魚骨魚肉都熬化,使魚所有的營養都融入湯中,然後再做成糊,加入粉,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做出具有鮮甜口感的魚湯。同樣的原因就要求程師傅必須要在淩晨起床,這不僅僅展現出程師傅的辛苦,更展現出了程師傅對糊湯粉的用心和對廣大“幹飯人”的負責。
胡椒的用量也十分講究,程師傅告訴我們同學們開始反映糊湯粉有點辣,是以他就會把胡椒放少一點。食堂經理對糊湯粉非常了解,他對我們說“胡椒特别适合秋天吃,因為秋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而胡椒對于預防呼吸道疾病是有幫助的,像預防感冒等,胡椒的用量也會因季節而變化,夏天天熱,就把胡椒調少一點,冬天天冷,就調多一點。”
文小新觀察到,這裡的粉與其它地方的粉有所不同,看起來十分纖細,吃起來口感順滑。“我們這個粉是完全用大米做的,沒有添加其它東西。這個大米也是我們試出來的,我們嘗試過很多地方的米,才選出來最好吃的一種。”當我問到他的米粉從哪裡進的,他告訴我們他的米粉都是從他父親那邊拿的。
程師傅的糊湯粉傳承的是老武漢最正宗的味道。除了糊湯粉,他家的油條和生煎包也是美味獨具,廚師在配方和時間上進行了反複嘗試,最終探索出了一套不同于傳統程式的新做法。為了讓生煎包更加美味,他們特制了與生煎包相比對的調味醬,我們嘗了之後都有點後悔沒有早點吃到。
談起在文華工作的體驗,程師傅體會最深的,就是明顯比以前更累了,原因是客流量比以前多了,不僅有本校的同學,還有周邊小區的居民,但視窗人手有限,糊湯粉、生煎包和油條各隻有一個師傅,程師傅經常感到忙不過來。清晨的客流量比較少,食物又是剛剛準備好的,是以清晨的糊湯粉味道最好,油條和生煎包也是清晨第一鍋最為松軟酥脆。程師傅建議我們清晨來品嘗他的手藝。“之前有人一買就買兩三份”,顧客的肯定,是對程師傅最大的鼓勵。
程師傅所在的視窗,不僅有糊湯粉,還有重慶小面,油條,歡喜坨,生煎包,把這幾種食物安排在一個視窗,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搭配食物,各取所需,但最值得一嘗的還是他家的糊湯粉、生煎包和油條。
程師傅剛來文華沒多久,就已經對文華産生了深厚的感情。程師傅教育程度不高,但對知識充滿了敬意,看着校園裡那一張張朝氣蓬勃的面龐,程師傅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對文華學子許下了樸實而真誠的期望:
●我們還随機采訪了一位同學。
用程師傅的話說,東西好不好,吃了才知道。他希望有更多的同學來嘗試糊湯粉,同學們的認可就是他工作的最大動力。
對于糊湯粉這種傳統美食,我們品嘗的是美味,更是一種文化,也是武漢這座城市的煙火氣。在一日三餐的煙霧氤氲中,我們滿足了味蕾,溫暖了腸胃,也讓武漢這座“早餐之都”的飲食文化得到了傳承。
文新社·新媒體營運中心
視訊| 王志誠
文字| 張宏毅王志誠
圖檔|馬瑞傑張宏毅
排版| 陳晨
責任編輯| 程超
【版權】
圖文由@文華學院新媒體營運中心編輯整理
來源:文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