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肇慶美食】甘香油滑、齒頰留香——肇慶裹蒸

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

——王士祯《端州即興》句

裹蒸是肇慶傳統食品,形似粽子,但與粽子不盡相同,肇慶傳統多在春節前包裹蒸。如今,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肇慶裹蒸已由春節食品發展成為地方風味特色食品,一年四季皆可食用。

【肇慶美食】甘香油滑、齒頰留香——肇慶裹蒸

裹蒸(肇慶市端州區方志辦供圖)

如何做出一個

經典款肇慶裹蒸?

/制餡/

将柊葉、糯米洗淨;綠豆磨破用水浸透後去殼,用精鹽與糯米拌勻;

肥豬肉切成厚塊,再加适量的曲酒、芝麻末、胡椒末或五香粉之類作餡。

/蒸煮/

加上适量的水,蒸煮七、八小時以上,直到糯米粘綿、綠豆糜化即可出鍋。(傳統上用鐵桶或瓦缸裝載,以木柴作燃料,現在在家自制視情況換用家用竈具亦可。)

【肇慶美食】甘香油滑、齒頰留香——肇慶裹蒸

制作裹蒸 (李妮 攝)

由于配料不同,肇慶裹蒸的品種也較多。作餡的配料因愛好、習俗而異。如素食者的裹蒸以花生、白果、冬菇做餡料,稱為上素裹蒸;一些家庭、飯店以冬菇、栗子仁、白果、燒肉、臘腸、臘鴨、鹹蛋黃做餡料,稱為“七星裹王”,甘香可口,風味獨特,享有盛名。

【肇慶美食】甘香油滑、齒頰留香——肇慶裹蒸

裹蒸

早在漢代,西江兩岸城鄉居民就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沿襲至今。舊時習俗,肇慶裹蒸“年晚”就開始進行。這時,家家淘洗糯米、綠豆,洗柊葉、炮制“五花腩”豬肉等餡料,工夫極細緻、講究。到了農曆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日進入高潮,在街頭巷尾,屋邊檐下,随處可見砌築爐竈,安上特制的大筒鍋(有的用大瓦缸),燃起熊熊旺火,邊煮邊加沸水,連煮七八小時方成,歡聲笑語洋溢村莊市街。

做好的裹蒸食時甘香油滑,食後齒頰留香。除了自用外,還饋贈鄰裡親友,乃至遠送粵港澳,寄寓了肇慶人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

【肇慶美食】甘香油滑、齒頰留香——肇慶裹蒸

端州區市場的裹蒸檔口(郭劍泉 攝)

2009年10月,肇慶裹蒸制作技藝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2012年7月,肇慶裹蒸被準許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

【肇慶美食】甘香油滑、齒頰留香——肇慶裹蒸

來源 方志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