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經常會在影視劇或者曆史書籍上,聽到燕雲十六州這個說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燕雲十六州到底指的是什麼,以及它在風雲變幻的中國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産生的深遠影響。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指的就是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的合稱,具體是: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涿(今河北涿州)、莫(今河北任丘)、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妫(今已為官廳水庫淹沒)、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北)、朔(今山西朔縣)、蔚(今河北蔚縣)。整個地區東西長約六,百公裡南北寬約二百公裡。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民族天然的分界線。戰國時期,燕雲十六州就是燕國和趙國的地盤,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東胡,北戎等)的侵犯,兩國均在邊界修築長城,派兵駐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由此可見,北方邊境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後一千多年裡,燕雲之地,幾乎一直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漢唐盛世和五胡亂華兩個不同的時代經驗告訴我們,隻有固守燕雲之地,使北方邊境穩固,中原王朝才不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民族文化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戰國時期地圖
到了唐王朝中後期,安史之亂爆發,随後而來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敲響了唐王朝的喪鐘。随後而來的五代十國時代,更是混亂不堪,在那個昏暗的時代裡,大大小小的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後出現了數十個割據政權。在這期間,不得不提的是曆史上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駐紮在太原的後唐王朝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跟他名義上的小舅子皇帝李從珂徹底翻了臉。後唐皇帝李從珂派出數萬大軍奔赴太原前往征讨石敬瑭,石敬瑭面對軍力數倍于他的讨逆軍,絞盡腦汁,終于他做出了一個影響中國曆史四百年的決定,即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以此作為交換條件請契丹出兵幫他解決危機。後來,契丹也并沒有食言。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一舉覆滅後唐,建立了後晉,當上了皇帝。
石敬瑭
失去了這一片地勢險峻的地區,中原王朝的整個北方就失去了一條阻擊“胡人鐵騎”的天然軍事屏障, 南下千裡再無險可守, 直至黃河岸邊都是一馬平川, 中原從此門戶大開。之後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把收複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 之後石敬瑭的繼承人石崇貴,後周世宗柴榮,北宋高祖趙匡胤和高宗趙光義數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終北宋南宋兩朝,君臣均對北方産生畏懼情緒,北宋南宋兩朝也最終亡于北方遊牧民族之手。直到1367年,燕雲十六州被送給契丹四百三十年後,朱元璋攻取元大都,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手中,結束了北方遊牧民族數百年的統治。
燕雲十六州對于中原王朝有着巨大的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北方地區的重要門戶,它能在中原王朝強盛之時,成為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而在中原王朝頹勢之時,成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燕雲十六州的失去,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地勢險峻的戰略縱深地帶,使得北方門戶大開,對中原王朝(南宋,北宋等)的衰亡産生了重要影響,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北方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對中國數百年的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