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是南京城内一個戲班子的伶人,因祖先是新疆一帶的回族,人們又管他叫馬回回。
南京在明朝被稱為“留都”,本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啟年間,正當太平盛世,是以市民大抵生活悠閑,愛好玩樂。平日遊覽桃葉渡、雨花台的紅男綠女,絡繹不絕。城内有幾十個技藝出名的戲班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兩個:一個叫興化部,一個叫華林部。
一天,安徽某商人把這兩個有名的戲班請來,舉行大規模的堂會。許多達官貴婦,文士歌伎,都被請來飲酒賞戲。興化部在東邊的場子上演出,華林部在西邊的場子上演出,戲目同是《鳴鳳記》——說的是明朝椒山先生楊繼盛和奸相嚴嵩作鬥争的故事。西場飾演嚴嵩的人李姓,東場飾演嚴嵩的就是馬錦。
開頭幾折,兩邊場子上的演唱和音樂,都十分動聽;曲調高低快慢,抑揚頓挫,都能扣人心弦。觀衆一齊朝兩邊叫好。可是,慢慢地,觀衆的注意力有了變化,演到第六折,座上客都朝西場發出贊歎之聲,有的大叫添酒,有的往西場移近座位,不再朝東場看戲。這樣過了一會兒,東邊沒有演完,就突然收了場。原來馬錦自覺沒有李某唱得好,很難為情。便卸裝換衣,悄悄地走了。
馬錦本是南京會唱戲的人。他走後,興化部又不肯随便用别人代替他,隻好停止演出。于是,華林部獨家逞名。
過了三年,馬錦回到南京,串連興化部的舊同伴,向那個安徽商人提出請求:“今天請你再舉行一次堂會,把上一次堂會的賓客都邀請過來。我們願意和華林部再對台演唱一次《雞鳳記》,讓大家高興高興。”商人答應照辦。
堂會的演唱開始了,一切都像上次一樣。可是演到第六折,馬錦飾嚴嵩出場,那一邊飾嚴嵩的李某忽然驚訝叫得出聲來,爬着向前,對馬錦自稱弟子。華林部也演不下去了,興化部這天的演唱水準遠遠超過了華林部,獲得很大的成功。
當晚,華林部的人特意去通路馬錦,對他說:“你本是天下善于演戲的人,但難于超過李某。李某演嚴嵩算是演到家了。可如今你又是從哪裡學來的本領,以緻蓋過了李某呢?”馬錦回答說:“确實的,天下沒有誰比李某演得好,但也偏不肯把絕招教給我。我聽說當朝有個大學士昆山人叫顧秉鈞的,和嚴嵩是一路貨,就特地跑到京城去做他家的差役。三年來,天天侍奉在顧的左右,仔細觀察他的舉止,辨聽他的言談,久而久之,就熟悉了作為一個奸相的形象。這次演出成功,顧秉鈞的就是我的老師啊!”
華林部的人聽罷,無不歎服,拜謝而去。《壯悔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