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方業 王思文
“十四五”開局的2021年,一場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的攻堅戰已經打響。今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指出,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作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重任在前,我們更需砥砺前行。資本市場如何支援碳達峰、碳中和目标落地?資本市場應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如何進一步完善與資本市場有關的綠色金融政策或制度?近日,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就上述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最新觀點。
馬險峰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内兩個大局、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決策,并為中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時,服務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也是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金融工作的重點之一。
他進一步表示:“自2016年《關于建構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加強風險管理等作用,積極支援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綠色經濟活動。碳達峰、碳中和這一目标的提出要求資本市場持續完善制度安排,更好地支援低碳經濟發展。”
資本市場至少可以從四方面
助力“30·60”減排目标
目前,全球至少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提出了“30·60”目标,承諾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的美國目前已重返《巴黎協定》。這些都意味着全球邁入了低碳轉型的快車道。
對此,馬險峰認為,資本市場至少可以從四方面助力“30·60”目标。
一是拓寬綠色低碳産業的融資管道。他說,“十三五”期間,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産業通過首發、再融資、挂牌、發行公司債券等方式在資本市場累計募集資金1.9萬億元。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産業上市公司數量496家,總市值7.5萬億元,約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上市公司的6倍和3倍。
二是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綠色低碳發展的主體責任。馬險峰稱,2019年年報中1452家上市公司披露環境資訊,是2016年年報披露數量的近4倍,成績喜人。
三是積極引導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參與綠色低碳轉型。截至2020年底,我國52家資産所有者、資産管理者已成為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倡議組織(UNPRI)簽署方,資産管理規模約2萬億元。“十三五”期間共有70家證券公司承銷綠色債券産品(含資産證券化産品)2682億元。
四是推動碳期貨市場建設,探索開發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的期貨品種。
另外,《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金融機構人士處了解到,目前,探索碳期貨等衍生産品和業務,設立碳市場有關的基金,在資本市場上及信貸支援上,或引導資本市場投資踐行ESG的投資理念,發揮龍頭企業的環境治理作用等已逐漸成為資本市場助力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共識。
引導投資者踐行ESG投資
四大境外經驗值得借鑒
與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的硬性限制相比,資本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比對、激勵限制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馬險峰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比如,直接融資制度對高碳資産配置缺乏明顯的限制要求,碳排放資訊尚未納入上市公司環境資訊披露要求中,投資者綠色低碳投資意識和氣候風險管理能力還存在不足,缺乏對綠色低碳投資的激勵限制機制,碳期貨市場建設的市場基礎還不健全等。這些問題需要完善相關制度,逐漸加以解決。”
不過,馬險峰繼續分析說,境外在支援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已有諸多經驗值得借鑒。“主要有四個方面,”他表示,“一是嚴格限制對不産生重大氣候效益類型項目的投資;二是推動公司加強對氣候相關資訊的披露,引導其從自身發展目标、戰略和風險管控出發,識别氣候風險可能給公司帶來的影響;三是制定ESG投資政策或側重資産管理者和資産所有者的盡職管理守則,引導投資者踐行ESG投資;四是推動碳期貨市場發展,引入标準化的碳期貨,促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價格形成,強化碳市場的減排效用等。”
建議将應對氣候變化要求
納入上市公司ESG信披架構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标,馬險峰還建議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相關政策制度。
他對記者表示,一是考慮進一步加大對綠色低碳産業支援力度,逐漸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融資;二是探索從投資比例、投資項目等方面建立健全對綠色低碳投資的激勵機制;三是盡快将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納入上市公司ESG資訊披露制度中,例如,率先提高對“兩高”行業、金融上市公司氣候資訊披露要求;四是加快推進碳排放權期貨市場建設,積極推動碳排放權期貨上市;五是加強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環境保護部門的協同配合,探索限制高碳資産配置的金融政策,完善綠色債券支援項目目錄,建立碳排放權跨部門監管協作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