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劇《侯德榜》:尋找科學家風骨的文化表達

作者:中國科協
話劇《侯德榜》:尋找科學家風骨的文化表達
話劇《侯德榜》:尋找科學家風骨的文化表達

10月27日,大型原創話劇《侯德榜》将在天津大劇院歌劇廳上演。本劇由國家一級編劇兼導演許瑞生執導,天津大學師生共同參與創作,曆時近7年反複修改,十易其稿,最終将這部再現一代化工先驅──侯德榜救亡圖存之路的原創話劇搬上舞台。

作為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發起的國家級項目“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入選項目之一,天津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原創獻禮大戲《侯德榜》旨在反映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化工學家、中國近代民族化學工業的先驅與奠基者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和科學家精神,以啟示後人珍惜當下。

舍己為人,實業救國

一塊玻璃,一個饅頭,看似再平常不過的物品,它們所用的原材料都是同一種東西──純堿。如今,純堿在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殊不知在百年前的中國,人們因得不到價格高昂的純堿,隻得以酸馍為食,以純堿為生産原料的工廠更是舉步維艱。這時,出現了一個人改變了這樣的局面,他就是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一個普通農家。自幼勤奮好學的他,半耕半讀,有“挂車攻讀”美名。1903年,在姑媽的資助下到福州英華書院學習,後又就讀于上海閩皖鐵路學院。畢業後,在英資津浦鐵路當實習生。年少的學習和工作經曆,讓他親眼目睹了西方列強對貧窮落後的中國和人民的剝削與壓迫,侯德榜立志要掌握科學技術,用科學和工業來拯救苦難的中國。

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以10門功課1000分的優異成績譽滿清華園,被保送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成為第一批赴美深造的畢業生,并于1921年獲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鐵鹽鞣革》,更是因見解獨到,被《美國制革化學師協會會刊》特予連載,全文發表,成為制革界至今廣為引用的經典文獻之一。

就在這時,侯德榜接到了國内愛國實業家範旭東的來信,邀請他畢業後到“永利制堿公司”工作,承擔起建設亞洲第一家堿廠──永利塘沽堿廠的重任。也正是這封信,讓範旭東、侯德榜兩位中國重化學工業開拓者結緣,開啟了科學救國之路。

彼時,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我國進口洋堿的來源銳減。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工業生産也難以發展。為此,範旭東在塘沽成功創辦久大精鹽公司之後,将目光投向了堿業。當時的主流制堿方法蘇爾維制堿技術為幾個大公司壟斷,是以創辦堿廠與一般工廠不同,無從購買整套機器,必須自己暗中摸索設計。“雖粉身碎骨,我也要硬幹出來。”對于制堿,範旭東早已下定決心。也正是範旭東這種一往無前振興中華民族工業的熱情感動了侯德榜,讓他放棄了已小有成就的制革專業,轉而投身于尚不太專精的制堿領域。

為了使永利堿廠生産出合格的純堿,侯德榜苦心鑽研,經過500次的試驗,永利堿廠終于在1926年生産出我國乃至亞洲第一批優質純堿──“紅三角”牌純堿,并在同年舉行的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獲得“中國近代工業進步的象征”的評語,同時也一舉打破西方堿業公司的壟斷。

侯德榜制堿成功,讓中國看到了前進的希望,而随後他的又一舉動更是震驚了世界。侯德榜決意要撰寫一部全面闡述蘇爾維制堿技術、工藝、裝置的著作,将他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公開。要知道,由于純堿技術的封鎖,進口洋堿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賣到一盎司黃金一磅,與真金白銀無異。掌握了這項技術,無疑是掌握了絕對的财富。

侯德榜大膽的決定立刻遭到了周圍人的反對,大家紛紛勸說他三思而後行,“十年苦戰才終得此果,您何苦為之,您現在可是還居無定所,連個家都沒有。”侯德榜卻說,“我的老師傑克遜曾說過,‘科學技術是屬于全人類的,它應該造福于人類。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決不能把科學技術作為謀求個人财富的工具。’”

1933年,侯德榜以英文寫作的《純堿制造》一書在紐約出版。他解開了蘇爾維制堿技術的奧秘,至此封鎖了長達70年之久的蘇爾維制堿技術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制堿技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财富。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在8年的烽火硝煙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範旭東、侯德榜、李燭塵、孫學悟等人,毅然發出了“甯舉喪,不受奠儀”的民族愛國主義最強音,拒絕與敵寇合作,帶領技術人員西遷四川,在樂山五通橋建設永利川廠和黃海化學研究社,在自貢張家壩建立久大模範鹽廠,他們克服困難、恢複生産、支援抗戰,侯德榜博士帶領技術人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發明了“聯合制堿法”(侯氏堿法),在世界化工發展史上為中華民族寫下了輝煌的一頁。1943年10月22日,英國化工學會授予侯德榜名譽會員稱号。當時,全世界被授予這一稱号的化學家包括侯德榜在内僅有12人。

抗戰勝利後,工廠逐漸恢複生産,侯德榜又研究發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铵化肥新工藝,并使之在上世紀60年代實作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侯德榜一生心系化工事業,新中國成立後為考察化肥使用情況,他四處視察,最後跑不動了,便在家裡開會研讨。直至去世前幾個月,侯德榜還向化工部黨組打報告要求到大連化工廠進行調查研究,解決問題。

1973年1月,重病的侯德榜寫下最後一封信給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德榜年邁,體弱多病,恐亦不久于人世。一生蒙黨和國家栽培,送外國留學,至今無以為報。拟于百歲之後,将家中所存國内較少有的參考書籍貢獻給國家……”這是他最後僅有的家産,也是他最後留給後人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塊階石。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十易成稿,寓情于戲

化工先驅,科學救國,屢創佳績,舉世聞名。一位有着如此傳奇一生的傑出科學家,他的故事該怎麼寫?

2014年,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啟動實施的科學家主題聯合宣傳活動“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正式啟動。侯德榜作為中國化工領域的創始者,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前身)的教授,他實業救國、科研救國、教育救國的精神在天津、在天大産生了深遠影響,是以天津大學充分動員師生參與劇本創作。

話劇《侯德榜》:尋找科學家風骨的文化表達

為了真實還原侯德榜這一人物形象和這段曲折的曆史,工作組先後赴北京、天津、大連、南京、福建等地,拜訪中國化學學會、中國化工學會、永利铔廠廠辦校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化工集團公司、永利化工天津堿廠等機關,實地追蹤侯老的生平足迹,采訪侯老後人、秘書、知情人士,查閱書籍和曆史文獻千餘份,整理10餘萬字的一手資料,并據此創作了話劇《侯德榜》的劇本初稿,先後邀請劇作家楊愛君、天津大學校友高深等開展創作,舉行劇本研讨會、評審會,群策群力,十易其稿,終于成稿。

2017年底,天津大學對話劇進行再度創作和全面提升。2018年2月1日組建新劇組,邀請國家一級編劇兼導演許瑞生執導,全面提升舞台表現力。以“寫戲即寫情”為創作标準,用人物對話、行動、情感來塑造形象,讓話劇更貼近大衆、貼近生活。組成強大的藝術專家團隊,邀請天津職業院團的藝術家加盟,與天大青年教師和北洋話劇團學生共同參與話劇演出和舞美等工作。

天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教師、青年作曲家馮公讓老師還為話劇創作了交響樂,完成了交響樂與話劇結合的一次創新嘗試。為了趕上進度,他利用寒假期間創作,推遲了自己手術的時間。交響組曲包括序、手足情、念太公、踏車讀書、出堿等17段,創作着力表現點在“情”字上,侯德榜與太公的親情、與張淑春的愛情、與範旭東的友情等。由天津交響樂團和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反複排練後完成錄制。

導演許瑞生表示,在拿到話劇《侯德榜》劇本的時候,就深深被這部劇所吸引,侯德榜不為一己私利,甘願為國家以及世人奉獻終身的民族精神讓他深受感動,“侯德榜的身上有着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最顯著的标志──士子之風。他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始終心懷天下,将國家民族的利益視作終生奮鬥的目标,這種人才稱得上是‘共和國的脊梁’,這種精神才叫做民族精神,值得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為了将話劇《侯德榜》完美地呈現出來,許瑞生找來了與其合作多年的專業舞美制作團隊參與創作,并邀請由他執導的原創大型曆史劇《伯牙摔琴》中伯牙的扮演者、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系教師任東嶽出演侯德榜。“接到許導演邀請時,我很驚訝,已經年近八十高齡的他,還願意花如此大的精力去創作一部新的話劇。當我為了這部話劇,開始查閱侯德榜的資料時,我才明白導演為何如此。侯德榜曾說過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當我看到他願意将蘇爾維制堿技術公之于衆時,我由衷欽佩于他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我們這代人很難做到的。”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任東嶽翻閱了有關侯德榜的大量資料,仔細揣摩人物的心理,力求做到最為真實貼切的還原。侯德榜一生豐功偉績無數,然而讓任東嶽覺得塑造起來最有難度的,不是侯德榜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迹的時候,卻是侯德榜妻子張淑春去世時侯德榜與其告别的那場戲。

與侯德榜不同,張淑春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但與侯德榜相伴一生,默默為其守護着這個家。由于侯德榜多年求學、出國、奔波穿梭于各地,夫婦二人聚少離多,相處的時間極為短暫。1958年侯德榜率團在日本考察期間,張淑春因病去世,侯德榜悲痛不已,深感對妻子虧欠良多,他說,“我一輩子教書育人,培養了如此多的人才,卻唯獨隻教會你一個‘淑’字。”此後16年,侯德榜一直與亡妻的骨灰盒相伴,從未動過續弦的念頭,完成了他“惟将白發守空房,報答半生死别離”的承諾。

任東嶽表示,這場戲在整部劇中看似并不重要,卻是最為動情之處:“侯德榜在外是赫赫有名的化學家,是科學救國的實業家,為國家興盛奉獻一生,但他依然也有脆弱的一面,對于妻子,他隻有深深的愧疚之情。也是這一場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侯德榜。”

話劇《侯德榜》:尋找科學家風骨的文化表達

廣泛傳播,感動後人

據悉,原創話劇《侯德榜》自2015年4月第一輪公演以來,先後在天津、北京、内蒙古、廣東公演17場,好評不斷。2020年,在天津大學建校125周年12.5小時的慶典直播中,話劇《侯德榜》更是成為師生校友最喜愛的文化藝術節目,播放量達百萬餘次。

今年7月30日,第三屆“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在天津大劇院正式啟動。自2018年首屆“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啟動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屆,本活動旨在依托天津大劇院場地資源,為天津市高校及藝術院校師生提供一個實踐展示的舞台,以提高藝術類人才的創作熱情與專業水準,積累經驗、促進藝術人才的成長。同時也作為文化惠民演出的一部分,推出系列演出活動,豐富天津百姓文化生活。由天津大學帶來的大型原創話劇《侯德榜》也将作為本屆“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的首場演出與觀衆朋友們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演出将在天津大劇院歌劇廳舉辦,這也是本屆“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的亮點之一。将青年藝術家們的舞台由小型劇場搬至歌劇廳、音樂廳等大型劇場,不僅為本市高等院校及藝術專業院校的師生們提供了更大、更專業的展示平台,更有利于促進高校藝術師生們的藝術水準及素養的提高,為其搭建了一個走向全國甚至是國際舞台的橋梁。

天津大學校團委書記管虹表示,觀看話劇的過程也是浸潤心靈的過程,話劇《侯德榜》展現了這位士子楷模的赤子愛國之心、振業興邦之志、鞠躬盡瘁之情、實事求是之魂,用其笃信科學、實業救國的崇高精神,感染一代學子。是以,劇組經常到全國各個高校進行巡演,在每年天津大學的新生歡迎儀式上,話劇《侯德榜》更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

很多學子在觀看話劇後都深受感動和啟發,并将侯德榜作為自己努力學習的楷模。天大優秀學生标兵獲得者隋昊男同學說:“我正是以侯德榜先生10門功課1000分為榜樣,包攬了所有專業課的最高分,以平均成績97分創造了力學系的紀錄。”化工學院的一名碩士看過話劇後内心頗為觸動:“今日聞《侯德榜》大戲,内心翻騰,欲重溫此段曆史,而後朝出晚歸潛心學術,兢兢業業立志科研!”一位來自北京建華實驗學校的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更是寫出了這樣的感慨:“《侯德榜》教會了我們什麼是堅持和對事業的熱愛,教會了我們為了國家而燃起熱血,教會了我們愛情不是卿卿我我,而是在背後默默支援。”

天津大學還特邀侯德榜的後人前來觀看話劇《侯德榜》,侯德榜先生的孫女侯盛欣在看完演出後,感慨地說道:“爺爺經常教育我們,勤能補拙,勤儉立業。雖然爺爺已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還常常浮現在眼前,這部話劇讓我再次想起了爺爺當年的樣子,因為這部劇裡不僅有家國,更有情懷。”(徐雪霏)

來源:天津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