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不少人是演義小說的受害者,他們因為作者的“戲說”,背負上了千古罵名,成為萬人唾罵的奸人。唐朝的名将張士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薛仁貴東征》和《隋唐演義》是兩本家喻戶曉的小說,薛仁貴在裡面的形象英明而神武,張士貴則成了反派人物,他嫉賢妒能,搶走薛仁貴的功勞,還千方百計陷害忠臣,恨得讀者牙癢癢。然而,曆史上的張士貴,不僅不是奸臣,還是一位忠臣良将。
張士貴出身将門世家,祖上是南北朝時期的重臣,地位顯赫。張士貴身材魁梧,長相俊偉,有着一身好武藝,其性格又十分豪邁,喜歡結交豪傑。而且,張士貴還喜歡讀書學習文化知識,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全才。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們互相争鬥,想要搶奪皇帝寶座。張士貴是各路諸侯裡的代表性人物,他素有威名,勢力強大,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把他拉攏到自己這裡。不過,張士貴卻對王世充等人的邀請嗤之以鼻,他認為天下雄主,唯李淵和李世民而已。是以,張士貴毫不猶豫地投靠了李世民。
李淵十分信任張士貴,并沒有讓他的義軍歸到自己麾下,仍讓他率軍征戰,擴大地盤。有了李淵的支援,張士貴終于敢放開手腳了,他率軍四處征讨,很快就控制了潼關以東的大片區域,為李淵攻取長安掃除了後顧之憂。
李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和王世充、李密等人經曆了無數次生死搏殺,而張士貴率領着軍隊,為李淵充當先鋒,建立了數不盡的功勳。
薛舉父子是河東一帶的大軍閥,對位于長安的唐政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李淵稱帝後,薛舉不滿,調兵數十萬,從關中一帶突入,兵鋒直指長安。張士貴剛從東線戰場上下來,就立刻被調往西線,和李世民一起配合防禦薛舉的大軍。
這是張士貴和李世民的第一次合作,盡管因為李世民部将擅自出擊,導緻首戰失利,但張士貴所部卻勇猛異常,“公先登之勳,有超恒準”。再戰薛舉時,張士貴沖鋒陷陣,無人能擋,戰功位列諸将之首。
消滅薛舉父子後,張士貴從隴右戰場上下來,負責平定河南的後勤供給。當張士貴率運糧部隊抵達渑池地界時,被王世充部将發現。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張士貴毫無懼色,他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士兵們深受鼓舞奮勇殺敵,竟然将王世充的大軍殺的大敗。
正因為張士貴的勇悍,是以李淵讓他率領唐軍剛組建的也是最珍貴的騎兵部隊。張士貴如虎添翼,率領精騎縱橫戰場,屢立戰功。
可以說不論是李淵,還是李世民,他們所取得的輝煌的戰績,都和張士貴是分不開的。《舊唐書》載:“先後戰功,以為衆軍之最”。
張士貴随李世民南征北戰,深受李世民的信任,是以玄武門事變時,張士貴成為其中的核心人物。這一次事變以李世民的全勝而告終,李淵被迫成為太上皇,傳位給李世民。李世民一即位,就任命張士貴為禁衛軍司令,可見他對于張士貴的器重和信任。
張士貴并沒有恃寵而驕,相反,他是一位愛兵如子,行事低調的将軍。李世民很擔心突厥人,是以組建衛隊,讓他們每日訓練排演。有一次李世民閱兵發現士兵們排演失誤,命人責打士兵,張士貴隻是略施小懲,沒有将他們重責。李世民看見了很不開心,打算懲治張士貴,後來因魏征的勸谏才作罷。一位能夠替士兵說話扛責任的将領,士兵們如何能不愛戴?
是以,士兵們個個拼命訓練,奮勇作戰,李世民一開始組建的“羽林百騎”,很快就成為了“羽林萬騎”,他們在張士貴的訓練下成為神射手。後來的滅突厥之戰中,張士貴的士兵立下了大功。
貞觀十八年末,朝廷決定東征高句麗,張士貴被授予遼東道行軍總管。盡管這一戰沒有實作滅亡高句麗的戰略目的,但是唐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尤其是張士貴所部,在安市會戰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而就是在這一戰,年輕英勇的薛仁貴從張士貴帳下脫穎而出。曆史上的張士貴并沒有打壓過薛仁貴,相反還是他給了薛仁貴向李世民表現的機會。
東征回來後,張士貴已經是六十歲的高齡,他不再上戰場,但仍舊為唐朝發光發熱。張士貴并不是一位隻會打仗的匹夫,他寬仁愛民,就任揚州時疏通河道,造福百姓。
高宗永徽二年(651),朝廷再一次調張士誠為大将軍,但這個時候的他已經66歲。張士貴沒有貪圖兵權,他上書請求緻仕,高宗憐惜這位老将軍,準許了他的請求,并封他為虢國公。顯慶二年(657),多年來東征西讨的張士貴已是全身傷痛,不久後因病去世。
張士貴崛起于亂世之中,他侍奉了唐朝三代帝王,幫助他們開創大唐盛世,他戎馬一生,為大唐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曆史上的張士貴,是受人敬仰的忠臣良将。然而可惜的是,記載張士貴的正史材料并不多,百姓們對他的了解主要來自于演義小說。結果,張士貴就這樣成為了人人憤恨的大奸臣,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參考資料:
《舊唐書》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