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僧格林沁:抗擊英法的民族英雄,卻死于農民軍之手

災年為了活命而起義的農民軍是令人同情的,戰場上英勇抗擊外族侵略者的将領是值得尊敬的,可也許是曆史也喜歡悲劇,是以它才會讓這兩者被迫厮殺。然而不論結局如何,悲劇都早已注定。

一、蒙古最後的名将

僧格林沁出生時,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蒙古武士的最後驕傲,盡管他的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脈。

僧格林沁:抗擊英法的民族英雄,卻死于農民軍之手

按照《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可是對于僧格林沁來說,祖上的榮光可能還不如幾個饅頭來的重要。沒錯,到僧格林沁這一代,他們已經窮到連飯都吃不起了。

僧格林沁出生于科爾沁大草原上的一個普通台吉家庭,台吉源于漢語中皇太子的稱呼,叫台吉也就意味着跟皇族沾親帶故。不過到僧格林沁這一代,家族已經中落,名義上是高人一等的貴族,實際上卻是給富人放牧的奴才。黃金家族的子孫,如今卻淪落為放牛娃,僧格林沁也很無奈。

不過,十二歲的時候,僧格林沁的人生突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光皇帝的親姐姐将僧格林沁過繼了過來,并讓他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紮薩克郡王的爵位。

從放牛娃到郡王,僧格林沁什麼都沒有做,但他的人生已經就此改變。郡王的身份讓他可以禦前行走,還賞戴三眼花翎。

這是僧格林沁的運氣,但他也抓住了這個運氣,在朝堂上官職越坐越高。道光三十年(1850年),僧格林沁已經升為鑲黃旗蒙古都統,同年道光駕崩,僧格林沁成了顧命大臣之一。之後,僧格林沁就開啟了他的名将之路。

僧格林沁:抗擊英法的民族英雄,卻死于農民軍之手

鹹豐元年,僧格林沁奉旨出兵鎮壓科爾沁的佃農起義。這是小試牛刀,僧格林沁交出了一份令皇帝滿意的答卷。是以當太平軍定都天京,并派兵北伐時,清廷想到了僧格林沁。晚清的武将名單裡出色的基本上都是漢臣,僧格林沁是其中少有的出身北方民族的名将。

與北伐軍的作戰其實沒什麼好說的,這支軍隊本就是孤軍深入,還是客場作戰,僧格林沁率領重兵将其打敗并不令人驚訝。僧格林沁真正值得稱道的,是他取得了與英法戰鬥的勝利。

僧格林沁是堅定的主戰派,清廷決定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時,僧格林沁上書請求集全國之力,整頓軍備,将侵略者趕跑。然而由于主和派占據上風,僧格林沁的主張未能得到采納。

鹹豐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督辦大沽口的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他積極整頓軍隊,修繕防禦措施,以應對侵略者。

英法的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一路北上,經過天津時,由于取得了先前的勝利,是以他們完全沒有将大沽口放在眼裡,不顧清軍的警告,徑直闖入大沽口。僧格林沁當機立斷,下令反擊,并親自督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清軍擊毀三艘英軍戰艦,重傷英海軍司令。對峙數日後,沒占到便宜的英法聯軍撤走。

僧格林沁:抗擊英法的民族英雄,卻死于農民軍之手

這場戰役的勝利從長遠來看沒有實質意義,但它畢竟是自1840年列強入侵中國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這場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國人的士氣,連遠方的馬克思也專門寫文章稱贊。

盡管鹹豐十年再次面對英法聯軍時僧格林沁遭遇了慘敗,但對于清廷來說,他依舊是國家的支柱。

二、鎮壓撚軍、戰死沙場

是以,當撚軍縱橫馳騁于皖、豫、魯、蘇、鄂、陝等八省時,清廷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僧格林沁。

撚軍是與太平軍同時興起的農民起義軍,與太平軍相比撚軍的名氣要小得多,但實際上撚軍的實力并不弱,其鼎盛時期兵力多達二十萬,且主要是騎兵。

當太平軍占據南方的時候,撚軍于直隸、山東等地四處興起。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清廷立刻派出了老将僧格林沁率領清軍剿滅撚軍。到同治元年,僧格林沁已多次打敗撚軍,殲滅打散撚軍數十萬人,但清軍也損失慘重。

僧格林沁:抗擊英法的民族英雄,卻死于農民軍之手

僧格林沁的戰績是輝煌的,但他卻無法了解,為何撚軍就像夏天的蚊子一樣,怎麼剿都剿不完。

僧格林沁當然不能了解,他以為自己剿的是匪,卻不知殺的是活不下去的民。晚清時期殘酷黑暗的統治讓百姓無法忍受,紛紛揭竿而起。很多撚軍在災年時為“撚”,但平時卻是民。

僧格林沁能剿滅匪,但卻殺不盡民。當他率軍與英法聯軍英勇戰鬥時,他是民族英雄,但是當他揮起屠刀砍向農民起義軍時,他又成了清廷的屠夫。

撚軍當然不是英雄,但入了撚軍的農民也沒想過當英雄,亂世當中,他們隻求能吃上一口飯,不至于餓死。

清末的局面與明末一樣,政府的黑暗統治讓百姓承受了他們無法承擔的負擔。百姓活不下去,隻能選擇造反。是以,李自成和他的闖軍殺不完,如今的撚軍也殺不完。

盡管殲滅打散了數十萬人,但新的撚軍還在源源不斷地出現。僧格林沁總有戰敗的時候。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中計被圍,最終力戰而死。殺他的,是一個騎着騾子的十六歲小兵。

僧格林沁是一位優秀的将領,他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行軍時,軍旅所到之處,僧格林沁下的第一道令總是安民,軍隊一旦出現擾民事件,他連飯都不吃立馬趕到。在軍旅途中,僧格林沁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深受将士們的愛戴。

是以,當僧格林沁去世的消息傳回京城時,百姓們無不哀哭,哭聲響徹天地。

僧格林沁的死是一個悲劇,因為他死得毫無意義。如果僧格林沁死于與列強的戰鬥中,他将會以民族英雄的身份流芳百世。可是,僧格林沁卻死于撚軍之手。沒人知道僧格林沁剿殺撚軍等農民起義軍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也許會有悲傷,也許已經麻木。

一位曾經抵禦外敵的民族英雄,卻死于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場上,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也是一個莫大的悲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