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竹林七賢
陳留阮籍、谯國嵇康、河内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鹹、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這一稱呼,最初見于東晉曆史學家孫盛所著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愠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内山濤、籍史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于竹林,号為七賢。”
竹林七賢會集大約起于正始五年即公元244年之後,主要活動于嘉平年間。此時曹爽剛剛獲誅,司馬氏父子正在洗牌,魏國朝野有些亂,于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四個河南人,兩個安徽人,一個山東人,在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們嘯聚竹林,索琴飲酒,縱情一羁,心懷玄遠,以老莊之道慰藉當世情懷。
竹林七賢的活動地點是山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焦作境内的修武縣。
竹林七賢能聚在一起,關鍵人物是山濤。
山濤在正始五年的時候,正在山陽做小官,其間他結識 了青年才俊嵇康,後又認識了阮籍,并把阮籍介紹給了嵇康,三個人攜手入林。接下來,山濤推薦了老鄉向秀,際籍把倒子阮鹹和當時還是少年的王戎帶了進來,至于劉伶呢,大約是聞着酒味來的。
竹林七賢中,阮籍狂放不羁,有濃郁的厭世主義傾向,具有詩人、飲酒愛好者和玄學家多重身份,面對曹家和司馬家的紛争,他也許有看不慣的地方,但卻沒有強烈的站隊意識,隻是心懷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嵇康呢,剛直高傲,是思想家,文論家妝打鐵愛好者和音樂演奏家,代表作有《文陵散》、《與山巨源絕交書》、《聲無哀樂論》、《琴賦》、《幽憤詩》、《難自然好學論》、《養生論》。他是魏國的附馬。
山濤深沉,劉伶放曠,阮鹹狷率,向秀秀徹,王戎聰穎。

02
阮籍—一個厭世者的孤獨
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是當時最出色的詩人,但後人談起他時,更青睐于他驚世駭俗、鄙視儒家禮法的快意故事。他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魏晉名士的特點在他身上基本都能找到:好老莊,談玄學,不屑于儒家禮法,好酒能琴又能嘯,放達不羁,且有深情。此外,還有士林可以接受的何身之道。
竹林領袖阮籍,字嗣宗,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河南陳留尉氏人,生活在曹魏末年。史上說阮籍有濟世之才,但由于時局多亂,不得不把自己埋得很深。
阮籍之父阮瑀深得曹操欣賞,但阮籍卻一連兩次辭去曹家給的官,沒因父親的關系而跟曹家走得更近。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人皆稱阮籍有預見力。司馬懿慕其才,這一回阮籍卻沒有拒絕。随後,阮籍在司馬師幕府中做事,曾為散騎常侍,又為東平太守。
司馬師死後,阮籍又被司馬昭引入幕府,頗受禮遇。這樣說吧,同樣一件事,别人做司馬昭會發火;阮籍做呢,一點事也沒有。
司馬大将軍和阮籍在心靈上有一種默契。面對司馬昭的欣賞,阮籍的态度是:在政治上,不以司馬家為對手,但也不主動參與司馬家的事,與之保持着一種微妙的關系,以緻在昏醉中婉拒了司馬昭的求親。
正因如此,即使阮籍放浪形骸,經常做一些違背儒家禮法的事,最終也能為司馬昭所容忍。
有一次,阮籍母親去世。在司馬昭的局上,阮籍照樣吃肉,一樣飲酒。大臣何曾在座,站起身,對司馬昭說:“明公以孝治天下,而現在,阮籍喪母,卻違背禮教,飲酒食肉。這樣的人,應該流放到遙遠的地方,以正風氣。”
司馬昭低頭想了想,說:“嗣宗因母喪,緻精神委頓如此,你不能與他分憂,這是為什麼?況且,有疾在身而飲酒食肉,原本也是符合相關禮法的。”
司馬昭處處為阮籍說話。後者與這位大将軍若即若離的關系和處世方式,也深深影響了後代士人:在内心世界,保留自己的田地;在權力面前,做到獨善其身。
阮籍一度有很高的心氣。作為一個厭世者,阮籍是孤獨的。
史上記載,阮籍善嘯,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聽到。
當時,蘇門山中有隐者莫知姓名,稱為蘇門真人,被砍樵者傳說。阮籍好奇,便獨自駕車前往。
到山下,阮籍棄車攀山。
蘇門山不是很高,海拔不到二百米,沒多久,就遠遠望見幾峰頂處,有一人抱膝而坐。阮籍登頂,上前與那人對坐,對方面無表情。阮籍與人論上古玄古之道。那人寂然無語,隻是呆呆看着阮籍。阮籍又問其修身養性之術,那人仍不作答。
後來,阮籍不再說話,也與那個對視。
時間分秒過着,暮色漸起。阮籍再凝神向對面望去,那人仍無表情。在某個瞬間,也許吓了阮籍一跳,随後忽有所悟,于是對之長嘯。
那人突然笑了,說:“你要吧再嘯一次。”
阮籍于是又嘯了一番,興盡下山。行至半山腰,忽聞山上傳來清遠之聲,響徹山林,回頭望去,嘯者正是那蘇門真人。
蘇門真人即魏晉著名隐士孫登。
史上的孫登是個神人,性無喜怒,一度隐居蘇門山。有人為試其性,将其扔到湖中,想把他激怒,但孫登在湖中遊了一會兒,便爬上岸來,大笑着離去了。
阮籍給後世留下了兩笑遺産:一是他的處世方式,二是八十二首立意隐晦的《詠懷詩》。阮籍的詠懷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珍品。
晉朝建立前兩年的公元263年,厭世的詩人終于孤獨地死去。
03
劉伶縱酒
劉伶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
劉伶的酒量有沒有阮籍大,這一點還真不敢确定。但有一點沒有疑義,那就是:他對酒的熱愛,在純粹度上,要超過阮籍。
劉伶,字伯倫,沛國人。史上記載:“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醜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不但矮,還非常醜。
魏晉名士與酒的關系,也很奇妙。很多時候,他們須借酒而達到超脫高遠的境界。
劉伶喝酒很兇,正像我們知道的那樣,他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帶着鋤頭跟在身邊,說:“死便埋我!”
古來聖賢皆寂寞,性有飲者留其名。這說的就是劉伶吧。
一個什麼都沒幹過的人,僅僅靠喝酒而名垂青史,劉伶,可以了。
04
阮鹹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種樂器,叫做阮。其實,這種樂器的全名叫做阮鹹。阮鹹,一個人的名字,誰呢?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賢中的另一位。
阮鹹,在竹林七賢中酒量排在劉伶和阮籍後面,位列第三。愛喝酒的同時,他也是知名的音樂家,在為我們留下了一件樂器、一個成語,以及一個善于一夜情的故事後,悄悄消失在曆史深處。
阮鹹在竹林要七賢中最無風頭,隻是跟着叔叔阮籍,與大家一起喝酒,樂呵樂呵,沒太多想法。
入晉後,阮鹹曾任散騎侍郞,一個閑職;又為始平太守,為官不視事。後山濤薦其入吏部,沒成功,因為,皇帝司馬炎聽說此人太過虛放。
作為那個時代的音樂家,阮鹹深熟音律,尤善彈琵琶,代表作在《三峽流泉》。
琵琶是從西域古國龜茲傳入中原的,阮鹹将其改造,創造出一種新的彈撥樂器,後來被稱為“阮鹹”,簡稱“阮”。
以一個人的名字而命名的一種樂器,似乎隻有阮鹹享有了這種榮耀。
關于阮鹹的故事,雖然不多,但卻足夠驚人。
按照魏晉風俗,七月初七,要在庭院中晾東西,其他人家皆有绫羅可晾,而阮鹹在院子裡挑着晾着個粗布褲衩,人問之,答:“未能免俗!”極具諷刺味道。
最後便是一夜情事件。
阮鹹的姑母來阮家度假,身邊的鮮卑族丫鬟很漂亮,随後的細節不必多說了。姑母在阮家住吧差不多兩個月。這期間,阮鹹的母親死了。姑母要帶着鮮卑女回家。 在前一個傍晚,鮮卑女偷偷把阮鹹拉到小河邊,輕撫肚子,說:“你明白了吧?”
等阮鹹明白後,說:“放心吧,我會跟姑母說的,把你留在我身邊。騙你的話,就叫我掉進酒缸裡淹死好了。”
後來,姑母真的奧術充沛了阮鹹的要求。不過,臨走又變卦了。阮鹹聽說丫鬟又被姑母帶走,很着急,出門跨上驢,身着孝服追了出去。在一個岔路口,終于把姑母一行追上。他一把将鮮卑女拉上驢,二話不說便走了。
回家後,阮鹹對王戎說:“謝謝你的驢。”
王戎說:“為了一個鮮卑女,值嗎?”
阮鹹答:“人種不可失啊!”
鮮卑女肚子裡的孩子,就是後來的名士阮孚,一個漢胡混血兒。
05
嵇康
嵇康生于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一作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其祖先本姓奚,住在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其曾祖父後為躲避仇家,遷徙到谯國的铚縣,并改姓為嵇。 嵇康的父親嵇昭,官至治書侍禦史。嵇康的兄長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從軍,後曆任太仆、揚州刺史、宗正等職。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他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衆,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魏武帝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 嵇康與長樂亭公主育有一兒一女(其子即嵇紹)。
嵇康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常修煉養性服食内丹之事,彈琴吟詩,自我滿足。 他贊美古代隐者達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出仕為官。
嵇康曾經遊于山澤采藥,得意之時,恍惚之間忘了回家。當時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認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見到隐士孫登,嵇康便跟他遨遊。孫登沉默自守,不說什麼話。嵇康臨離開時,孫登說:“你性情剛烈而才氣俊傑,怎麼能免除災禍啊?”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髓,如糖一般甜,便自己吃了一半,餘下一半給嵇康,結果尚未服用,就凝結為石頭。又在石室中見到一卷白絹寫的書,立即喊嵇康去取,而書就再也不見了。王烈于是感歎道:“嵇康志趣不同尋常卻總是懷才不遇,這是命啊!”
掌權的大将軍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征辟。司隸校尉鐘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尚書吏部郎)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史稱“大将軍(指司馬昭)聞而怒焉”。 嵇康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是以頗招司馬昭的忌恨。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的好友呂安的妻子徐氏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醜,以保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複,于是先發制人,反而誣告呂安不孝,使得呂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憤怒,出面為呂安作證,因而觸怒了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鐘會,趁機向司馬昭進言,以陷害嵇康。司馬昭一怒之下,下令處死嵇康與呂安。
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他們的這些要求并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陽的影子,知道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歎息道:“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據傳,《廣陵散》并非嵇康獨作,而是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說完後,從容就戮,時年四十歲。海内的士人沒有不痛惜的,司馬昭不久後便意識到錯誤,但追悔莫及。
06
山濤
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國至西晉時期大臣、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山濤早年孤貧,喜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四十歲時,才任郡主簿。大将軍司馬師執政時,山濤被舉為秀才,累遷尚書吏部郎。西晉建立後,升任大鴻胪。曆任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職,封新沓伯。他每次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意旨,且親作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輯本。袁宏在《名士傳》中稱山濤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
山濤的父親山曜,官至宛句縣縣令。山濤早年喪親,家中貧困。少年時即有器量,卓爾不群。喜好《莊子》、《老子》,常隐居鄉裡,掩蓋自己的志向才能。與名士嵇康、呂安為友,後又遇阮籍,成為竹林之交,幾人志趣契合,為莫逆之交。嵇康後來因得罪司馬氏而被治罪,臨死前對兒子嵇紹說:“有巨源(山濤字)在,你就不會孤獨無靠了。”
山濤的父親山曜,官至宛句縣令。山濤早年喪親,家中貧困。少年時即有器量,卓爾不群。喜好《莊子》、《老子》,常隐居鄉裡,掩蓋自己的志向才能。與嵇康、呂安為友,後又遇阮籍,常在一竹林中交遊,志趣契合,為莫逆之交。嵇康後來因得罪司馬氏而被治罪,臨死前對兒子嵇紹說:“有巨源在,你就不會孤獨無靠了。”
山濤四十歲時才入仕途,最初擔任郡裡的主簿、功曹及上計掾。後被舉為孝廉,又被州裡征辟為河南從事。
一次,山濤與石鑒共宿,夜裡起來用腳踢一下石鑒,對他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你還在睡!知道太傅(指司馬懿)稱病卧床是何用意嗎?”石鑒回答說:“宰相多次不上朝,給他個尺把長的诏書讓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濤說:“咄!石生不要在馬蹄間來往奔走啊!”于是丢棄官符而去。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馬懿果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滅了曹爽集團,山濤于是歸隐不問世事。
後入朝為侍中,遷尚書。因母親年老請求辭職,武帝下诏說:“您雖然想要奉養老母,然而職務有上下公私之分,家中早晚有人侍奉醫藥,您應當暫割情愛,以興一心在公之德。”山濤決心辭官,表疏上了幾十次,武帝很久才答應了他的要求,授議郎銜傳回府第。武帝因山濤清貧儉約,無法供養家人,特别供給每日膳食,加賜床帳被褥。禮遇厚重,當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公元274年(泰始十年),被任命為太常,因疾病沒有就職。适逢母親去世,于是傳回鄉裡。
當時,山濤已年過七十,守喪超過常禮,親自背土堆墳,親手種植松柏。武帝下诏任命山濤為吏部尚書。山濤以母喪身病為由辭讓,表章情意懇切,此時武帝皇後楊豔去世,山濤于是勉強扶持還洛陽。為诏命所逼迫,勉強就職。前後薦拔的人遍及京師和州郡,都是有用的人才。
公元283年(太康四年),山濤去世,終年七十九歲。武帝下诏賜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之用,策命追贈司徒的蠟印紫绶、侍中的貂蟬及新沓伯的蠟印青朱绶,以太牢禮儀祭祀,谥号康。
将要下葬時,又賜錢四十萬、布百匹。司徒左長史範晷等上奏說:“山濤舊宅第僅有屋十間,但子孫衆多,容納不下。”武帝于是為山濤家建了住宅。
07
向秀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時期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後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在山濤的接引之下,結識嵇康與阮籍,同為“竹林之遊”。 向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性絕巧而好鍛”,于是經常可以看到二人在嵇康家門前的柳樹下打鐵自娛,嵇康掌錘,向秀鼓風,二人配合默契、旁若無人、自得其樂,同時也為了“以自贍給”,補貼一點家用。向秀還經常去呂安家幫他侍弄菜園子,三人可謂情投意合。
向秀助嵇康打鐵時,親眼見證了鐘會被嵇康奚落。這件事情成了嵇康被殺頭的源頭。向秀目睹了後來發生的一切,這些事也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景元四年(263年),經曆了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怅和迷茫中大徹大悟,在苦悶和徘徊中大徹大悟,心境更加趨于淡泊甯靜,用心闡發莊子思想的精神。
嵇康遇害後,向秀迫于強權的壓力,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司馬昭問向秀說:“聽說你以前有隐居不仕的“箕山之志”,為什麼今天卻來見我了呢?”秀曰:“像巢父和許由這樣狷介的人,并不了解帝堯求賢若渴的用心,是以隐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羨慕。” 向秀後來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與任恺等相善。
泰始八年(272年),向秀去世。
08
王戎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後勿複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恒聽之。
我們熟知的成語很多來自《世說新語》,比如卿卿我我。
王安豐即竹林七賢中最小的王戎,琅邪臨沂人,後出竹林仕晉,最終以司徒之位,位列三公,封安百侯。
王戎跟妻子感情很好。
妻子常稱王戎為“卿”。在魏晉時,“卿”是不能随便叫的。一天晚上,以儉吝著稱的王戎跟妻子說:“你老是稱我為‘卿’,不合禮法,以後别這樣叫了。”
“卿”雖然是親切的不見外的稱呼,但是在那個時代,雖然自由不羁,但一般來說,妻子稱丈夫仍不能用“卿”。現在,面對妻子的叫法,王戎表了态。
妻子回答:“親你愛你,才叫你卿;我不叫卿,誰叫你卿?!”
魏晉時代的新女性以敢愛敢恨、真情流露著稱。
對于王戎的儉吝著稱,有幾個故事:
其一:“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說的是:王戎侄子結婚,他隻送給侄子一件單衣做禮物,過了沒幾天,又要回來了。
其二:魏晉人好吃李子。當時,洛陽城裡,王戎與各士和峤家的李樹最佳。但後來,和峤家的李樹被小舅子王濟給砍了,于是王戎家的李樹成了第一。王戎呢,雖然身死三公,位極人臣,但私下好做了個小買賣,經常喬裝打扮,帶着李子去市場上擺攤,可又擔心别人得了種子,于是賣前往往将李子的核鑽通:“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恒鑽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