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高:從一名底層打雜的小宦官蛻變為指鹿為馬的職業陰謀家

馬克思說過:“利益是最講究實際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消滅自己的敵人更實際的事情。”

翻開中國曆史畫卷,在宮廷和官場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欺上瞞下、颠倒黑白可謂比比皆是。陰謀家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忠臣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外部的對手,而是隐藏在内部的陰謀家。”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一個故事:“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這就是著名的指鹿為馬的故事。

趙高:從一名底層打雜的小宦官蛻變為指鹿為馬的職業陰謀家

劇照中的趙高

趙高是一個傳奇。他本是趙國的一名貴族後裔,秦國滅趙後,将趙國的貴族子女押解到鹹陽。趙高由一個趙國的貴族精英成為最底層奴隸,社會地位落差很大。作為一名蝼蟻般小人物,周圍的人可以随便呼喚、差譴、責罵甚至毆打他。但趙高沒有自暴自棄,仍然很努力生活和工作,從底層打雜役的小宦官一步步爬到“中車府令”,成為秦始皇的貼身大秘,負責掌握車輿印玺。趙高生得身材颀長,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很符合秦始皇用人的風格,并且敏于政事,擅長察顔觀色,他刻苦鑽研秦國法律,時常在人前顯露才幹,漸漸地傳到了秦皇嬴政的耳中,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史載:“始皇聞其強力,通于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胡亥幸之。”趙高俨然成了二公子胡亥的“參謀長”。秦始皇生性殘暴,趙高一直小心奉迎,殷勤服務,不敢有半點懈怠。由于長期在底層浸淫,趙高學會搞陰謀、耍手腕,在他小小的袍服下,掩蓋着他那顆巨大的政治野心。他還是一名成功的演說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駕崩于邢台沙丘。他搶抓機會,以攻心計說服胡亥,主演一出“沙丘政變”。起初胡亥還拿不定主意,讓趙高去找李斯,趙高說:“皇帝賜給長子的诏書和符玺都在胡亥手裡,立誰為太子隻在于你我一句話而已。”于是,他們三人聯合起來,成為利益共同體,篡改秦始皇遺诏,逼死秦始皇長子扶蘇,力捧胡亥成功上位。

高風險才能高回報。秦二世胡亥繼位後,趙高“居功至偉”,備受恩寵,擔任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統領皇帝侍從,是胡亥身邊最信任的官員。但趙高仍未心滿意足,還夢寐以求擷取更大的權力。他當務之急是利用胡亥這個糊塗蛋,進一步穩固手中的權力,形成自己的權力圈,掃除通向權力巅峰的一切障礙。

在趙高眼裡,蒙氏家族的兩兄弟——三十萬統帥蒙恬、上卿蒙毅,兄弟兩人一内一外、有兵有權,位高權重,是趙高首要考慮去除的人選。趙聯考慮問題的着眼點有三個方面:一是蒙氏家族都是忠臣,蒙毅、蒙恬為人剛直、忠誠,不會聽從趙高指揮,趙高估計拉攏不了他們。二是趙高曾經同蒙毅有過節。趙高曾經因為犯法被蒙毅審理,蒙毅不畏強權,審案秉公無私,按照秦律,判趙高死刑。也許是趙高辛勤苦勞在秦始皇面前打造“能臣忠臣”形象發揮了作用,秦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複其官”,趙高僥幸躲過一劫,官複原職。如此,趙高對蒙毅是又恨又怕,欲除之而後快。三是蒙恬在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雖然扶蘇已被假诏書賜死,但與扶蘇關系較鐵的蒙恬還在,若不斬草除根,日後勢必東山再起。由此可見,在官場,才能是一把雙刃劍,若被上司看中,為他所用,則是才能,甚至是才華;若不能被上司所用,那麼這些所謂才能就是負資産,成為他政治前途的禍患。

趙高:從一名底層打雜的小宦官蛻變為指鹿為馬的職業陰謀家

趙高(劇照)

趙高十分擔心蒙氏兩兄弟重新受到秦二世胡亥重用,對自己造成威脅。于是,趙高“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但秦二世胡亥對蒙毅并無惡感,可是在趙高釘釘子般的挑撥、打擊下,他将為秦始皇到各大名山大川祈禱歸來的蒙毅無情地囚禁在代地(現山西代縣)。

陰謀家最大的武器是進盡讒言,無事生非。趙高決定采取“逐個擊破”的方針,他利用在朝夕在胡亥身邊的便利,見縫插針,不斷向胡亥“打小報告”:“先帝想立你為太子,但是,蒙毅堅決反對,這是不忠。是以,應當除掉這個不忠之臣。”胡亥喝下了趙高的“迷魂湯”,再也沒有聽進其他忠臣的勸告,果斷下令賜死蒙毅,他托人傳口喻:“先主想要立太子,而你卻非難他。如今,丞相認為你不忠誠,罪及你的家族。我不忍心,隻賜你一死,這也算很幸運了。”

蒙毅面對傳旨使者,努力地申辯:“從前秦穆公用三位賢臣殉葬,判處百裡奚以莫須有的罪名,是以谥号為‘缪’。昭襄王殺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死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上述四位國君,都犯了重大錯誤,而且天下人都非議他們。”他勸告秦二世“用道義治國不殺害無罪的臣民,而刑罰也不加在無辜者的身上”。但是,使者非常清晰自己此行的使命,根本聽不進蒙毅的申訴,最終殺了蒙毅。

蒙毅被殺之後,就輪到了蒙恬。傳旨使者說:“你自己的罪多得很,你弟弟又犯了大罪,誅連到你。”蒙恬申辯說:“我們家族三代有功于秦。我統率三十萬大軍,即使現在我被關押,我的力量也足夠發動一場叛亂。然而,我‘自知必死而守于義,不敢辱先人之教’,我不能讓我們蒙氏家族蒙受恥辱。”蒙恬義正辭嚴地說:“我蒙氏宗族,世代沒有二心,最終落到這樣的結局,一定是亂臣叛逆、欺君罔上。”但使者任蒙恬費盡唇舌,隻是反複說:“我隻是按照皇帝的旨意來執法,不敢把你這些話傳給皇上。”見申訴無望,蒙恬懷着絕望、懷着深深的悲憤服毒而死。

接連搬掉兩塊石頭。趙高無比高興,下一個目标是殺掉丞相李斯。李斯在秦國的奮鬥史頗為勵志,而他的終極下場也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李斯為建立和鞏固大秦政權立了功勞,他也是秦朝很多方針的制定者,這些制度影響了後續千年。但李斯卻在“沙丘政變”上做錯了選擇題,把下半生的砝碼壓在二公子“糊塗蛋”胡亥和陰謀家趙高身上,導緻他名譽掃地,終究還落得一個“夷三族”的結局。傳說李斯被腰斬後寫下了七個慘字,還說:“今反者已有全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鹹陽,麋鹿遊于朝也。”意思是說,“現在謀反的人擁有了半個全國,卻還不知足。假如持續讓趙高輔佐秦二世,那麼謀反的人将會打到鹹陽來,麋鹿也将會在朝廷上吃草”。寫出千古雄文《過秦論》的李斯是位智者,這句話後來也得到了驗證。李斯是河南上蔡縣人,他在被送上刑台之前還笑着對兒子說,“牽犬東門豈可得乎?”

趙高:從一名底層打雜的小宦官蛻變為指鹿為馬的職業陰謀家

李斯已死,再無人能阻擋趙高攬權專政的步伐。趙高對忠臣和不肯跟從他“指鹿為馬”的人員舉起了屠刀,瘋狂殺戮,無論皇子、公主,都不能幸免,甚至一日之内連殺了12名公子、10名公主,以慘烈的碾刑處死在鎬京城外,血流成河。

陰謀家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利用上司的糊塗編造事實、害人于無形。這就是為什麼朝中重臣蒙毅、統兵三十萬的将軍蒙恬、飽讀詩書名滿天下的丞相李斯這些股肱之臣都死在文弱書生、肢體不全的趙高手裡的原因。詩人丘麥懷着一腔孤憤寫下七律三首:“斯是豺狼卻上台,點燃烈火與幹柴。指桑罵槐尋常事,舉鼎絕膑動地哀。賊喊捉賊人為鬼,夢中說夢炭成灰。不知說服靠壓服,止謗厲王走蒿萊。”“斯是豺狼卻上台,錯将響屁作春雷。捕風捉影不事實,指鹿為馬非賢材。不論場合必批鬥,每逢會議罵秀才。請君入甕曾記否,兔死狗烹墜塵埃。”“斯是豺狼卻上台,甯成張湯又重來。嚴刑峻法真人禍,冤獄橫生定天災。翻手成雲覆手雨,一人歡喜萬人悲。無德載物吞舟漏,慶父專橫終倒黴。”

中國曆史上很少有趙高這樣心狠手辣、喪心病狂、忍耐力較強的陰謀家,蠶伏二十年忍隐不發,一朝得勢,便攪動天下風雨,掀起血雨腥風,甚至那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寶座,都敢去坐一坐。趙高就像一隻碩大無比的蠶,知道什麼時候該藏什麼時候該露,秦始皇在位時,他隻辛勤地為上司處理雜務,把自己的野心隐藏起來,不敢流露半點。因為他知道,秦始皇雄才大略,手腕驚天,他曾一舉幹掉了如日中天、權傾朝野的丞相呂不韋,任何人在他手下,絕對掀不起任何浪花。趙高身為秦始皇身邊的宦官總管,他每日深藏自己,默默籌謀,從不透露半句,從不找人商量,從不宣傳自己,在他這個驚天計劃中,公子扶蘇、大将蒙恬、上卿蒙毅、丞相李斯,秦二世胡亥,甚至整個大秦帝國的朝廷百官,通通隻是趙高手中的一枚枚棋子!

特約評論員:麥和幸

來源:鶴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責編:何志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