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嚴格來說,不一定,其實是流傳千年的謊言前言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談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結語

作者:郭藝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前言</h1>

在當今社會,如果你說一個男生“柳下惠”,他可能會跟你急眼。這三個字在今天似乎貶義大過褒義,有人或借指待女生十分冷淡的鋼鐵直男,有人或借指一個男生性無能,總而言之,不是什麼好詞。然而柳下惠其實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坐懷不亂”最初也不是貶義,而是贊美了柳下惠的高尚品性。

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嚴格來說,不一定,其實是流傳千年的謊言前言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談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柳下惠</h1>

柳下惠本名展獲,字禽,“柳下”是他受封的田邑,“惠”是他自己封的稱号,是以後人多稱他為“柳下惠”,他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仕途上,柳下惠頗不得意。柳下惠一生沒做過什麼官,隻零星擔任過幾個小官職,《論語》記載柳下惠曾在魯國擔任過士師。柳下惠生性耿直,在官場上常常是暢所欲言,毫不客氣地指出某些士大夫的弊病,不事逢迎。這自然就引起了其他官員的不滿,是以常有人诽謗他,迷惑君主,借此拉踩柳下惠,柳下惠是以接連三次受到罷黜免職,很不得志。柳下惠的鄉人看到柳下惠一把年紀了還接連遭貶黜,見他卻并不在意,便問其故,柳下惠随即吟歌,表示在職場中這在正常不過,自己已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嚴格來說,不一定,其實是流傳千年的謊言前言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談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結語

雖然柳下惠在魯國吃不開,卻因為自己名滿天下的道德學問被各國諸侯争着以高官厚俸聘請,在别的國家倒是很吃香,如果接受了這些國家的邀請,或許柳下惠也能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的仁人志士,然而柳下惠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柳下惠神情自若地答曰:“我之是以在魯國接連遭受貶黜,是因為我直言不諱的性格,也就是說,我隻要一天還直言不諱,我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會被黜免。而如果我不這樣口無遮攔,稍微逢迎一些那些權臣,那麼我在魯國也能獲得高官俸祿,我又何苦離開我的故鄉去我不熟悉的地方呢?”

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嚴格來說,不一定,其實是流傳千年的謊言前言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談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坐懷不亂的美談</h1>

關于“坐懷不亂”的典故最早出現在《荀子·大略》中,原文為“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由此看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早有流傳,數百年後西漢初年的《毛詩故訓傳·巷伯》中也提及了這一典故。講的是一天暴風雨,一名獨居的男子不肯讓同樣獨居的婦人進屋避雨,為的是學習柳下惠的美德。到了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辍耕錄·卷四·不亂附妄》則有了具體的過程,記述說柳下惠夜晚投宿郭門,不久有另一個同樣沒有住處的女子也來投宿,柳下惠見她很冷,怕她凍死,便讓這名女子坐在自己懷裡,拿自己的衣服裹住她取暖,一直到早上。這期間,柳下惠并無任何波瀾,權當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嚴格來說,不一定,其實是流傳千年的謊言前言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談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結語

因為這一舉動,柳下惠被時人視為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人物,坐懷不亂也被視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的褒義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h1>

美談流傳千年,就有人産生疑問了,坐懷不亂是柳下惠和這名女子之間私密的事情,是何以被衆人得知而廣為流傳的呢?要想讓衆人知道,隻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那名女子自己說的,但是在封建時期,被一名陌生男子抱着坐了一夜,什麼都沒發生,你敢說别人敢信?而且就算真的沒發生什麼,這對封建時代的女子的名聲是極大的侮辱,如果這名女子尚且單身,說出去隻怕無人敢來提親;就算這名女子結婚了,那便是背着自己的夫君偷吃,傳出去更是令人不齒。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對這名女子是不利的,二人素不相識,就算柳下惠抱着她坐了一夜,也不值得她為了宣傳柳下惠的好名聲而犧牲自己的終身大事和名譽,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名女子絕對不會做。

那另一個可能就是柳下惠自己說的,柳下惠如果真的是自己說的,那不免會存在隐瞞誇張成分,畢竟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而一晚上啥也沒發生這種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要麼是柳下惠不行,要麼是他隐瞞了。再說了自己說出來的事情就沒那麼有意義了,自古人們都崇尚謙虛,他柳下惠再怎麼耿直也不可能這樣不要臉,是以這個典故出自柳下惠之口也有待商榷。

讓我們再回過頭去捋一下時間線,可以發現其實這個典故的發展很有意思,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人們對這件事情應該是經年越久,細節越模糊,然而柳下惠這個典故不是。這個典故是經過時間越久,它的故事線越豐富,細節越清晰,以至于在千年後的元末明初,已經從“與後門者同衣”發展到“坐之于懷”了。再看這個故事被豐富的時間點,是在元末明初,一個宋明理學盛行的時期,這個時期,理學家們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推崇男女授受不親,在全社會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一整理,就好了解了——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理學家們為了支撐自己的理論從史書上捕風捉影再添油加醋而完善出來的人為制造。

而至于為什麼是柳下惠?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柳下惠是春秋時期人物,年代久遠無處尋蹤;一方面則是和孔子同樣是魯國人的柳下惠被孟子追崇為“和聖”,《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在孟子眼裡,“百世之師”柳下惠當之無愧。

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嚴格來說,不一定,其實是流傳千年的謊言前言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美談揭開曆史面紗,重究真相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結語</h1>

雖然說柳下惠坐懷不亂一事從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品行仍然值得後人學習,理學家編造出來的這個故事存在一定的社會教化意義。而柳下惠本人,也确實是一位人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