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作者:舊月今影

公元前260年,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四十六日。趙軍戰馬食盡已經演變到食人肉的狀态,面對絕境,趙軍強行突圍未果。最終趙軍陣亡20餘萬人。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趙軍

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伏弩射殺,身中數十箭。

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剩餘的20萬趙兵被迫投降,白起因糧食不足等原因,将趙國兵卒全部坑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出身将門</h1>

趙括的父親是名将馬服君趙奢。在阏與之戰中,趙奢面對勇猛的秦軍,說出了:“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于穴中,将勇者勝。”

這句話演變到現在,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有此志向和勇氣的人,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果然,趙奢率領的趙軍更為勇猛,秦軍大敗而回。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趙奢

有這樣一位父親,趙括自然從小便随父親學習兵法,經常與父親趙奢讨論軍事。沒多久,趙括就熟讀兵書,對于軍事也侃侃而談。

有一次父子倆争論軍事,趙括竟勝過了父親。這更讓趙括覺得自己的軍事能力天下無敵。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

趙奢并沒有對兒子出色的表現感到滿意,戰争是殘酷的、複雜的、變幻的,怎麼慎重都不為過,然而趙括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他心中,戰争不過如此,這讓趙奢越發擔憂。

理論和實踐之間,始終是隔着一道天塹的。熟讀兵法,學習軍事案例,确實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地掌握理論知識。

但,戰争最重要的還是實戰,如果實戰訓練得當的話,什麼兵法、軍事案例,也都隻是浮雲。

李雲龍就是實戰派的優秀代表,沒有文化,沒有上過軍校。有的,就隻有不斷地在刀口舔血,槍林彈雨中尋找一絲生存、勝利的機遇。因為他知道,每當自己失敗一次,就意味着許許多多的将士的犧牲。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李雲龍

這正是趙奢希望兒子能夠學習的。優秀的統帥總是在不斷地實戰中成長。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易帥</h1>

曆史沒有給趙括成長的機會,因為他即将面對自己的第一次統帥,率領自己、四十萬趙軍和趙國。

公元前260年,面對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秦軍束手無策。于是秦相範雎實施反間計,散布謠言:廉頗怯戰了,快投降了,秦軍最害怕的還是趙括,如果趙括為帥,一定能打勝戰。

趙王知曉趙括父親趙奢的能力,也知道趙括熟讀兵書,對于軍事很有見解,決定讓趙括接替廉頗為帥。

重病之中的蔺相如聽到此消息,拖着病重的身軀前往宮中觐見趙王。他向趙王解釋:“大王僅憑虛名就決定重用趙括,實屬不當。趙括隻會背誦他父親留下的兵書,根本沒有實戰應變能力。”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負荊請罪(廉頗、蔺相如)

知子莫若母,趙括的母親也上書不贊同此事。并解釋:“當年趙括的父親為将的時候,與部下和士卒的關系融洽,也經常将賞賜分享出來。然而趙括才當大将就讓部下下跪,賞賜也私藏起來。”

面對衆人的勸阻,趙王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趙王知道,面對目前的形勢,廉頗堅守不出,是在等一個機會。趙王不想等了,主動出擊尋找一個機會,萬一赢了呢。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戰國形勢

對此趙括的母親再次上書:“如果大王非要這樣,萬一趙括打了敗仗,請勿将我們家屬連坐。”

秦國得知消息後,秘密派遣白起為上将軍指揮秦軍,王龁改任副将,并指令“有敢洩武安君為将者斬!”

<h1 class="pgc-h-arrow-right">長平之戰</h1>

趙括終于迎接來了自己的第一次統帥,自己幾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終于有了施展的機會。可能在趙括心中,這是一個機遇,将洗刷蔺相如他們對于自己的偏見。也會改觀父親和母親的不信任。

來到長平的趙括,馬上更換将領,主動出擊。秦軍按照白起的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趙軍輕率地率主力追來。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見趙括中計,秦軍迅速包抄,隔離了趙軍主力和後軍。趙括不知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但秦軍頑強抵抗,無法攻破。趙軍主力不得不就地築壘堅守,等待救援。

趙王向齊、楚尋求幫助都遭到拒絕。

圍困四十六天之後,趙軍已經餓到人吃人的地步,數次突圍未果。自知已陷入絕地,趙括孤注一擲,率領最精銳的部隊進行突圍。

秦軍早已埋伏好弓手,趙括身中數箭。可能此刻,他終于意識到父親對自己的評價是正确的。領兵打仗不是喝酒吃飯,戰場瞬息萬變,兵書上隻有一句“随機應變”,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怎能掌握這四個字。

趙括:紙上談兵的一生出身将門易帥長平之戰

戰争

如果在給趙括一段時間,或許他也能成為向他父親那樣的名将。但,曆史沒有如果,就如同戰場一樣,失敗了就什麼都沒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