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值此建黨100周年之際,我們不應該忘記相約建黨的“南陳北李”。

這“南陳北李”指的是陳獨秀和李大钊。

關于李大钊,老覃在前些天已相繼寫了《李大钊就義細節:按行刑者要求伸頸,先後被絞三次,每次均有話說》《李大钊死後6年方下葬: 賣棺者被拘,賣墓地者塞責,墓碑不敢見天》等一系列文章。

今天專門來說說陳獨秀。

陳獨秀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五大貢獻:一、發起新文化運動;二、上司和指揮“五四運動”;三、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四、和李大钊相約建黨;五、擔任了黨的第一代舵手。

但凡占了這五大貢獻中的一項,即可不朽。

以一人身兼六項,可謂彪炳千秋。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影片《建黨偉業》裡有這樣一個小情節:陳獨秀在1922年10月被法租界巡捕逮捕入獄,包括孫中山在内的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出手營救。陳獨秀最終獲釋。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等親往迎接。李大钊握着陳獨秀的手說:“自你入獄,舉國震動,人生輝煌,不過如此。”

這樣一句電影台詞,足可反映陳獨秀當時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毛主席也認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中“思想界的明星”,稱贊他“魄力頗雄大”。

1936年7月,毛主席在保安接受斯諾采訪時,仍稱陳獨秀為“模範”,說陳獨秀對自己的影響“也許比其他任何人的影響都大”。

當然,陳獨秀的錯誤也是很明顯的。

電影《建軍大業》僅用一個小片段就把他的錯誤生動地刻畫出來了:老蔣在1927年4月12日發起了反革命政變,我黨今後的發展路線該何去何從呢?時任中央局書記的陳獨秀在黨代會上說出的話讓人沮喪。他說,“正面對抗,不利;任敵殺戮,不行,隻有一條路,先把槍交出去”。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在黨史裡,陳獨秀這個“交槍”的思想就叫“右傾機會主義”。

他是以在随後的“八·七會議”中被撤銷了中央局書記職務,1929年被開除出黨。

但他的身影并未就此從政治舞台消失。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攘臂疾呼、奮筆疾書,提出反蔣抗日的主張,痛斥老蔣的“奴性”,表達出了強烈的愛國熱忱。

陳獨秀的此類行為,當然是老蔣所不願意看見的。

1932年10月,陳獨秀被老蔣以“危害民國罪”判處徒刑13年。

陳獨秀無比憤慨地說:“我的罪狀僅僅是因為擁護要中國民族利益。”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了,陳獨秀因禍得福,得以提前釋放。

老蔣請他在國民黨政府當官,他拒絕了。

老蔣又出資10萬元請他另立黨派,他是仍拒絕了。

胡适邀請他去美國,他同樣拒絕。

周恩來、董必武等人代表毛主席請他去延安,他無比悲傷地說:“李大钊死了,延年死了,……我落後了,年紀也大了,還能做些什麼呢?”

他在1938年6月從漢口乘船徑往江津,隐居于江津。

他所說的“延年死了”指的是他的長子陳延年被害。

他和原配高曉岚(高大衆)共育有三子一女:長子陳延年、次子陳喬年、三子陳松年、女兒陳玉瑩(陳筱秀)。

長子陳延年、次子陳喬年都是我黨早期的上司人之一,陳延年壯烈犧牲于1927年,時年29歲;陳喬年英勇就義于1928年,時年26歲。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延年、喬年哥倆都是世間罕有的忠烈偉丈夫,令人好生敬仰!

三子陳松年出生于1910年,彼時,陳獨秀已離開安慶老家,去了上海。

1912年,安徽都督袁世凱派人前往安慶抄捕陳獨秀的家人。

14歲的陳延年、10歲的陳喬年逾牆逃去。

3歲的陳松年年幼體弱,翻牆逃跑時,力氣不支,撲通一聲跌落在鄰居家的澡盆裡。

鄰居聞聲趕來,把他撈起,抱回内室,躲過了一劫。

陳松年之後一直守在母親的身邊,沒有像兩個哥哥那樣參加革命。

1927年,陳延年在上海被害,松年和姐姐玉瑩匆匆趕到上海替兄收屍,卻被國民黨當局轟了出來。

沒辦法,松年和姐姐玉瑩隻好在哥哥就義的地方焚香燒紙,痛哭而回。

1928年,陳喬年又在上海被害,松年和姐姐玉瑩再次趕去收屍,仍被趕了出來。

兩位兄長接連被害,兩次收屍未果,姐姐玉瑩大受刺激,精神崩潰,一病不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兩年之後,即1930年7月17日,高曉岚流盡了思夫悼兒之淚,溘然病逝,享年54歲。

陳獨秀在1932年被老蔣以“危害民國罪”下獄時,才從前來探監的陳松年口裡知道高曉岚的死訊,他默哀良久,一字一句地對兒子說:“你母親是英雄的母親!”

陳獨秀出獄隐居于江津後,陳松年攜帶着年邁的祖母謝氏、年輕的妻子窦珩光以及年幼的長女陳長玮前來與父團聚。

在流寓江津的日子裡,陳獨秀一家僅靠陳獨秀微薄的一點稿費、陳松年在江津對岸的德感壩九中教書獲得的一點薪金來維持生計。

陳松年的祖母謝氏病逝于1941年。

陳獨秀則病逝于1942年5月7日,年63歲。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由于戰亂,陳松年把兩位老人的靈柩臨時厝于西門外鄧燮康園地(此地後修複為衣冠冢)。

抗戰勝利之後,陳松年花了兩年時間,才籌集到一點資金,于1947年用木排運載祖母和父親的靈柩沿江運回了安慶。

陳松年與妻子窦珩光共育有一男三女,這四個孩子讀書都非常争氣,成績一流。

為了供四個孩子讀書,陳松年回到安慶後,當過會計,教過書,後又到窯場當勞工。

妻子窦珩光白天走出家門去窯場擡土,晚上在家糊火柴盒。

兩口子勉力維持着這個家,日子堪堪過得下去。

但在1952年,窦珩光因為操勞過度,猝然病故了。

陳家迅速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幾個孩子辍學在即。

1953年2月15日,即農曆正月初二,毛主席在中辦主任楊尚昆同志、公安部長羅瑞卿以及鐵道部第一副部長武擎天等人的陪同下乘專列南下視察。

專列從北京站出發,沿着京滬鐵路幹線,經天津南下,到達南京後,改乘 “洛陽号”軍艦前往武漢。

毛主席改乘軍艦的原因,是要考察長江流域的防洪防汛以及北煤南運等問題。

2月20日夜裡九點多,軍艦行駛到安慶,毛主席吩咐停船靠泊,讓人通知安慶地委書記傅大章和安慶市委書記趙瑾山前來彙報工作。

當晚的彙報結束後,毛主席特意向傅、趙兩人詢問起陳獨秀後人的生活來。

傅大章撓了撓腦袋,說:“他的兒子陳松年在安慶窯廠上班,家裡人口多,工資低,生活比較困難……”

毛主席聽了,黯然神傷,說:“要辯證來看待陳獨秀,他早年的貢獻大着呢,傳播馬列主義,建立我們黨,還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的兩個兒子,延年和喬年都是我們黨早期的革命家,陳獨秀的家庭應該以革命烈士家庭對待啊!”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傅大章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毛主席還是有些不放心,叮囑說:“陳家人生活困難,地方上可以适當給他一點補助啊!”

就這樣,安慶地方加快了對陳延年和陳喬年烈士身份的認定工作,安慶市委統戰部按照規定每月給陳松年家發補助30塊錢。

陳松年做夢都沒有想到毛主席會這樣惦記着他們家,當他接到通知去領補助金時,眼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

後來,陳松年還被選為安慶市政協常委,被配置設定入安徽文史館工作。

陳松年:幼墜澡盆脫險,兩次為兄收屍未果,獨扶父陳獨秀靈柩歸鄉

他的四個兒女都先後完成了學業,成為了國家的有用人才:長女陳長玮為鋼鐵設計院工程師,長子陳長琦為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學院院長,次女陳長玙為軍工廠進階工程師,幼女陳長璞為安慶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