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後的秋色

中國傳統曆法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精神和人文内涵。年月的更替,四季的變化,以及時節的變更,無一不與自然變遷息息相關。每一時節的來到,都預示着自然會帶給你不一樣氣候、風景和感受。霜降是秋季最後的時節,它會帶來怎樣的秋天呢?
在二十四節氣歌中這樣表述秋天的變化和農忙的節奏:“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風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霜降到來,自然确會變天,它結束了讓人感覺陽光和煦溫暖,空氣舒爽清涼的時段,結束了鼓動人們外出遊覽、登山遠望的氣溫,變得清冷寒涼,提示人們做好冬藏的準備。
霜降後,秋風或大或小都帶着一種狂猛的勁頭,有魯迅先生所描述的“秋風掃落葉”的模樣。洋槐、白蠟、國桐樹的葉子,從早到晚簌簌地降落,悠然飄向大地的懷抱。爬山虎,藤蔓飾牆,葉子似火,紅的絢爛。
多情的月季,依然堅挺着花莖,葉子也深綠,花朵或粉或紅或黃,一律都帶上了讓人疼愛,惹人憐惜的神态。菊花則恰逢好秋光,一朵朵成了争奇鬥豔的仙子,白如凝脂,黃似松香,紫如彩金,在晨曦淡淡的薄霧中,頂着晶瑩的露珠,仰首挺胸,驕傲富貴比牡丹。
黃豆架經寒露、霜打,仿佛不堪負重,變得低矮枯萎,密密麻麻的豆莢等待人們去收割。
大白菜葉互相擁擠着,卻還使勁向外生長,将菜地變成了墨綠色的湖泊,肥胖的身子等着農人去捆綁塑形。粗大的蘿蔔長出了地面,纓子肆意張開,像是露着圓圓水白脖頸,戴着綠色迷彩帽的遊戲娃娃。
棗樹、毛桃的枝丫幾乎光秃,葉子還青綠着,就鋪在了地面,厚厚的,如柔柔的碧毯。
冬小麥才長出地皮三、五厘米高,嫩綠、纖細,似是在與這秋的主旋律唱反調似的,如春草青青,嫩芽婀娜,像極了莫紮特的音樂,給人溫暖,帶着來年的暢想和希望與人擁抱。
麻雀的叫聲越發清脆響亮,它們或集聚在藤蔓密葉中,或成排站在細長的電線上,轉移時成群結隊,飛行中似乎帶着聲響,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
那美到讓人忘記呼吸的夕陽,也不在火紅,變得形大色淡。遠遠的,淡黃色的夕陽還沒落入地平線,四野蒼穹便開始暗淡下來,城市的照明、街道樓壁的燈飾開始為夜點亮填彩。
随着太陽的隐落,暮夜初上,氣溫會驟然下降。然而,空氣卻似乎變得更加清冽了,吸入肺部的氣體,帶着來不及經鼻翼和呼吸道加溫的冷意,直透心肺。這個時候,在郊外遊蕩的人會想起城市,想起城中的房子,想房子裡明亮柔和又甯靜的燈光,想溫暖的家。
(作者:郄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