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儒家評說:孔子思想來源之二:伏羲氏、神農氏

作者:南宮外史

伏羲氏、神農氏的功德對孔子思想的形成也有巨大影響。

一、孔子在《周易》中對伏羲氏(包羲氏)的推崇

大家知道,孔子教授《易經》,《易經》也是儒家經典書籍之一。孔子五十歲左右開始研究《周易》,以至于“韋編三絕”。孔子在研究過程中,為《周易》增加了彖辭、象辭、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計七項十篇文章,稱之為“十翼”,即十項解說和說明,使《周易》更加完善和豐富,這是孔子研究周易的巨大成果。

《易經》在夏朝有《連山易》,在商朝有《歸藏易》,在周朝有《周易》。據傳說,八卦、易經為伏羲氏所創,神農氏、黃帝進行了創新 ,《周易》是周文王所整理。

孔子儒家評說:孔子思想來源之二:伏羲氏、神農氏

伏羲氏畫像圖檔

孔子在十翼中是怎樣評價伏羲氏的呢?

《易經·系辭下傳》說:

“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 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離卦》象征着:利于堅守正道,這樣必然亨通;畜養柔順的母牛,可以獲得吉祥。

孔子儒家評說:孔子思想來源之二:伏羲氏、神農氏

離卦示意圖檔

孔子《彖傳》說:“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孔子《象辭》說:“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離卦可解釋為:《離卦》的卦象為離(火)下、離(火)上,為光明接連升起之表象。《離卦》的本象為火,這裡代表太陽。太陽東升西落,因而有上下充滿光明的形象。太陽的光明連續照耀,必須高懸依附在天空才行,是以象征附着;聖人效法這一現象,也應當連綿不斷地用太陽般的光明美德普照四方。

伏羲氏首創八卦文明,就像是用連綿不斷的太陽般的光明美德普照四方,使萬民受益,這就是伏羲氏的聖德和為人民建立的功德。

二、孔子在《周易》中對神農氏的推崇

《易經·系辭下傳》第二章說: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也就是說,神農氏的功德,是按照益卦來做的。(當然,也有可能神農氏的功德與益卦相似,孔子就把神農氏歸結到益卦中來)。

孔子儒家評說:孔子思想來源之二:伏羲氏、神農氏

益卦示意圖檔

《益卦》下震,上巽。孔子在《象辭》說: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彖傳》說: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益卦》的整體意思是說:

巽為風;震為雷。風雷激蕩,其勢愈強,雷愈響,風雷相助互長,交相助益,相得益彰之表象,象征“增益”的意思。從中得到的啟示就是:君子看到良好的行為就馬上向它看齊,有了過錯就馬上改正,不斷增強自身的美好品德。君主損上益下,減輕群眾負擔,解救群眾困苦,為民服務,群眾就會非常歡喜,就會上下齊心,同心同德,就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君上謙卑,深入民間,體察民意,那麼他的道義就會廣庇四方。

孔子儒家評說:孔子思想來源之二:伏羲氏、神農氏

神農氏畫像圖檔

神農氏發明農具,教民種植百谷,解民饑渴。還傳說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最終發明了中草藥,從此群眾可以用中草藥醫治疾病,減少痛苦。神農氏的這種舍己為民的品德及其豐功偉績,不正是對《益卦》很好的诠釋嗎?

孔子對故聖賢帝王推崇備至,七千言的“十翼”,“聖人”一詞就出現了29次。在《禮記·禮運》中,孔子還把夏禹之前的伏羲時代、神農氏時代、黃帝時代等稱作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時代。

三、大道既隐,退而求其次——以仁為核心,以禮、義為法則

孔子認為,雖然夏禹以後的時代,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但是,把禮義作為處事法則,以便擺正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純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事務各有規章制度可循,還是很有必要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就是講究禮義的傑出人物。他們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訓示人們要遵循既定的規則。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當官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就可以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康社會。(詳見《禮記禮運》)

由此可見,孔子認為時過境遷,大道既隐,大同社會已成過去,但是把古聖王伏羲氏、神農氏等的損上益下,解民倒懸,如陽光一樣普照四方,給群眾溫暖的美德凝聚為一個“仁”字而繼承下來,形成一個以“仁政”為思想核心,以禮義為法則的有條理的小康社會,也是不錯的選擇。

是以,孔子才非常重視仁義、道德和禮義,并歸結為仁、義、禮、智、信等行為規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