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田沁鑫:《直播開國大典》是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專訪

作者:Beiqing.com
田沁鑫:《直播開國大典》是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專訪

《直播開國大典》探班劇照。牛小北 攝

繼2017年青春版《狂飙》之後,導演田沁鑫在《直播開國大典》中,有近半的篇幅再次采用即時拍攝的手法,将現場影像投影到多塊螢幕上,讓表演者随時變為被拍攝的對象,不僅保證了劇場内各角度的觀看效果,也讓現實與回憶在舞台上穿梭,交相輝映。新京報記者專訪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直播開國大典》編劇、導演田沁鑫,揭秘作品創作緣起,她圍繞即時拍攝、劇院堅持創新等方面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田沁鑫:《直播開國大典》是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專訪

《直播開國大典》導演田沁鑫。田雨峰 攝

故事揭秘: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

《直播開國大典》主要講述了原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原國民黨北平廣播電台的一批技術人員,雖隸屬于兩個陣營,在任務不甚明朗的前提下,卻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标攜手圓滿完成“直播開國大典”任務。首次将“開國大典”實況轉播的幕後電台故事搬上舞台的創作緣起,其實是源自曾在電台工作二十餘年,原北京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直播開國大典》的戲劇構作羅兵。

2019年,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建台70周年之際,在與田沁鑫一次偶然談話間,羅兵透露,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任台長丁一岚,曾與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第一位男播音員、新中國廣播事業創始者之一齊越共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直播了開國大典。雖然當時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卻瞬間引起了田沁鑫的極大興趣。在得知時間緊迫,依靠當時的收音條件,在天安門廣場完成開國大典直播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之後,田沁鑫特别委托羅兵與國家話劇院編劇劉金妮一起開始尋找相關資料,并全程向無線電的專家畢連柱、廣播史專家史博華、黨史專家王均偉等進行請教與指導。

田沁鑫:《直播開國大典》是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專訪

田沁鑫回憶,出于保密的需要,當時僅有6名技術人員接到這一特别任務,但沒人知道要直播的是開國大典,僅知任務代号為“天字号任務”。關于活動地點、具體内容一直到了開國大典開始前的最後兩到三天内,他們才得到更為完整的資訊。此次為了完成舞台寫意化的傳達,田沁鑫特别在《直播開國大典》第一個場景中直接點出接到的是“直播開國大典”的任務,在此之後的劇情中均以“天字号任務”進行指代。

田沁鑫認為在編劇過程中,最難的是技術難關的攻克與相關知識的儲備。她回憶,劇中很多的廣播、通訊等方面的專業術語,都是通過幾位專家了解到的。根據這些術語的訓示,編劇依據當時的情勢需要,再将緊張感寫進去。“我們在堅持藝術創新與突破的同時,更要創作一出觀衆能看懂的作品,《直播開國大典》的故事構成,既要考慮如何在一個半月内完成直播任務,又要防止特務破壞,這兩條線的技術攻關是創作過程中最具挑戰的部分。從劇本整體結構來講,《直播開國大典》是一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

即時拍攝:類似影視裝置藝術

田沁鑫:《直播開國大典》是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專訪

《直播開國大典》采用即時拍攝。淩風 攝

此次《直播開國大典》,田沁鑫導演在近半的篇幅中采用了即時拍攝,投影到多塊螢幕上,讓表演者随時變為被拍攝的對象,不僅保證了劇場内各角度的觀看效果,也讓現實與回憶在舞台上穿梭。在舞台上使用即時拍攝,對田沁鑫而言已不算新手段。早在2017年“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時,她便在青春版《狂飙》中将即時拍攝搬上話劇舞台。“2001年,在世紀之交的初期,我們很想回望百年前中國戲劇人在起步時做了什麼,于是有了第一版《狂飙》。當年這部戲的新穎之處在于,舞台上有多場戲中戲的手法,屬于傳記體的戲劇表達。到了2017年,在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的時候,我們也想看看現在的中國戲劇人能做什麼,則再次做了青春版《狂飙》。當時的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已經開始起步,我們用了8台機器完成了即時拍攝。”

在今年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身為副總導演的田沁鑫便提出了大型舞台劇“即時攝影、瞬時導播、實時投屏”的創新構思。在戲劇與舞蹈《破曉》、歌曲《遵義會議放光輝》等多個節目場景中,情景化的戲劇表演拍攝畫面通過8路5G+4K超高清視訊實時傳輸至導控台,進行鏡頭實時剪輯、實時調色等處理,在現場主螢幕上即時同步呈現出細膩的電影質感畫面。田沁鑫表示,自己是一個熱愛創新的導演:“如果說原來我的創新是源于個人藝術家的表達,那麼現在的創新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守正創新’的展現,但這一切的根,還是要講好中國故事。”

田沁鑫:《直播開國大典》是部具有諜戰氣質的舞台劇|專訪

《直播開國大典》探班劇照。田雨峰 攝

田沁鑫直言,《直播開國大典》即時拍攝将會實作更為藝術化地表達,類似影視裝置藝術的形式。她介紹,劇中表現的有些技術員是國民黨時期留下來的廣播電台的舊部,他們其中大部分人是留洋歸來,技術上能力很強。共産黨的技術員也非常優秀,兩方面人在一起研究時,舞台上技術氣質比較強烈,是以很多無線電裝置就變得尤為重要。“《直播開國大典》非常重視道具,有一些裝置在舞台上出現且觀衆很難看清時,就會通過即時拍攝呈現。”田沁鑫認為,任何的裝置與影像手段的介入,最終都将作為舞台表現的輔助,而創作者的初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舞台。“在這部作品中,話劇表演的比重要遠遠大于裡面技術性地展現,觀衆更不用有看不懂的擔憂。”

對話田沁鑫:科技和藝術結合是未來劇院要做的事

新京報:從《直播開國大典》即時拍攝,到前不久剛剛揭牌的“5G智慧劇場聯合實驗室”,是否也預示着“國話”将堅定走在科技與藝術相結合創作之路上?

田沁鑫:科技和藝術結合,放之四海而皆準,在各個行業與藝術門類間已被廣泛應用。像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這都是科技和藝術結合破圈後達到的傳播效果。作為《故事裡的中國》的戲劇總導演,我在節目裡也使用多台機位拍攝,用不喊停的“戲劇+影視”沉浸式表達,在拓寬了戲劇邊界的同時也用科技的方式在電視節目裡創造了“守正創新”的節目形态,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來講,我們最近也與中國聯通、華為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做了“5G智慧劇場”,現在正在為劇場的疊代更新做準備,争取早日推出數字化劇場。科技和藝術要是能夠通達起來的話,我覺得能在網際網路時代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文藝業态,這是我們劇院未來一定要去做的事。

新京報: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國話”如何做好主旋律作品的表達?

田沁鑫:我覺得“成風化人,潤物無聲”,這也代表我們對于文化的态度。把主旋律表達好,内心的熱情是必需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更加真實地表達人物,誠懇地表達故事。

新京報:作為院長,你眼中劇院的使命是什麼?

田沁鑫:作為院長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守正創新”。國家話劇院擔負着對優秀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弘揚等使命。在努力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創作内容上也有現實題材話劇作品,中國文學名著的重新演繹,自主性、實驗性地探索劇目以及優秀的外國題材的改編。這一次的《直播開國大典》演出,将更加有力地印證國家話劇院是一座有着創新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的國家級劇院。

新京報:網際網路時代下,你對當下戲劇生态是否有新的想法?

田沁鑫:網際網路的時代下,雖說短視訊能瞬間抓住觀衆,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去追求這些“短平快”,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影視、戲劇等各種門類的藝術作品。《直播開國大典》目前通過兩大國家級院團的合力宣傳,已經得到了很多觀衆的支援與期待。無論從題材、陣容、創新性上,無疑不彰顯中國國家話劇院是一個全新的、與時代同步伐前進的劇院,而我們也确實在這麼做。

新京報:上任國家話劇院院長近一年時間,你個人有哪些特别的感受?

田沁鑫:作為從藝術家轉型成為國家級院團的上司,我上任之後,在行政方面還需多加學習,也在争取更大的進步。在藝術上我還是希望,無論是面對劇院創作部年輕的編劇,還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導演系的學生,我一直希望中國的創作人多關注戲劇結構空間上的表達。這不需要向西方戲劇學習,中國戲劇藝術綜合儒家“中和之美”,道家“超脫之虛”,楚騷文化“誇飾之奇”,禅宗“意境之說”,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國,大家隻要回歸一下自己的文化,馬上就能出現特别高妙的藝術引領,所謂的文化自信就會由此而生。

新京報:如今作為國家話劇院院長,你所追求的藝術性是什麼?

田沁鑫:無論在任何時期,我一直深信戲劇是最進階的藝術門類之一。這些想要觀看戲劇的人,我認為他們都擁有特殊的心靈。當觀衆走進劇院,希望得到的也将是符合“進階藝術”标準的享受。作為“進階藝術”的創造者,我們也在為之而努力。是以這種帶着人性氣質的劇場藝術永遠也不會消亡。在此基礎上,我們每一次與科技結合,實際都在探索一個新觸碰點,一旦找到它就能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審美,給觀看者留下一種心靈愉悅,這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藝術性。

新京報:國家話劇院明星演員衆多,“藝風藝德”近期也引發關注,對于這方面管理,你有何自己的想法?

田沁鑫:在加強“藝風藝德”問題的學習和研讨同時,我們也希望國家話劇院的演員在自己的道德規範上不僅要做到自律,在藝術的追求上也應有更高的标準。演員是藝術創作表現的重要載體之一,即使一個劇院創作能力再強,沒有演員去表現也不行。我要求明星演員回到劇院創作的時候必須要嚴肅認真。同時對于年輕演員,更加要注重他們基本功的培養。

新京報資深記者 劉臻

資深編輯 田偲妮 校對 李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