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生比作遊戲,孔子的觀點是,不要太沒有底線,要遵守遊戲規則;老子認為遠離爾虞我詐的遊戲,自得自在。
而韓非子卻是遊戲高手,一頭紮進去,他對中國人性的黑暗面,了解的極其深刻,他知道人性自私。
韓非子的一面是極端利己主義,另一面,卻是強烈的愛國主義者。
《韓非子》這本書道盡權謀之術,直指人心,讀起來令人不寒而栗,你雖然不想,但須承認他說的可能就是真實的世界。
下面簡單說說韓非子其人,他的一生簡單幾句就可以概括。
有關韓非子的記載很少,隻知道他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青年時期向韓王進言,但不被重用,隻好自己著書。
韓非子口吃,不善言談,但寫書卻很厲害,一肚子“壞水”,他太了解權力鬥争,權謀之術。
韓非子寫完書,有一天秦王看到了韓非子的書,大為驚歎,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唉呀!我如果能夠見到這個人,跟他交往,就是死了也不遺憾了。”
秦王是韓非子的超級粉絲,為了得到韓非子,竟然發兵攻打南韓,韓王很害怕,就将韓非子派去秦國。
秦王見到韓非子,但還沒有信任他。
這時候,李斯是韓非子的老同學,二人都師從荀子門下,學生時代李斯就自認不如韓非。
李斯就像小說中的反派,學生時代不如主角,不被師父重視,慢慢黑化,出師門後,就要将主角置于死地。
小說中這種情節都是反派失敗而告終,反派臨死前還會絕望高喊:都是你們逼我的。
但現實中,反派勝利了。
李斯成功說服秦王下殺手,然後李斯迅速執行了,将韓非子毒死。
韓非子要求見秦王,但李斯不允許,據說後來秦王後悔了,但為時已晚。
但《韓非子》這部著作永久地流傳了下來。
像《墨子》、《莊子》,甚至《論語》都有一些卷遺失,唯獨《韓非子》儲存非常完好,沒有任何殘缺,現存的卷數、篇目和古籍記載一樣。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這是一本從古至今曆朝曆代的熱門書籍。
儒家是人們的幻想,法家才是現實。

下面談談這本書的内容。
一
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講的是,說服别人難點在哪裡。
難點在哪呢?
看到結論之前,你可以先停止閱讀,自己先想想難點是什麼?
下面是韓非子的答案。
韓非子說,難點不在于才智,也不在于口才,更不是勇氣。
難點是:
如何了解對方的心理,以便用恰當的說法去适應他。
一語中的。
韓非子列舉了三種人:
第一種人追求名望,面對這種人,你拿厚利去說服他,就會被認為是節操低下,而被疏遠。
第二種人好利益,你拿仁義道德去說服他,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脫離實際。(孔子常幹這樣的事。)
還有第三種人,這種人最多,表面上好名聲,其實好利益。
這種人該怎麼辦?
如果你拿仁義道德跟他說,他表面上會采納你的意見,實際上疏遠你。
如果你對他曉之以利害,他表面上疏遠你,實際上會采納你的主張。
這些都是明面上難以察覺的東西。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上面說的雖然對,但非常淺顯,法家說的也不過是一些淺顯的東西罷了,這樣想就錯了。
上面隻是開胃菜,後面說的更複雜。
人都是複雜的,《韓非子》列舉幾個不同級别的問題,假如你是古代的官員,試下你能活過第幾級。
下面從易到難開始:
1. 國君犯錯,是否應該按照仁義禮儀指出來?是否可以勉強國君做不想做的事,或者讓他停止做他不想停止的事?
答:都不能,否則你就危險了。
2. 如果國君一項計謀成功,想獨攬功績,那麼你在跟國君的談話中,是否可以表現出知道這樣的計謀?
答:不能,否則你就危險了。
3、國君對你恩薄,你是否應該更加努力争取好感,知無不言?
答:不能,否則你出計謀成功,國君會忘記;計謀失敗,你就危險了。
4. 國君表面上做這件事,其實心裡想做那件事。你該怎麼進言?
答:如果你在談話中觸及國君心中的秘密,你就危險了。
5.國君籌劃一件大事,你也了解國君的心,于是你去進言了,而且正好迎合了國君的心意,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答:其實依然有危險潛伏,假如有個聰明人從外部迹象揣測了這件事,并說了出來,國君一定認為是你洩密的,那麼你就危險了。
上述五題,是韓非子列舉出來的幾種危險的可能。
同樣,還有幾種禁忌需要注意:
不要跟國君談論其他大臣(會被視為離間),不要談論國君喜愛的人(會被視為找靠山),不能談論國君厭惡的人(會被視為刺探君主内心),不能談論國君身邊的近侍(會被視為賣弄身價)。
那要怎樣做呢?
總而言之,國君的過錯要幫忙粉飾,國君想做的(卑劣)事,要進言鼓勵他趕緊去做,國君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要進言說明缺點壞處,并稱贊國君不去做是明智的。
君主想誇贊自己,你要拐彎提示,并裝作毫不知情。
有害的事,要暗示他對君主不利。
總而言之,要順着君主,不能觸犯逆鱗。
韓非子這樣做形象的比喻: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騎着它嬉戲玩鬧;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觸動了這片逆鱗,龍就會殺死他。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若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進言之事就差不多了。
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
長此以往,君主的恩澤已經深厚,進言者說出再深入的謀劃也不會被懷疑,再據理力争也不會遭受罪罰,此時便能明确剖析利害來成就君主的功業,直接指明是非來端正君主的言行,能按這樣的方式互相對待,便是成功的進言。
這裡必須公正地評價上述韓非子的權謀之術,如果做上面的事,就一定是奸臣嗎?
不一定。
其實曆史上,忠臣和奸臣說話做事表面上差不多,從說話做事一般是看不出忠奸的,忠奸的根本差別是度的問題。
上述的方法隻是一個工具,是一把刀,人人都可以用,但用來殺人,還是用來做善事,最根本的還是看使用者本人。
二
韓非子對人心是持悲觀态度,他說:行為正直的人同樣會屈服于自己的欲望。
韓非子認為,君主與臣子的利益各不相同,是以沒有絕對忠于君主的臣子。
他認為人都是自私的。
下面列舉幾個反映人性的小故事,這些故事都出自《韓非子》,有的故事令人讀起來害怕,不寒而栗。
1. 在南韓,廚師把飯端上來後,發現肉汁中有生肝。
南韓國君沒有罵廚師,而是召喚廚師的助手過來,并責罵他說:“你為什麼把生肝放到我的肉汁中?”
廚師助手叩頭承認自己犯了死罪,說:“我想私下把主管大王膳食的人趕走。”
韓非子洞悉人性,說英明的君主考慮問題,首先察看誰能從中得到好處。
2. 衛國有一對夫妻正在祈禱,妻子祈禱說:“讓我無災無難,還能得到百匹布帛。”
她丈夫說:“為什麼這麼少?”
妻子回答說:“多過這個數,你就會用它去買小妾。”
3. 齊國有個中大夫,在齊王那裡陪酒,醉得不省人事才出來,身子倚靠在廊門上。
因曾受刑罰砍去一隻腳的守門人,跪着請求說:“您無意于賞一點吃剩下的酒給我嗎?”大夫斥罵道:“滾!受過刑的人豈敢向尊長讨酒喝!”
守門人連忙退下。
等到大夫離開後,守門人就把水潑在廊門的檐溝下,像尿濕的樣子。
第二天,齊王出來後看見,怒責道:“誰在這裡撒尿?”
受刖刑的守門人跪着回答說:“我沒看見。雖說如此,昨天中大夫夷射在這兒站過。”
齊王因而處罰夷射,殺了他。
(這個故事有點恐怖了……)
4. 宋國都城東門有個百姓因服喪時過度悲哀,導緻身體非常瘦弱。
宋國君主認為他很愛自己的親人,是以就提拔他做官。
第二年,一年之中因服喪時過度悲哀而死的就有十幾個人。
5. 從前鄭武公想讨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遠嫁胡國君主來讨他歡心。
後來鄭武公問群臣:“我想出兵打仗,哪個國家可以打?”
大夫關其思回答:“可以打胡國。”
武公一怒之下便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度,你卻說攻打它,哪有道理?”
胡國君主聽說這件事後,認為鄭國和自己關系親近,于是不再防備鄭國。
結果鄭國偷襲胡國,并攻占了它。
6. 宋國有個富人,雨水沖垮了他家的圍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盜賊必定會來偷盜。”鄰居的老人也這麼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竊。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
7. 楚國人伍子胥出逃,守邊官吏抓住了他。伍子胥說:“君主之是以搜捕我,是因為我有美珠。現在我沒有美珠了——我會告訴楚王:是你搶走美珠并吞到肚子裡去的!”守邊官吏随即放走了伍子胥。
8. 宋國有個叫監止子的富商,為了和别人争買一塊價值百金的璞玉,就假裝失手将璞玉打破了,給買主賠了百金,商人後将摔壞的痕迹修好,轉手賣出了千镒黃金。
9. 梁車剛被任命為邺縣縣令,他的姐姐想去看望他。
黃昏過後,城門已關,是以她翻過城牆才進了城。
梁車是以而依法砍斷了她的腳。
趙成侯認為梁車不夠仁慈,就将他的官印收回,并罷免他的職位
上述幾個小故事,有的非常陰險毒辣,有的一句話卻暴露人性,其實我對那個妻子祈禱得到一百匹布的故事印象深刻。
韓非子認為,夫妻之間其實也并不是那麼深的感情,夫妻之間無骨肉之情,愛就親近,不愛就疏遠。
成年男人五十歲性欲不減,而女人三十色衰,女人就會被疏遠和看不起,女人的兒子也疑心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是以女人就希望君主早點死掉。
這是很可怕的理論,看的很透徹,說的也可能是事實,雖然真愛很少,但畢竟存在,是以韓非子雖然看的通透,但有時候可能也極端化了。
但韓非子說的就是這個世界大多數情況下的運轉方式。
下面總結一下
三
我覺得韓非子有點像錢鐘書那類人,心跟明鏡似的,什麼都看的通透,但自己做事卻并非沒有底線。
韓非子說:賞譽輕薄且騙人的君主,臣子們不會為他所用;賞譽豐厚且守信用的君主,臣子很容易會争相為他賣命。
韓非子對墨子、孔子等人的言論非常的看不起,認為是徒有其表,好聽卻不實用。也反對儒家動不動就拿上古三個先王說事,認為這些都隻當是遊戲,不能拿來治國。
韓非子一針見血地說:
孩子在一起玩耍遊戲時,把塵土當飯食,把泥巴當肉湯喝,把木頭當大塊的肉來吃。
但他們到了晚上是一定要回家吃飯的,因為塵土飯泥巴湯可以玩,卻不能真正吃下去。
稱贊上古傳頌的東西,動聽卻不真實,稱贊先王的仁義道德,不能讓國家發展走上正道,這些東西都隻能用來遊戲,不能用來治國。
韓非子屢次勸說君主,但不被重用,到秦國又勸說秦王不要滅韓,他不知道這很危險嗎?
知道危險還去做,可見他還是有一份報國的心。
一個精通權謀之術的人,卻不顧危險進言,最終被人謀害,司馬遷這樣感歎韓非子:
我唯獨悲歎韓非寫作《說難》卻不能自我擺脫遊說的禍害而已。
韓非援引法度,切合實際,明辨是非,但它發展到極端是用法苛刻,缺少恩德。他們的思想都來源于道德,但老子的思想是最為深遠的了。
這裡不得不提到老子,老子知道政治很危險,是以他不玩政治,這是大智慧。
韓非子深知政治危險,但仍然刀尖上跳舞,終免不了被殺。
那個害人的李斯,當然也沒有好下場,後來跟兒子一起,被夷三族。
臨死的時候,李斯流着淚對兒子說:我多想跟你一起牽着黃狗去村外打獵,可惜這樣的日子再也沒有了。
古代吃人的政治是一個絞肉機,這又何苦呢?
無論多大能耐的人,都有可能不得好下場。
《韓非子》講的是中國人的陰暗面,而這個陰暗面可能才是真實的中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