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日前,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在被問及“如何應對俄羅斯”時宣稱,北約國家會将核武器作為震懾俄羅斯的終極手段之一。這一言論迅速在國際上引發軒然大波。

(德防長卡倫鮑爾)
當地時間24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對此回應稱,“德防長卡倫鮑爾發表的言論,實際上是一種幻想”。此外,對于德國防長呼籲北約國家,在俄羅斯邊境附近集結部隊的行為,紹伊古大将也發出警告:在展示對俄這般強硬的态度之前,應當回顧曆史或者去“問你爺爺”,聽聽對俄強硬會有什麼後果!
(紹伊古)
與此同時,俄羅斯外交部也迅速作出回應,指出:俄羅斯并沒有威脅到各國利益,但德國以及北約國家的态度表明,他們對緩和與俄羅斯的關系并不感興趣,甚至還以阻礙俄羅斯為目标,這表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等國想要重返“冷戰”時代。
在默克爾執政德國的16年裡,雖受到美國方面的幹涉,但德俄兩國的關系也基本保持穩定。近日默克爾宣布退休,德國政府方面就受人挑撥,發起了對俄羅斯的挑釁,同時也說明,德俄之間的沖突并非偶然,而是受“他人指使”。
德俄之間關于核威懾的交鋒,反映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的較量。美俄較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以美蘇為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冷戰”,出現“冷戰熱鬥”的局面,如古巴飛彈危機其背後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美蘇核武器的較量。此外蘇聯和美國的較量還波及經濟、政治等領域。雖然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來俄羅斯成立,借鑒前蘇聯教訓,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對美國霸主地位造成威脅,因而美俄博弈依舊繼續。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随着默克爾下台,德國政壇失去平衡,政治家們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計後果甘心成為美國的“附庸”,主動挑釁俄羅斯,棄國家利益于不顧,最終将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讓美國坐收漁翁之利。而且美國也不會為德國的行為買單,這是非常可悲的。
總而言之,對于德國防長的大放厥詞,俄羅斯政府表示,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不容侵犯,莫斯科會秉承“零容忍”的态度。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稱“絕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這無疑是給北約劃出的一道“紅線”。(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