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無針烏賊繁養殖現狀
曼氏無針烏賊俗稱墨魚,隸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十腕目、烏賊科、無針烏賊屬。有關曼氏無針烏賊的研究雖已有大量報道,但有關其基本生物學特性及繁養殖現狀的報道較少。是以,筆者通過調查、查閱相關文獻及結合自身對繁養殖工作的總結,對曼氏無針烏賊繁養殖現狀及産業發展趨勢進行了綜述,為進一步優化繁養殖技術及加快産業發展提供參考,以期逐漸修複和振興我國的曼氏無針烏賊資源。
一、繁養殖現狀
為了拯救絕迹的曼氏無針烏賊,21 世紀初,浙江海洋大學吳常文團隊率先通過潛水員在舟山東極海域尋獲一小串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開始了曼氏無針烏賊的人工繁育研究。随後,甯波大學王春琳團隊也開始了曼氏無針烏賊人工繁育等相關研究。2005年左右,曼氏無針烏賊人工繁育技術取得了全面突破,相關科研機關開展了養殖推廣試驗,同時在浙江舟山海域開始開展增殖放流試驗,由于曼氏無針烏賊養殖成本較高、高溫期死亡率高等原因,養殖經濟效益欠佳,目前養殖推廣難度較大,但由于曼氏無針烏賊具有生長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及生殖洄遊等特點,增殖放流回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是理想的增殖放流品種。2013 年随着浙江省“東海漁場修複振興”計劃的推進,漁業主管部門把曼氏無針烏賊作為東海漁場增殖放流的主推品種,增殖放流力度史無前例。然而在浙江地區,有關曼氏無針烏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生物學和小規模的人工繁育方面,并且小規模的人工繁育大都采用春季收購野生烏賊作為繁殖親體的模式,具有生産規模小、供應不穩定的特點,難以滿足如此大的增殖放流需求。鑒于此種情況,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2013年成立曼氏無針烏賊規模化繁育攻關項目組,在前輩的研究基礎上,采用室内秋季擇優保種、春季規模化繁育的技術模式,解決了規模化人工育苗的瓶頸,規範了增殖放流技術流程,達到了年産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5000萬粒以上的能力,現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最大的曼氏無針烏賊苗種生産基地,已累計在浙江海域增殖放流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1億餘粒。據有關調查與評估結果顯示,2013年浙江省曼氏無針烏賊資源量從瀕臨絕迹回升到1500噸,2016年達到了3000噸的水準,産量呈現逐年增加的勢頭,恢複成效顯著。
二、存在的問題
1.種質改良 曼氏無針烏賊在規模化人工育苗時,更新速度快,一年可培育2季,甚至可以達3季。世代的種内繁殖易導緻種質退化,表現為性早熟、個體偏小、産卵量少、抵抗力弱等。是以,必須每年收購野生烏賊親體或受精卵補充至保種群體中進行種質改良。
2.糠蝦依賴 生産實踐證明,曼氏無針烏賊在完全攝食小蝦前,必須大量投喂活體糠蝦,否則成活率大大降低。目前針對曼氏無針烏賊幼體的人工配合飼料尚未開發,活體糠蝦之于烏賊有着不可替代性,其能否充足穩定供應是曼氏無針烏賊規模化育苗能否成攻的關鍵。活體糠蝦規模化培養的影響因素太多,供應量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
3.推廣養殖難度大 目前曼氏無針烏賊全價配合飼料的研發尚不成熟,苗種生産機關隻能選擇活體(前期)和冰鮮餌料(後期),成本産出比相對較低(1∶1.3左右),利潤率低是導緻單養難以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曼氏無針烏賊目前不适合養殖,更适合增殖。
4.病害防治難度大 曼氏無針烏賊常由于搶食、咬架(分苗時極易發生)等行為造成體表損傷,進而容易誘發細菌、真菌、弧菌等感染,此時常見的廣譜性抗菌藥往往效果不明顯,而常用的水體消毒劑又容易引起烏賊噴墨,造成二次傷害。是以曼氏無針烏賊一旦發病,防治難度較大。在規模化繁育苗種時,必須做到精細化管理,比如保持水質清潔、分級養殖、分池時少量多次防止咬架、餌料的合理投喂等措施,做到預防為主。
三、展望
1. 加快曼氏無針烏賊全價配合飼料的研發加快曼氏無針烏賊全價配合飼料的研發,擺脫對活體和冰鮮餌料的依賴,不僅可以提高其規模化繁育的技術水準,而且可以降低養殖成本,加大對曼氏無針烏賊的養殖熱情。
2. 加大曼氏無針烏賊精深加工的研發 目前,較大規格的曼氏無針烏賊在運輸裝置及保活工藝上尚不成熟,批量上市時隻能采用冰鮮冷凍的方式出售,價格難以保證。加快曼氏無針烏賊精深加工的研發,使得“全身是寶”的曼氏無針烏賊得以充分發揮其自身價值,解決集中上市時的積壓問題,産生更大的附加值,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加大曼氏無針烏賊的增殖放流力度 曼氏無針烏賊作為良好的增殖放流種類,通過近幾年的增殖放流,資源量明顯增加,較同為“四大海産”之一的大黃魚(2~3年才達性成熟)增殖放流效果更為顯著。建議漁業主管部門繼續加大曼氏無針烏賊的增殖放流力度和禁漁期的管控,使其能夠達到自我繁衍的水準,進一步修複和振興東海漁業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