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曼氏无针乌贼繁养殖现状

曼氏无针乌贼繁养殖现状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有关曼氏无针乌贼的研究虽已有大量报道,但有关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现状的报道较少。因此,笔者通过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自身对繁养殖工作的总结,对曼氏无针乌贼繁养殖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优化繁养殖技术及加快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期逐渐修复和振兴我国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

一、繁养殖现状

为了拯救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21 世纪初,浙江海洋大学吴常文团队率先通过潜水员在舟山东极海域寻获一小串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开始了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育研究。随后,宁波大学王春琳团队也开始了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等相关研究。2005年左右,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全面突破,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了养殖推广试验,同时在浙江舟山海域开始开展增殖放流试验,由于曼氏无针乌贼养殖成本较高、高温期死亡率高等原因,养殖经济效益欠佳,目前养殖推广难度较大,但由于曼氏无针乌贼具有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及生殖洄游等特点,增殖放流回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是理想的增殖放流品种。2013 年随着浙江省“东海渔场修复振兴”计划的推进,渔业主管部门把曼氏无针乌贼作为东海渔场增殖放流的主推品种,增殖放流力度史无前例。然而在浙江地区,有关曼氏无针乌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生物学和小规模的人工繁育方面,并且小规模的人工繁育大都采用春季收购野生乌贼作为繁殖亲体的模式,具有生产规模小、供应不稳定的特点,难以满足如此大的增殖放流需求。鉴于此种情况,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13年成立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繁育攻关项目组,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室内秋季择优保种、春季规模化繁育的技术模式,解决了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瓶颈,规范了增殖放流技术流程,达到了年产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5000万粒以上的能力,现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曼氏无针乌贼苗种生产基地,已累计在浙江海域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1亿余粒。据有关调查与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浙江省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从濒临绝迹回升到1500吨,2016年达到了3000吨的水平,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势头,恢复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1.种质改良 曼氏无针乌贼在规模化人工育苗时,更新速度快,一年可培育2季,甚至可以达3季。世代的种内繁殖易导致种质退化,表现为性早熟、个体偏小、产卵量少、抵抗力弱等。因此,必须每年收购野生乌贼亲体或受精卵补充至保种群体中进行种质改良。

2.糠虾依赖 生产实践证明,曼氏无针乌贼在完全摄食小虾前,必须大量投喂活体糠虾,否则成活率大大降低。目前针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开发,活体糠虾之于乌贼有着不可替代性,其能否充足稳定供应是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育苗能否成攻的关键。活体糠虾规模化培养的影响因素太多,供应量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3.推广养殖难度大 目前曼氏无针乌贼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发尚不成熟,苗种生产单位只能选择活体(前期)和冰鲜饵料(后期),成本产出比相对较低(1∶1.3左右),利润率低是导致单养难以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曼氏无针乌贼目前不适合养殖,更适合增殖。

4.病害防治难度大 曼氏无针乌贼常由于抢食、咬架(分苗时极易发生)等行为造成体表损伤,进而容易诱发细菌、真菌、弧菌等感染,此时常见的广谱性抗菌药往往效果不明显,而常用的水体消毒剂又容易引起乌贼喷墨,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曼氏无针乌贼一旦发病,防治难度较大。在规模化繁育苗种时,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比如保持水质清洁、分级养殖、分池时少量多次防止咬架、饵料的合理投喂等措施,做到预防为主。

三、展望

1. 加快曼氏无针乌贼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发加快曼氏无针乌贼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发,摆脱对活体和冰鲜饵料的依赖,不仅可以提高其规模化繁育的技术水平,而且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加大对曼氏无针乌贼的养殖热情。

2. 加大曼氏无针乌贼精深加工的研发 目前,较大规格的曼氏无针乌贼在运输设备及保活工艺上尚不成熟,批量上市时只能采用冰鲜冷冻的方式出售,价格难以保证。加快曼氏无针乌贼精深加工的研发,使得“全身是宝”的曼氏无针乌贼得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解决集中上市时的积压问题,产生更大的附加值,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大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力度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良好的增殖放流种类,通过近几年的增殖放流,资源量明显增加,较同为“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2~3年才达性成熟)增殖放流效果更为显著。建议渔业主管部门继续加大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力度和禁渔期的管控,使其能够达到自我繁衍的水平,进一步修复和振兴东海渔业资源。

曼氏无针乌贼繁养殖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