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說到粉,在南方人的主食中來說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有水稻的地方就有米粉。到米粉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在閩粵桂湘鄂等地,稱為米粉;在雲貴川渝,稱為米線。在江浙滬一帶,稱為米面。扁寬狀的米粉,在廣東,則叫做河粉。而對于南方人來說,家鄉的那碗米粉,裡面是滿滿的家鄉味。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南方這麼大,米粉又這麼多,哪裡的米粉才是最好吃的呢?相信說到吃,在每一個吃貨的内心都藏着自己記憶深處的味道,而家鄉味自然也成了心中的首選。

而在福州說到粉,相信很多人會把這一票投給閩清的茶口粉幹。因為是幹品,閩清的茶口米粉不見米粉,叫粉幹。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閩清人常說,無粉不成席。不用說宴席,米粉就是閩清人的辦條命。他們有句話,沒有這一碗茶口粉幹,日子都過得沒有滋味。足以見粉幹在他們餐桌上的重要地位。

茶口粉幹是閩清的三寶之一,而湊巧的是與它相配一絕的竟是另一寶閩清糟菜,兩者搭配可謂絕配。糟菜炒粉,糟菜拌粉,在廚師的手中,最平民的菜品做出了最讓人回味的味道。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粉幹本身寡淡,要借助酸辣、葷腥之物來碰撞出它的美味。閩清人家喜歡用番鴨、泥鳅、黃甲魚來大火烹制粉幹。當然,不管怎麼煮,最後加上閩清的糟菜才是最完美的。糟菜的酸爽搭配上辣椒,還有肉類,這才是有滋有味的日子。

閩清人說到糟菜,一定是家鄉的手工糟菜,而粉幹也一定是茶口粉幹。

茶口粉幹不僅曆史悠久,外觀潔白細長,且久煮不糊不斷,翻炒不粘不碎,煮後湯汁清亮不濁,吃上一口清爽無比,讓人回甘。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說到茶口粉幹好,不得不提到茶口。茶口是梅溪源頭塔莊鎮的一個小村子,周圍被綠樹青山所包圍。因井水清香可口,像融進了香茶,故得名茶口,而這一切都來源于茶口的好水。

茶口粉幹始源于南宋,茶口人為了這個古老的工藝已經堅持了八百餘年。是以,茶口人一直堅持用傳統手工來制作粉幹。現代雖采用了一些機械,但關鍵處手工仍占據相當的比列,

茶口粉幹好吃最關鍵的還在于古老而嚴苛的傳統工藝。整個加工流程十分講究,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甚至覺得過于古闆卻又獨特。前前後後共有13道工序,而重點在選料,磨制,搗煉,煮制四個步驟。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制作茶口粉幹的選料很嚴格,其主料為軟硬适中的優質汕稻米,配水位當地山泉水。其次是磨,粉幹都是用大米磨制加工而成的,而茶口粉幹用到的是磨漿。提前用山泉歲将大米浸泡到用手撚即碎,且無硬心。然後用石磨磨成細膩均勻、稀稠适度的米漿。當然。現在很多這一步驟用現代的磨漿機取代了。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再次是煉,一是把磨好的米漿壓幹水分,用石臼搗煉并制成團狀。二煉是把制成的團狀的米漿放入鍋中煮幾分鐘,至半熟,撈起。再放到石臼中進行二次搗煉,并制作成團。茶口粉幹之是以那麼筋道有韌性,就是這一步工序而來的。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最後就是煮了,這個煮也是很講究的,一煮把制成團的米漿放進沸水煮至半熟,然後用壓粉機壓制成粉條,并放進沸水中,再煮,經過二次煮制,粉條熟透,再置于竹排上風幹。我記得小時候在老家也目參與制作粉幹的過程,好像就沒有這麼多步驟,怪不得人家茶口粉幹好吃是有原因的。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茶口粉幹,無論是煮、拌、炒都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美味。不同做法,不用滋味,也是食客的萬千人生。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除了糟菜配粉幹,鴨露粉幹,泥鳅焙粉幹,海鮮粉幹,蔥頭粉幹(茶口粉幹,搭配蔥、生姜、茶油)也是閩清人的心頭好。如遇風寒感冒,閩清朋友會建議你吃上一碗,讓你瞬間神清氣爽,食欲大振,這就是美食的力量。也是家鄉味道烙在我們平凡生活中不可抹去的印記。不可抹去的印記。

讓閩清人一嗦就嗦了八百年的美味

來福州閩清,一定要來上一碗道地的茶口粉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