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和魅力,一定會與美食相關。
今年4月1日,綿陽市與北碚區締結為友好城市,4月29日雙方簽訂《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政府重慶市北碚區人民政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未來三年雙方将開展十大行動。
然而,除了工作,這對友好城市在生活中也充滿了相似,兩座城市的生活之中,在餐桌上也是有不少“孿生”美食。
綿陽米粉VS北泉面

綿陽人喜歡嗦粉,每天幾乎都是從一碗米粉開始。每天早上,綿陽的米粉店前都排着長長的隊。據說在東漢末年時綿陽人就已經開始嗦粉。綿陽的米粉,主要分為紅湯米粉、清湯米粉、對澆米粉,普遍油重、味鹹。
而北碚人就熱衷于吃面,如果說有什麼能讓重慶人一整天都保持充沛活力,莫過于早晨的一碗小面。
江油肥腸VS北碚豆花
紅燒肥腸是四川江油市的一道漢族傳統佳肴。新鮮的肥腸,輔以用辣椒醬、花椒、姜炒制的紅油底子及桂皮、八角等天然香料燒制而成。據說隻有江油的紅燒肥腸才叫“江油肥腸”,有人一語道破天機:離開了江油的水土,那就根本不能叫江油肥腸,因為,已經跟江油毫無關系。
在北碚,有一句土話說:“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過澄江口。”北碚的豆花好就好在選料精、調料齊、工藝精湛。主料黃豆是精選的高山春豆,經過打瓣、去殼、浸泡、磨漿、過濾、打泡、下膽等工序制成。潔白細嫩,柔軟綿紮。
梓潼鑲碗VS土沱麻餅
梓潼鑲碗,是一道宮廷禦膳,選用蛋清、蛋黃、精瘦肉末作為主料,分别清蒸後,分層鑲嵌擺盤在碗裡,再淋上清淡羹湯就做成了一碗清淡卻回味悠長的鑲碗。看上去整個碗上黃中白下肉色,層次分明,吃起來也是清香、酥軟、味鮮。
在北碚,就不得不說這道接地氣的傳統美食——土沱麻餅,第一口咬下去是芝麻的香氣,随後就是軟糯的内餡甜甜的感覺。土沱麻餅已有150年的曆史了。
鹽亭母豬殼VS三溪口豆腐魚
鹽亭母豬殼是綿陽鹽亭縣的特産。“母豬殼”是俗稱,“母豬殼”和母豬一點關系也沒有,這隻是它的俗稱,它的學名是“鳜魚”,也就是常叫的野生小桂魚。“母豬殼”肉質細嫩豐滿,以肥厚鮮美,内部無膽,少刺而著稱。
提及魚肉,那北碚不得不提到的是三溪口豆腐魚,這是具有北碚城市精神與人文情懷的道地小吃。類似于水煮魚又差別于水煮魚,味道比水煮魚多了一份麻辣的濃烈與鮮香。
安州焦鴨子VS缙雲醉雞
在綿陽說起“安州焦鴨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創始人焦先祖巧遇清宮禦廚,虛心好學,得到了鹵鴨的精髓,制作出來的鹵鴨“色如琥珀,鹹淡适口,香味濃郁,回味悠長,老幼皆宜”,稱作焦鴨子,近百年來,口碑甚佳。
缙雲醉雞齊聚辣、鮮、香、嫩、燙、糯、甜滋味,用的地方酒和土雞制作,雞肉鮮香撲鼻,鮮嫩可口,嚼勁十足,回味無窮。
窩窩店包子VS兼善包
“早起吃窩窩店包子”是綿陽人的口頭禅。綿陽翠花街的“窩窩店小籠包”,曆史悠久。每籠包子下都墊着厚厚一層松針,氣味清香是一方面,防止包子爛底是另一方面,這是因為窩窩店包子是出了名的皮薄。
包子,在北碚當屬兼善三絕裡的兼善包最為出衆。“兼善三絕”,是具有北碚城市精神與人文情懷的三道小吃。兼善三絕主要分為兼善面、兼善湯和兼善包,于1940年誕生在北碚的兼善餐廳。三種食物一起吃可以緩解厭食和酒力。
平武綠茶VS缙雲甜茶
在四川,人們悠閑的生活離不開茶,人們對茶的品味也有着自己的要求。在綿陽,“平武綠茶”系列名優綠茶以其外形勻整、挺秀, 香醇味甘,無農殘、耐沖泡等優異品質聞名遐迩,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睐。
在北碚,集“藥、茶、糖”于一身,既有卓越的藥理作用,又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的缙雲甜茶,是北碚特産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有着“東方藥物巨典”之稱的《本草綱目》曾對它進行過記載,“氣味甘、平,無毒,療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活血,利小便的功效”。
鐘兔子VS尖椒兔
川渝人都好一口麻辣,四川對于鮮美的兔肉更是做法多樣,但都離不開爽翻天的油辣子。我們熟悉成都老媽兔頭、自貢冷吃兔,而綿陽就有家喻戶曉的鐘兔子。
對于江湖氣息濃厚的重慶來說,又麻又辣的舌尖刺激不僅展現在重慶人最愛的火鍋上,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兔肉,相對牛羊肉而言,它在口感上别具一格。
冷沾沾VS“耙”牛肉
冷沾沾差別于我們重慶人所熟知的炸串,冷沾沾最特别的就是它的簽簽,跟牙簽差不多長,串上裹成卷的豆皮,看起來特别迷你可愛。把簽簽使勁往麻辣紅油裡轉一轉,裹上蘸料裡的幹料,再一口吃掉。
無肉不歡是川渝人的執念,北碚人對牛肉異常執着,火鍋要煮牛肉,炒菜要吃牛肉絲,單把牛肉拎出來也是一道美味,那就是“耙”牛肉啦!牛肉要用粘稠的湯汁小火慢煮,直到湯汁完全滲透進了内裡;牛筋細膩柔韌,煮好後,細膩軟糯但又有嚼頭。再淋上香噴噴的秘制油料,“耙”牛肉更加麻辣鮮香。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