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孟子•盡心上》的一句名言。
北碚,初時自力更生,在昔日萑苻之地興建設,辦教育,啟民智,振經濟。有所小成後,以文化遷建區的身份,接納機關機關,機構學校,政要名流,學生市民。這豈不正是獨善與兼善?

——紅樓,當年兼善校所在
盧作孚執掌峽防局,在1928年即開辦了一所國小,叫實用校,數年後,有了些基礎,在1930年,又開辦了一所中學,招國中生,取名為兼善。
兼善校是伴随着中國西部科學院的成立而開辦的,由鄭獻徵出任校長。1932年初,鄭獻徵赴任萬縣教育科長,兼善校便由科學院總務主任張博和接手。1939年增設了高中部。
——換個角度看最早的紅樓
師資方面,既有任職于科學院的海歸學者兼職,也有來自清華北大武漢大學的名校畢業生,還有外籍教師。資金方面,由于純屬私立,既收學費,也要校董募捐,更得自行造血。生源方面,學費不高,還有校董如康心如贊助的獎學金,并不是貴族學校,多是平民學生,也有來自軍政商界子弟,像楊森就把兩個小兒子送來讀兼善。
——兼善球隊
張博和校長,是兼善大發展的操刀人,先是借科學院在西山坪墾殖開發的農場,搞起了兼善農場,種起了西瓜,後來還研究油桐種植,取得豐碩成果,育出“張氏油桐”。油桐,桐油,現在多數人已不知道是什麼了,但是,當時美國對華援助第一筆貸款,便是以桐油出口作抵押的。
抗戰期間,也是兼善大發展的階段,經濟緊張,資金困難,還要輾轉躲避日軍轟炸。張博和校長開辦了兼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兼善餐廳等産業,組建了兼善實業公司,附設石灰廠、磚瓦廠、硫酸廠、面粉廠等企業,張博和自任總經理,職工大多數是兼善畢業學生,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場所。保證兼善校在困難年月,能夠持續發展。兼善校,不光可以讀,還可以幹。“舍得幹,讀兼善”成為那時響亮的口号。兼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兼善餐廳走的高端路線,迅速成為各界名流在北碚的聚集地。
但兼善的核心,還是辦學。
——兼善學生表演迎賓舞
二胡大師劉天華的得意弟子儲師竹先生執教于國立四川二中,又兼職兼善中學的音樂,在儲師竹先生主持下,兼善校來了次800把二胡同奏,有《春江花月夜》、《良宵》、《前進操》、《光明行》等數首曲目。在困難年月搞出這排場,那當然是鼓舞人心的!
——來自網絡的一張畢業照
兼善還有一個名噪一時的文學團體,突兀文藝社,主要成員有楊本泉,楊順仁,劉德彬,楊益言,陳萬堂等人。因機緣獲得茅盾的關注,這個突兀,産生于兼善,擴充到複旦,同濟等大學,還有十多所中學,在戰時重慶,影響極大。楊本泉先生前不久以95歲高齡仙去,僅以此紀念。
——兼善老校長張博和
兼善是私立中學,師資強,生源好,收費也高,像1944年,每學期要收4500元的學雜費,約值5000元的一石米。而重慶師範學校是公立,有自費生,每學期收2500元。私立的學校,相伯女中,每學期8000,立信會計學校,每學期4150。兼善敢收這麼高,能收這麼高,那是有底氣的。
現在兼善中學仍在,隻是沒了當年的風光。能否再度輝煌,就看今後的兼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