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象山知名包子鋪首次來市區開店 甯波還有哪些包子走進過你的心坎裡

這兩天,不少甯波人的舌頭被“包子香”席卷了。從8月2日開始,肯德基和知味觀聯名推出的小籠包正式在甯波地區的門店銷售。幾乎是同一時間,象山有名的黃家橋包子鋪也在市區開出了第一家分店。店門口長長的隊伍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賺足了眼球,也讓“什麼樣的包子可以代表甯波”再次成為話題。

過了飯點,門口依舊排滿了人

8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了位于金融矽谷的黃家橋包子鋪。

盡管天氣炎熱,而且過了吃早點的時間,但店門口的隊伍還是排滿了大半個人行道。一位正在排隊的女士告訴記者,這還不算長的,早上8點多她第一次來的時候,至少排了30多人。“我當時就被吓回去了,不過當時是早餐高峰,本來想現在應該空一點,沒想到還是要排隊。”這位女士笑着說,她在附近的寫字樓上班,前兩天試營業也來排隊了。當記者詢問包子的味道如何時,她點了點頭,“還行,我們辦公室有老家是象山的同僚,就說在當地這個包子非常有名。”

随後,記者在店裡看到,透明廚房裡幾位面點師正在忙着包包子,一位負責收銀和發貨。因為打6折,當天的包子售價1.5元一個。除了包子,還有豆漿、紫菜湯、綠豆湯。記者粗粗算了下,一屜包子從上蒸鍋到出爐大概是10分鐘左右,前後兩三屜交替進出鍋,還是沒法滿足排隊的消費者,後來的人差不多要排上二三十分鐘才能買到。

二代繼承家業到市區開店

說到黃家橋包子,在象山當地可謂是家喻戶曉。創始人姓潘,因為最早開在黃家橋這個地方,是以包子鋪也用了這個名字。30多年過去,門店也開出了四五家,都是由最早的創始人潘女士自家姐妹經營的。

包子店負責人魯幸滋告訴記者,他是創始人潘女士妹妹的女婿,這家店是他們家族裡幾個小輩一起打理的,也算是二代繼承家業了。店是7月30日開始試營業的,8月7日正式營業了。

“在象山的時候,就有不少甯波的社群團購跟我們下訂單。幾年下來累積了一定的名氣以及客戶基礎,最後大家覺得甯波的市場應該有挖掘的潛力,是以幾個人一合計,就在這裡開了店。”魯幸滋說開店的事沒怎麼做廣告,也是食客幫忙做了宣傳,這幾天生意特别好。他們每天7點開門,但是5點多就要到店裡忙起來,象山那邊隻做早餐,但甯波這裡他們要營業到下午1點多才結束。

盡管是繼承了上一代的事業,不過對于未來,年輕人有自己的打算:“我們還是希望能把店的規模做大。例如後續可以打造從加工到銷售的閉環,并形成品牌進入商超銷售。”

鐵打的消費者,流水的包子鋪

象山知名包子鋪首次來市區開店 甯波還有哪些包子走進過你的心坎裡

市民在排隊買包子。

黃家橋包子真的有這麼好吃,值得消費者排上半小時的隊購買嗎?記者也随機詢問了幾位購買過的消費者。得到的答案各有不同,有些認為因為包子的肉餡是手工剁的,而且瘦肉比例比較高,吃起來很有嚼勁,味道确實可以。而另一部分則認為味道是比一些街邊小店好些,但并沒有太驚豔的感覺,購買過程太辛苦有些不值得。

營銷專家王珊告訴記者,黃家橋包子鋪受到甯波城區市民熱捧,既有消費者的獵奇跟風心理,也有包子本身品質的原因,再加上網絡時代的加持,爆款就這樣形成了。“因為這個品牌在象山積累了不錯的口碑,到甯波後也會有一定人際傳播的基礎,而消費者往往也有跟風下單的心理。如果一款産品品質不是太差,基本還是會有一個不錯的銷路的。”

不過她也表示,在快消品行業,風頭來得快去得快的情況普遍存在,商家如果想做到“長青”,還是要多從産品本身的品質保障下功夫,才能在消費者熱情消退之後,還能有立身之本。

正如王珊所說,在黃家橋之前,甯波也有不少走紅的包子品牌。例如号稱使用黑豬肉,每隻包子售價6元,被坊間戲稱為“包子中的貴族”的老清朝包子鋪;貴出天際線,一般人不敢輕易嘗試的鼎泰豐;因為包子皮厚肉厚汁水多,還有個“不正經”的店名,而被不少人記住的牛郎灣包子鋪;甯海地方特色濃郁的竈訪湯包;開了多年,群衆基礎雄厚的順波包子;另外,類似漢理翔、缸鴨狗、味一這樣的老牌點心店的包子,也各有自己的擁趸。

這其中,一些在火過一陣就銷聲匿迹了,另一些則依舊堅挺着。甯波晚報記者黎莉文/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