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鶴山特産:古勞銀針

古勞銀針是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古勞鎮的特産。古勞銀針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結圓直如針,色澤銀灰顯毫,香氣高純持久,滋味醇和回甘,湯色綠而明亮,葉底細嫩勻整。

鶴山特産:古勞銀針

  古勞茶産于廣東省鶴山市古勞鎮的麗水、茶山、麥水、下陸等地。這裡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21.8℃,全年基本無霜,年降雨量達1800毫米左右,江面上的水蒸氣蒸發,霧氣蒙蒙,空氣濕潤,構成了丘陵上的“高山氣候環境”。茶園中楹樹遮蔭,茶地鋪草覆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有機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極宜茶樹生長。

  古勞茶主要有“古勞茶”和“古勞銀針”兩個品類。古勞銀針為古勞茶的珍品,以麗水所産的“翠岩銀針”品質最佳。銀針茶早在清初(公元1644~1735年)已負盛名,當時流傳着“真好采,嫁麗水”的歌謠。到了光緒年間(19世紀70年代),古勞茶已瀕臨破産,銀針茶幾乎失傳。直至本世紀50年代後,這一古老的曆史名茶才獲得重生,煥發出它的青春。

  古勞茶采自當地的古勞茶樹,古勞茶樹分青芽型和紅芽型兩種類型。前者稱青蕊,後者稱紅蕊。紅芽型鮮葉制成的古勞茶香低,青芽型鮮葉制成的古勞茶香氣清高。古勞銀針多采用青芽型鮮葉加工而成。銀針茶據品質的優次分為進階古勞銀針、普通古勞銀針和古勞青茶三個花色品種,進階古勞銀針又稱雀舌茶,采于春分前後,采摘标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葉長度1.5~2.0厘米,芽色黃綠,茸毛多,稱之“雪谷芽”;普通古勞銀針采于清明前後,采摘标準為一芽二葉初展,色澤深綠,稱之黑蕊;古勞青茶采摘标準為一芽二、三葉,稱之“劈蕊”。

鶴山特産:古勞銀針

  古勞銀針為手工炒制。主要工藝分攤青、殺青、搓揉、烚炒、焙幹五道工序。

  攤青:目的是散發芽葉的表面水分。經過短時薄攤,表面水喪失後再行殺青。

  殺青:當鍋溫150~200℃時,投入700克左右攤青葉,以揚炒為主。當葉質柔軟,葉面光澤消失,折梗不斷時,起鍋攤涼。

  搓揉烚炒:在鍋内進行。目的是做形和蒸發水分。當鍋溫80℃左右,投入攤涼葉700克左右,将茶葉置于兩手掌間,自上而下輕揉、輕搓,邊蒸發水分,邊将茶葉搓緊、搓直、搓圓。手勢用力由輕到重。當茶條圓直形似針,茸毫顯露,含水量為30~35%,降低鍋溫至50~60℃進行烚幹。烚幹時手勢應輕,保持芽葉完整。當形狀固定并發出沙沙響聲時進入焙幹過程。焙幹可以直接在鍋内烤幹,也可起鍋在烘籠内烘至足幹。

  曆史上經炒揉好的古勞毛茶,放入溫度高達300℃以上的滾筒中滾炒。當茶葉發出焦香味,手搓即成葉屑時為宜。正如《桐君錄》中所說的“取為屑茶飲”。古勞茶因具有獨特的高火香味,故又稱之“火花香茶”。具有頭泡火氣味,二泡糖香生,三泡神怡然,再泡味尚醇的特色。元代耶律楚材稱頌嶺南茶詩道:“高人惠我嶺南茶,爛嘗飛花雪沒車,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葉碾新芽。”古勞銀針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結圓直如針,色澤銀灰顯毫,香氣高純持久,滋味醇和回甘,湯色綠而明亮,葉底細嫩勻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