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山紅茶曆史有名。據《鶴山縣志》記載,“鶴山茶業之發源,曆史悠久,遠在宋元時代已現端倪”,至今已逾700年曆史。相傳,鶴山種茶始發于古勞麗水,繼而傳至鶴城、古勞、白水帶等地。清道光年間,鶴山全縣種茶面積達8萬多畝,年産毛茶8萬擔,年出口茶葉近3萬擔,遠銷歐美、南洋、大洋洲等地,是清朝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資,鶴山紅茶種植高峰期,輸出總量占據全省總量八成,一時被稱為“廣東茶業第一縣”。
走 訪
走訪昔日鶴山茶的起點
3月26日,南都記者來到鶴山古勞茶山古勞生态園,繞過彎曲的山路,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茶樹整齊的種植在山坡上。茶山位于古勞鎮西北部,山嶺海拔高約200—400米,空氣濕潤、霧氣濛濛、露水豐富,獨特的自然條件适宜種茶。
鶴山古勞鎮茶山紅星村的勞錦明在茶山種了幾十年茶葉。他告訴南都記者,茶山是鶴山最早種植茶葉的地方。傳說,宋代有一男一女帶着茶種從福建來到古勞的麗水村石岩頭山洞居住,開始種制青茶。二人死後被後人稱作石公石婆,其種植的青茶繁殖成為後來的古勞茶。後來,麗水村人在其村後的葵根山開發茶園,先後建村10個,後葵根山改名茶山。
明代中葉,古勞以外的地方也引種茶葉,而且比較成規模。清康雍乾期間(1662-1795年),大批客家人從粵東、粵北遷入鶴山中部山區,讓茶區迅速擴大。
鶴山共和鎮來蘇茶場負責人李鏡波是鶴山市一名資深茶農,自退休後便一直種茶葉。他介紹道,1827年的《鶴山縣志》記載,當時的整個鶴山出現了“無山不産茶,茶市達60餘處”的盛況,在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樹”“來往采茶者不絕”。
曆史變遷 古勞銀針難覓
在古勞茶山最著名及有傳奇特色的茶種名為“古勞銀針”,但是要尋找這種茶樹,需進入茶山深處,且未必能找到。
南都記者在走訪茶山期間,向當地茶農問道:“哪裡有古勞銀針?”得到的回答基本一緻,“深山裡可能還有,但茶園裡并沒有種植”。
據當地茶農介紹,古勞銀針産于古勞鎮麗水石岩頭,故其又曰岩頭茶,在晚清時期已極受推崇,成為中國名茶品牌之一。然而,在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鶴山縣境先後發生洪兵起義及土客械鬥且持續10餘年,社會動亂,緻茶農流離失所,大部分茶園被焚燒或抛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鶴山僑資經營茶場(俗稱“金山莊”),雖然讓鶴山茶葉恢複至年出口5.5萬擔,但由于科學技術跟不上,品質欠佳,市場競争乏力,故好景不長。
勞錦明說,以前茶農會将采摘來的茶青賣給茶廠,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茶青的價格非常低,鶴山很多地方的茶農見賺不到錢,便砍掉茶樹,改種其他作物,年輕人出去做工,種茶的人越來越少。随着後來鶴山茶葉種植走向衰弱,“古勞銀針”也漸漸消失。勞錦明介紹,“古勞銀針”是取茶樹最新鮮的芽制作而成,産量極低,一般是好茶之人翻山越嶺找來,自制自飲,目前茶山的茶園大多數種植雲南大葉等引進來的優良茶種。
安置越南歸僑種植紅茶
南都記者來到鶴山市雙合鎮的十裡茶鄉,這裡是鶴山現在最集中的茶葉種植基地。據了解,紅茶作為雙合的标志性特産之一,有“北有英紅九号、南有雙合紅茶”之譽。雙合紅茶的崛起,與雙合鎮的越南歸僑和華僑農場的曆史密不可分。
1978年8月,越南排華,為了安置越南歸僑,位于鶴山西部的合成農場改名為合成華僑農場(後來撤場建鎮,并入雙合鎮)。至上世紀80年代,合成華僑農場有6000畝茶園。在此帶動下,雙合鎮成為鶴山茶葉種植較為集中的地方。據當地茶農稱,最高峰時有18支采茶隊伍,每天采摘茶青兩三萬斤。
雙合鎮僑益康茶葉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林亞養是越南歸僑。1979年,林亞養的父親從越南回來,在雙合鎮從事茶葉種植生産,之後林亞養承接父業,并通過合作社發起種植戶種植茶葉。他将自己種植和收購回來的茶青加工成茶葉銷售,成品銷量超2萬斤。
近年來,雙合鎮從政策、資金上,對當地的茶業發展進行扶持,并通過政策引導,規範制茶廠發展。2015年鶴山紅茶成為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産品,雙合紅茶是主采樣品。目前,雙合鎮現有茶地面積3000多畝,茶葉品種主要有雲南大葉、梅尖、金觀音、水仙、金萱等7種,是廣東省無公害茶葉生産基地。
2018年、2019年,鶴山市先後舉辦首屆、第二屆鶴山紅茶文化節,推動“茶葉+文旅”産業發展。2019年,鶴山市現代農業産業園(茶葉)納入廣東省現代農業産業園,主産區納入首批廣東省特色農産品優勢區,“鶴山紅茶”“鶴山桔(菊)普茶”被認定為廣東省名特優農産品。
扶 貧
“公司+茶園+扶貧戶” 模式精準幫扶
鶴山古勞茶山村是革命老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是江門市工商聯“百企扶百村”結對幫扶的對象。2019年,鶴山工商聯創新模式,發揮茶山資源優勢,采取“公司+茶園+扶貧戶”模式開展精準幫扶,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優化種茶産業鍊,共享經濟發展紅利。
據了解,具體做法為按三年一期,出資人按每畝茶田每年20000元,三年合共提供資金60000元給古勞生态園有限公司,古勞生态園每年以等價(20000元)的茶葉抵給出資人,另外每年向幫扶對象(1戶1畝)支付總額為5600元的收益作為幫扶資金。其間幫扶對象可到茶園學習、教育訓練和務工,另外發放報酬50元/次。
在鶴山市工商聯的大力發動下,雅圖仕、隔朗五金、雅圖高新、東古、國機南聯等21家企業及黨支部出資126萬元認領21畝茶田,共支援21名精準扶貧對象投身種茶行業,幫助扶貧對象逐漸實作經濟增收,改善生活。
古勞茶山紅星村受助貧困戶勞錦明說:“茶園每年發放5600元扶貧補助,我們來這裡采摘茶葉還有另外的勞動報酬,一年扶貧補助加上勞動所得都有一萬多元,非常感謝熱心企業的幫助。”
采寫:南都記者 羅忠明 通訊員朱強 鄧晶晶